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现实走进数学课堂

时间:2022-09-02 09:16:44

让学生现实走进数学课堂

【摘要】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最新《 数学课程标准》 提出:“数学教学应贴近学生现实。”可见数学源于生活现实、植根于生活现实,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把生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本文从五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如何引领学生寻找身边的数学,并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让自己构建数学知识,进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数学;学生现实;联系;寻找;身边的数学

最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贴近学生现实、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那么怎样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变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让学生都喜欢学习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和教研的实践告诉我,有较大比例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仍持不喜欢的态度。这一现状警示我们:如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变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让学生喜欢数学,成了我们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实践证明: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学生都比较喜欢,所有的小学数学知识都可以生活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数学。让小学数学课堂是数学,更是生活。

一、利用现实情境来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

只有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更便捷地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把4 根小棒用线捆成一个长方形,在带领学生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后,随手把这个长方形打歪,学生先是一愣,然后突然醒悟(长方形一歪,就成了平行四边形),很多学生立即联想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顺势引导,使学生得轻松而有效。

又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之后,让学生计算:小丽家建新房,他的爸爸想在房子的左边建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12米,宽4米,深1.5米,如果拖拉机每车拉土0.9立方米,请你帮他爸爸算一算,需要拉几车?而在学习了小数乘法后,设计了一个“上街购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家长,有50元人民币,到街上应怎样购买物品?要从哪些方面考虑购买?学生在探讨的时候,发现了生活中的交通,物品的品牌、价格等,也考虑到家中的实际需要等。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二、引导学生把直接现实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

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正是《 小学数学课堂标准》 中提出的新境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

如在教学“平均分”时,先谈话导入:八月十五中秋节,小军一家4口人在赏月,爸爸分月饼,分得很均匀,每人一样多,接着让学生去分物品,要求每份分的一样多,最后引出:人分物品,分的一样多。这就叫“平均分”。由于学生对分月饼比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再如,在教学“循环小数”的导入中,指着讲台问学生:“如果让你从讲台的左边走到右边,到了右边又走回左边,这样不断地走下去,你能走完吗?”学生都哈哈大笑:“怎么可能走完!”教师接着说:“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告诉小和尚,“从前有座山,? ? ”,这时肯定会说他们也会讲,这样以来,大家都觉得既有趣又搞笑。借此,教师强调并指出“这就是重复、循环,从而顺势引出“循环”二字的含义,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无形中就被学生消化了。

又如,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可以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充分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三、利用现实中的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但如果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如在教学解决问题中的“行程问题”时,因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可找两辆遥控玩具车,让两位学生分别操纵,在教桌上进行演示,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该如何解决。

再如,在教学“认识圆柱”时,先在课前让学生每人设计一个“圆柱”。让全班同学放学后都积极行动,用硬纸板、包装盒、彩纸等材料,依照圆柱制作起来,不懂的地方向老师请教,学生在亲自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定会发现很多问题,学到很多知识。

四、利用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如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小明家有山羊8只,绵羊5只。一共有羊多少只?学生立即回答是13只。这时,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顺势引导学生去理解加法的意义,学生很快掌握了“求两个数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这一规律。

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一个“骑圆形轮胎的自行车”比赛(其中甲骑的是车轴在圆中心,乙骑的是车轴不在圆中心)的情境。先让学生猜一猜,骑哪种自行车的骑得快?为什么?然后用课件展示比赛,结果,乙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还是落在后面,甚至几次摔倒,而甲却轻松获胜。这一生活情境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认识圆的特征―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做好了铺垫。

又如,在教学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时,先出示出示一副情境图:小华家新买了一套房子,准备装修,请你帮助小华算一算他家要买多少块瓷砖?然后让学生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块,再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估计是否正确。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方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么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数据,这时,再让学生举例进行验证。在验证前,先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再让学生举符合要求的例子。学生在独立举例后,让学生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并从中使学生体会到探究数学规律的方法,享受探究规律的乐趣,树立了探究数学规律的信心。

五、利用生活背景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实际中找到背景,因此,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背景,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在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再领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没有顶的空水池表面积。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

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这些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现实又回归于生活现实。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现实,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打造高效课堂。

上一篇:师生互动模式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高校德育创新与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