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方法探析

时间:2022-09-02 01:01:34

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方法探析

[摘要]疑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种,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动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学激疑,沟通存疑信息;情境设疑,激发求知欲望;讨论辩疑,探求问题答案;课后拓疑,跨越时空限制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索,从而达到自觉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质疑;讨论

现代教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种。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常常会遇到疑难而不能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问题意识的产生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动因,会推动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来激发其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索,从而达到自觉发展的目的。

一、自学激疑,沟通存疑信息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自觉参与中学会学习,发展智力,完善个性,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在上课之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读课本,使新学的信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头脑,学生往往会发现疑问、产生困惑,从而产生寻求解答的心理,这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重点导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然后同桌、小组之间交流,不能解决的则提出来全班交流。这样可以让学生围绕疑问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自学效果。在自学中挑出疑问,是从自我需要出发,是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的自我发现。学生与教师之间求疑信息的沟通,则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学习目标,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和学生知识的完善。

二、情境设疑,激发求知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思维时,停留在一问一答的情境模式上,学生围绕着教师转,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学生的思维圈定在教师设定的框框中,学生被动应付,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很强的依赖性,习惯于被动接受,习惯于捡现成的知识,学生缺乏质疑问难的精神。

在新课程改革之际,教者应当努力改变这种状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导入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用与课文有联系的故事、谜语、诗歌等形式导入课文,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制造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心生疑团,将之带入积极探索的疑境中。如教学苏教版课文《诚实与信任》时,有一位老师开课之始提出这样的问题:生活中比金钱更重要的是____?让学生填空,学生的答案有:时间、友谊、亲情……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五花八门。这时教师抓住契机:有一个人的认识和我们可不一样,他认为是:(板书)诚实与信任,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得到这个认识的?这样的导入制造了悬念,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讨论辩疑,探求问题答案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原则,揭示了思维和创新的本性,指出“思维起始于问题”“产生思维这一能动过程表现为人提出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是磨砺学生思想、发展学生思维的最好办法,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一般符合学生自身实际,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有亲切感,容易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地进行讨论,发表见解。当学生通过自己对文本的引用、论证、合作、交流,彼此间进行思维的碰撞、互相启发时,往往会获得令人满意的答案。教学苏教版教材《嫦娥奔月》一文时,有学生认为后羿一定是狂妄自大的人。这与教师讲的后羿是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不符,但这毕竟是学生的认识,有他自己的依据。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但必须有理有据。角度独到的认识,往往体现了学生创新的思维,教师应适当鼓励并加以引导。

四、课后拓疑,跨越时空限制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多的东西教给学生,取得尽可能大的成果,而首先在于教学生自己怎样学习,学习发展自己及离校后继续发展。”这与叶圣陶先生所说“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不谋而合。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应尽可能地将课堂延续到课外,把生活作为学生对课文的再理解、再思考、再质疑的大课堂。当然,这种思考质疑应当超出文本要求理解的层次,带有再创造、再生成的性质。《春联》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良好祝愿和期盼,与生活密切相关。学完课文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按类别在生活中收集春联,课上交流,再由学生评述或教师评述,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是“大语文教育观”的生动体现。

上一篇: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撷谈 下一篇: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