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三历史复习中对培养学生能力的几点尝试

时间:2022-09-02 01:51:24

谈高三历史复习中对培养学生能力的几点尝试

现今高考历史的三大题型――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已明显地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对能力考查的比重和力度将会逐年增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就势在必行。下面浅谈我在这方面的几点尝试。

一、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是培养能力的基础。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则是基础知识的运用和升华,如果没有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所有分析、概括、综合都将是纸上谈兵,历史问题的答案也会变得空洞无序,因此,培养能力首先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我在第一轮复习时,要求学生对高中历史教材从正文到注解,从插图到小字都全面仔细的阅读一遍,然后对照《考纲》涉及到的每个知识点详细识记。在此基础上,我再对重点知识作必要的补充和拓宽,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掌握每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及每个历史阶段的知识结构,时代特征等。

二、善子发掘学生的主体性是培养能力的最佳途径。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键在于老师的培养。为此,我提一些有诱发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共同思考解决。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始至终觉得自己是真正的学习主人,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三、重视理论渗入是培养能力的关键。

“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考试说明》中对历史思维的最高要求,强调理论性,但只是“初步运用”。为此,我在高三复习中做到有意识的渗透理论教学,力求史论结合。如中古史中西汉、唐、明、清前期,都因为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所谓的“大治”局面;而中国近现代史中,在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土地问题时,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土地纳领和中共的土地政策,从内容到结果都有明显区别,说明由于时代和阶级属性的不同,决定了政策措施的不同。通过这种剖析,让学了解历史的共性和个性,并善于进行“求同”和“求异”的概括。同样,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人民群众与个人的作用,继承与发展等理论知识都可渗入历史教学中,而且通过这些渗透教育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解题思路的拓展及能力的提高。

四、重视讲练是提高能力的保证。

讲练贯穿于高三年段整个复习过程,但不同复习阶段的讲评和训练在内容和目的上,我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轮复习时,练习的主要是基础知识,讲评侧重于知识的准确性。在第二轮复习时,练习主要是配套的专题知识及纵横联系,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同时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第三轮复习是综合训练,内容以突出能力为主,讲评的重点是突出解题思路与技巧,这轮练习可以说是高考的模拟训练。为提高这轮讲练的质量,我在研究历年高考试题的前提下,同时参照当年的时事政治和《考试说明》选择试题,使其尽量接近高考要求,并规定学生在限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这样既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

上一篇:浅谈初中化学总复习的一些看法 下一篇:高校中外学生管理中话语沟通的差异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