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和谐共生与学生的自主发展

时间:2022-09-01 10:20:50

【前言】课程的和谐共生与学生的自主发展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实现课程和谐共生”的一面旗帜 在课程基地规划阶段,学校课程领导力就得到了充分体现。课程基地领导小组敏锐而果断地将课程基地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加以考量和构建,对学校课程结构进行了通盘设计,对学校内部的所有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

课程的和谐共生与学生的自主发展

【摘 要】南京市中华中学基于课程基地的建设理念,凝心聚力,大胆创新,锐意改革,用智慧和勇气有效实现了课程的和谐共生,引领着学习的革命,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关键词】课程改革;学习革命;课程基地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8-0073-01

【作者简介】吴举宏,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13)教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江苏省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循此道,中华中学“生命・生活・生态”教育课程基地于2012年应运而生,并迅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现已成为江苏省高中课程基地的一面旗帜、一张名片。

一、“实现课程和谐共生”的一面旗帜

在课程基地规划阶段,学校课程领导力就得到了充分体现。课程基地领导小组敏锐而果断地将课程基地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加以考量和构建,对学校课程结构进行了通盘设计,对学校内部的所有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统整,形成了不同课程之间有机联系、和谐共生的整体结构,实现了多种课程之间错落有致、功能互补的课程群落构建。学校将课程体系设置成四个相互关联的类别,一是以提升生命力为主要目标的生命课程,二是以培养道德力为主要目标的德育课程,三是以增强认知力为主要目标的学科课程,四是以激发创造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与教法创新。“生命・生活・生态”教育课程基地紧密围绕学校课程体系,从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和生态教育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科学生活、保护生态环境,以达到提升学生对生命力的认识、增强学科认知力、培养社会道德力,以及在生物学科学习中增强选择性和综合性,并激发创造力的目的。

二、“引领学生学习革命”的一张名片

1.以创设主题鲜明的教学环境作为突破口。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轻视课程教学环境建设,创设学科情境、凸现专业特色,形成充分展现学科思想、学科思维和文化品位的课程教学环境,便成为课程基地建设的第一任务。中华中学经过多次调研和专家论证,启动了“134工程”,即建设1个生命科学馆、3个生态园、4个生物实验室,形成引领学生学习革命的新场域。如今,学生在充满生命意蕴(1馆)、诗情画意(3园)和生物科研氛围(4室)的学习环境中,像科学家那样思考、工作。

2.以自主性、选择性课程学习作为主阵地。杜威认为,“课程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中华中学的教师们从杜威的言论中悟出了课程创建的真谛,通过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内心需求,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它们转化成课程目标,再创造性地把这些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于是,以活动为取向创建课程,强化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在课程基地中,学生是主动参与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发展提供机会。

中华中学的师生们经过数年来的艰辛努力,既让多达5000人次的学生受益,也完成了“生活化实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实践研究”“基于省生物课程基地的校本课程活动开发”等省级规划课题项目,还出版了《生活中的生物学》《“生命・生活・生态”》等质量上乘的校本教材,完成了一份让社会各界满意的答卷。

上一篇: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探微 下一篇:教学别被PPT“绑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