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与应对

时间:2022-09-02 10:26:03

浅谈当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与应对

摘要:本文对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作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就业; 原因; 对策; 形式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既有社会需求不足与毕业生大量增加形成的供需矛盾,也有高校、学生自身和用人单位等方面的原因。因此,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共同努力。 

1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中国自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开始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从2003年的212万,到2013年的700余万,十年时间增加了470%,加之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下降,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地举办的各类招聘会总是人满为患,公务员考试炙手可热,出现几十人、几百人甚至数千人竞聘一个岗位的情况。同时,社会中还积存了大量高校毕业生待业人员。

据教育部对部分高校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66.67%,只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意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但广大高校毕业生及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的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家长过分在意单位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起点待遇等。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的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

一些用人单位条件过于苛刻,选人要全才、通才,各科都要优秀,结果高能低用,造成被录用人员不安心工作,有机会就跳槽,双方都造成损失,人为地造成就业难。一些单位存在过分看重经验、过分关注文凭、性别歧视等问题。

近年来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例下降,社会就业总量增加不足;传统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为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而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大量精简,国有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分流出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需就业人员大量增加,社会发展总需求不足,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时,高校扩招使供需矛盾加大。

学校在制定高校毕业生教育发展规划、办学思路时,市场意识不强,表现为:第一,专业课程设置错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产业、新岗位层出不穷,但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就业后难以适应工作需求。第二,社会实践不足导致知识转化率低。学生在大学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实际操作机会不多,加上高校和企业联系不够,学生企业实习机会不足,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达不到工作岗位要求,知识转化率低。第三,就业指导滞后。我国高校目前开设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课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常常限定于介绍就业形式,传授求职技巧、面试技巧,联系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缺乏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难以适应变化多端的就业形势。

2当代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及对策

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理念仍存在一些偏差。存在热衷于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不愿到基层艰苦地区就业,就业期望值过高,容易遭受挫折。高校毕业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科研、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另外,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存在着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如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挫折承受力差,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障碍,盲从和依赖心理普遍存在等。择业能力水平不高。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或低估自己能力的现象。职业规划能力比较欠缺,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单位情况,不能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和兴趣作出决定和计划。

切实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第一,发展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政府应努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大力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提供更多的高学历人才就业岗位。第二,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出台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有关制度改革,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保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引导规范就业市场,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第三,国家采取有力的宏观调控举措,以行政、经济等手段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鼓励高校毕业生在西部等基层、边远地区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同时,政府也应做好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工作。

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一方面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减少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的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将招生与就业结合起来,科学决策办学规模和培养规格,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另一方面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形成以学施教、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

用人单位转变用人观念。一方面,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还要纠正性别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见,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要与学校加强沟通联系,了解学校教学特色和人才特性,通过为在校高校毕业生提供寒暑假实习基地,高校毕业生见习实习等方式,既为单位考察招揽人才,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作出贡献。 

提高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第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型就业观。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调整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第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充分把握自身特点,挖掘自身潜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起综合性强且有其个性特点的知识能力结构,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第三,要学会捕捉成功机遇,增强创造性和独特的求职择业见解,培养良好的求职择业心态,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3结语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体制、机制、舆论和社会氛围,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

参考文献

[1]《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200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一晨、王东海、朱晓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论坛.

[3]马鸿荣、丁晓源、吴蓉《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上一篇:浅析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高素质队伍建... 下一篇:浅析城市河道整治与景观生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