京剧走近课堂的点滴体会

时间:2022-09-02 10:56:59

京剧走近课堂的点滴体会

【摘要】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将15首经典京剧唱段变为九年义务教育的音乐课程中,其内涵是弘扬国粹,把民族特色文化融入基础教育之中,使孩子们从小就能耳濡目染,并且亲身体验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大力加以传承和推广,如何利用京剧艺术有效激发学生学唱京剧唱段的兴趣,增加音乐课堂教学的多元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京剧艺术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的几点体会:即京剧进课堂,辅助音乐教学丰富教学形式;京剧进课堂促使音乐教师提升戏曲素质;京剧进课堂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通过欣赏与学唱地有效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学生能够自愿和老师一起去共同探索京剧艺术的领域,不断提高自己对学唱京剧名段的兴趣和对京剧的鉴赏能力,享受到国粹京剧所给予的无限魅力。

【关键词】京剧艺术 音乐教学 认识和体会

一京剧进课堂:现状分析和重要性的认识

1、从教学本身分析

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调查发现,大约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对流行歌曲很感兴趣,而且学唱很快,哪怕是五音不全的学生也会努力哼唱流行歌曲,对于其他音乐只是兴趣不大,更谈不上对戏曲的了解,理解和演唱。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和戏曲,曲艺等所见甚少,在中小学中对戏曲的只是知之甚少,有些更是一窍不通。

众所周知,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让京剧艺术教育走向校园,走近课堂,最终还是进得了学生的耳朵、眼睛,进得了他们的心灵。让孩子们从小热爱京剧这门古老艺术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京剧的认知和喜爱,强化他们民族文化学习意识和民族自豪感,陶冶情操,并将成为京剧长期繁荣的基础,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

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将15首经典京剧唱段列入九年义务教育的音乐课程中,这需要大力加以传承和推广,但对中小学基础教育而言,不应过分强调差异性,更应注重其真正的教育意义,让学生们在童年、少年时期接触、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从文化传承了解祖国历史,培养爱国情操,提高学生素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2、从教学现状分析

有一次给一个班上音乐课,教室里传来“每逢秋去冬来是人去花又别……”歌声,一位男生合着音乐投入的演唱,旁边一些学生围着专注的欣赏,他们根本没有发现我的到来,后来在其他同学的提示下,这位同学才停下来,我带头和同学们一起鼓掌,问他:唱的什么歌?许多同学异口同声说:“是《青衣》,你教我们唱吧?很好听的。”语音一落,立刻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支持,我说:好啊,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这一下原本可以安静下来的教师一下子热闹起来,课堂立刻有了生机。我马上用那位同学的MP4连接到教学音响上,由会唱的同学引唱,其余同学跟着哼唱,看着同学们有的轻拍着桌子,有的摇着手里的笔,有的晃着小脑袋那么动情地唱着,他们的投入打动了我。从《青衣》的曲调听得出是一首反映京剧内容的歌曲,突然间我萌发了“京剧进课堂”先从京剧开始,先提起同学们的兴趣,然后再教唱京剧唱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有意选了一些京歌教授给同学们,向刘欢的《京剧印象》、张也的《平安大道》、李宇春的京剧唱腔歌以及《说唱脸谱》,京剧摇滚《粉墨人生》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等,随后又教他们学唱一些简单的京剧唱段,学生们非常喜欢,大多数同学都能接受,达到了初步培养学生对京剧兴趣的目的。

从教学现状看,京剧的艺术诉求方式和影视,流行歌曲等艺术有很大反差,京剧通过夸张,写意的独特艺术词汇来铺陈情节,刻画人物,博大精深之处不仅在于“四功五法”虚拟化表演、脸谱、道具、舞美、音乐的独到,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感染力,更令人回味无穷。让孩子们通过学习中国的传统艺术,使他们的审美趣味、艺术修养得到提升。孩子们不一定要成为京剧票友或表演者,但懂得起码的京剧音乐知识还是有必要的。

3、从新课标的要求分析

音乐新课标基本理论告诉我们,要积极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因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其他艺术类别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并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

京剧中包含了民族艺术,道德观念,传统习俗和历史知识等多方面的价值,从小开始陶冶,可以让学生终身收益。发达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强势地位,带给全世界各国民众的是文化方面的同质化垄断,这种同质化不仅会造成多样丰富的文化的消亡,更会造成人们思想观念,趣味审美等方面的雷同,因此,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从孩子抓起尤为重要。

目前,教育部选定京剧进课堂的十五首曲目中,既有传统剧目,又有现代京剧的唱段,现代唱段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传统剧目文化内涵丰富,艺术造诣高,孩子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其实所有教育学都应该在“趣”字上做文章,让孩子们在观赏研习积累过程中,领会京剧的魅力。

新课堂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由此人才培养模式将多样化,学校应当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机会。京剧进课堂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个性和才华的平台,也有助于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通过京剧的欣赏和学唱,使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完全符合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二、京剧艺术进课堂的几点体会

所谓“京剧进课堂”并非在中小学中另外增加一门课程,而是将京剧纳入原有的音乐课程中。京剧艺术进课堂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我们踏踏实实的去做,但是光靠几位老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国家的重视,教育部门的推广,基层学校的操作,点线面三位一体,引导学生在京剧产生兴趣,想学爱学,抓住这个教学目的后再来实践,实践中就会起到有效的作用。

1、京剧进课堂,辅助音乐教学,丰富教学形式

音乐新课程的改革给我们的音乐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教学模式等等。英国教育家卡尔强调“一名教师,你首要的紧迫任务就是去创造一种吸引力”。创造学生感兴趣的和教学内容向联系的情景,不但能活跃气氛,增加课堂情趣,而且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学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京剧的流派和唱腔很多,有传统戏和现代戏,选择适合学生欣赏水准和接受程度,在教学刚开始,我选择从熟悉的唱段开始选入给学生听,如《都有一颗洪亮的心》、《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儿行千里母担忧》等曲目,然后再进行教唱。另外,在课堂导入时,我采用演唱不同地方戏曲唱段,让学生辨别的方法,创设了一个良好戏曲艺术的情景氛围,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手段及提问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了看听结合----模仿体验-----表演交流的不同教学手段。如:京剧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分不清很难看的懂,看着图片听老师介绍,则很好的帮助学生,分清楚了四大行当及不同颜色脸谱所代表的不同人物,及人物中的性格,认识了京剧史上有名的梅、尚、程、荀,四大名旦,了解了他们不同唱腔的特点:通过亲身模仿不同的念白及人物动作,来体验京剧丰富多样的表演手段。有位学生给大家展示了“小丑”的形象,他在自己鼻梁上贴了个“豆腐块”,并邀请组里同学用双响筒给他伴奏,他随着有节奏的打击乐,边走“矮子步”边念自己编的台词,那滑稽风趣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声。他的表演激发了其他学生的表演欲望,在设计教学环境时,我努力为学生营造“乐学”的学习环境,开发了一些具有游戏性的活动。如在介绍京剧脸谱时,给学生六张脸谱,让学生“找伙伴”,结果,黑脸的张飞、项羽结成一对;红脸的黄盖、荆轲找在一起;白脸的曹操、司马懿凑在一堆,由此引入京剧脸谱色彩与人物角色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踊跃参加与判断分析,课堂效果自然印象深刻。这样的设计使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们都感到寓教于乐,内容丰富。

上完一个单元后让我思考起一个严肃而认真的话题,艺术呼唤精致高雅的内容来丰充实学生的艺术学习、如何让学生从心底去感受和体验艺术的气质和涵养,需要老师合理的挖掘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我们应该多一点在教学中挖掘一些精髓的东西,吸取人类不朽的精神和理想,以激发学生求真、求美的学习冲动。

2、京剧进课堂,促使音乐教师提升戏曲素质

音乐新课程在提升素质及修养中指出:“音乐教学要想让学生互动起来,音乐教师自己首先要动,音乐只有音乐教师先走近音乐,学生才有可能走近音乐”,我们强调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的学生对传统的戏剧失去兴趣,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产生偏差,对现状的改变毫无用处,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通过培养教师自身的戏剧兴趣和提高自身的戏剧素质来带动我们的学生。

京剧本身是雅俗共赏的,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京剧进校园,成为音乐课的组成部分,那么音乐教师起码应具备京剧方面的一些基本素质。目前担任“京剧进课堂”教学任务的主要是学校的音乐老师,从目前我国中小学校音乐教师的实际情况看,不少教师自己不仅不会唱京剧,也无法教授京剧方面的一些基本常识, 相当一部分教师可以说是对京剧一窍不通,更谈不上教学生了。我认为,京剧进课堂,应对学校的音乐教师做一些适当的培训,学校音乐教师都有音乐底子,对教师进行京剧方面的一些培训,提升有关戏曲素质,假如教师本身就有一定的戏剧修养和较为地道的戏剧功底,那么在课堂上就会更自信,更自如的侃侃而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使戏剧教学变得更加有魅力。我想大多数音乐教师自己都能唱了,这样在教学中就能取得实际效果。京剧名家胡芝风认为,京剧进课堂首先音乐老师要爱戏,提高对京剧的认识和了解,才能更好的教授给学生。所以,教师要自己先喜欢上京剧,多听、多学、多唱、多接触戏剧,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厚积薄发,应用自如。

3、京剧进课堂,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

音乐新课程里提到的基本理念有:“弘扬民族音乐”,这明确说明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京剧具有相当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规范,适合中国人的欣赏心理和审美情趣。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文化的东西需要传承,如果优秀的文化都不能传承下去,做为中国人是多么的悲哀啊。京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被列为音乐课程中,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过去,我们的音乐教育大多不太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导致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淹没在西方化的侵入中。

“京剧早该进校园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胡芝风说,京剧是我国三百多个剧种中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剧种,它凝聚了儒家精华思想,如忠孝仁义,爱国主义,家庭伦理等,对学生的教育有好处,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文化修养。比如《三娘教子》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做个有用之人;《岳母刺字》教育孩子精忠报国;《红灯记》选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铁梅的唱段中体现了铁梅人小志大,天真淳朴的个性特点。现在很多孩子从小就被家长宠着,生活自由自在,根本体会不到在旧社会中穷苦的孩子有怎样的生活环境和痛苦经历,通过这一唱段,让学生们深刻理解唱词,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他们在生活中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

著名表演艺术家叶少兰认为京剧进课堂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它们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今天,我们除了需要借鉴西方的先进文化外,更要尊重和延续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对学生也是一次深层次的教育。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普及文化,还可以发现人才,从中培养京剧事业的继承人。通过对历史的了解,综合其他学科知识,可以使学生全面的认识传统文化。京剧大多数的剧目都具有教育意义,能够把仁爱之心报效祖国之志以及礼仪举止等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中。所以不光是推广普及京剧本身,而且是更多的体现在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

三、京剧进课堂的些许思考

让京剧艺术进入中小学课堂,不仅有充分的必要性,也有很强的可行性,即不需要增加新的课时,也不需要大量投入,更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对现有的音乐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改动就行了。当然对于这个新生的传播传统艺术的方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评论,我想这个争论的过程是非常有必要的,正是在不断的争论中,我们才能够发现一种更好的方法来传承传统艺术。我国非物质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就认为,是不是只选取京剧进课堂,不能用城市孩子的标准或者是某一个地区有普及性的剧种来看全国。京剧在北京、天津等地方比较流行,而在江浙等地评弹、越剧就更受欢迎。全国有三百多种地方戏,其中有很多也和京剧一样进入了京剧文化遗产名录,对这些有丰富地方剧种的地区而言,推广京剧就不合适。而对于少数民族的孩子,更应该让他们本民族的歌舞音乐进课堂,比如,蒙古族的孩子就应该多学习蒙古长调。通过校园教育来保护传承的对象,应该是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东西。因此,是不是只有京剧才进课堂,值得有关方面好好考虑。

总而言之,京剧进课堂不但没有影响正常的教育工作,反而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也在听赏、学唱、理解的过程中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明确了对京剧艺术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也是整合、利用开发音乐教育资源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京剧进课堂道重意远》娟《中国艺术》

【2】《从“红灯记”说起----京剧的通俗化》清雪《芥子园》

【3】《让京剧艺术永葆生命力》何树青张虹洪

上一篇:户外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运动的兴趣 下一篇:开放性学校体育研究的要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