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孵化网络的生成模式研究

时间:2022-09-01 10:10:26

企业孵化网络的生成模式研究

摘 要:异质性的企业孵化网络生成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将企业孵化网络生成分为:触发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并提出“单主体—主导式”和“多主体—群居式”两种触发期企业孵化网络生成诱发模式

关键词:企业孵化网络;生成;诱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020-02

孵化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之间形成的网络统称为“企业孵化网络”。作为第三代企业孵化器发展的主要模式,企业孵化网络已成为集聚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进而支持创业活动的有效实践模式,并逐步受到学术界和实业界的重视。

一、诱发主体界定

企业孵化网络生成是一个“由点及面”的演化过程,而这个点就是孵化器。对“诱发主体”的界定是研究企业孵化网络生成机理的重要基础,本文将诱发主体界定为主导并承担孵化器建设和管理,同时寻求外部创新主体参与孵化过程,并形成联结关系的核心组织。

追溯企业孵化器的起源不难发现,企业孵化器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政府行为。时至今日,作为创新重要载体的企业孵化网络更成为政府拉动区域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体系,所以政府是企业孵化网络生成重要诱发主体。同时,科研院所与高校等科研机构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主体,拥有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和得天独厚的技术资源,是高新科技成果的重要来源,所以科研机构是企业孵化网络生成另一诱发主体。除了以上两类诱发主体外,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其不仅仅是促进高科技项目产业化的平台,更是集聚创新资源,联结其他创新主体的重要行动者。所以,企业和政府与科研机构构成了企业孵化网络生成潜在的诱发主体群,不同诱发主体利用现有资源通过“行动”触发企业孵化网络生成的模式也存在路径上的差异。

二、单主体—主导式诱发模式

通过对诱发主体界定,单主体—主导式诱发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政府主导型企业孵化网络

凯恩斯已经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了政府行为是一种“目标行为”,政府的制度安排决定着区域创新的效率,魏守华等指出,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企业孵化网络触发阶段,政府依据区域发展战略和创新目标通过政策引导与项目扶持的方式积极需求科研机构展开合作,针对孵化项目利用科研机构技术创新优势与政府号召力拓展外部创新主体加入,逐步形成以政府主导,科研机构与高校支持下多元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网络化组织。在积极引导企业孵化网络生成过程中政府在营造环境、建设支撑服务体系、协调服务、引导网络成员合作和配置资源的同时也将区域发展战略根植于企业孵化网络中,一方面起到了宏观调控区域创新、促进经济发展、落实区域发展目标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孵化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持 。

(二)科研主导型企业孵化网络

科研院所、高校等科研机构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载体,拥有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和得天独厚的技术资源,是高新科技成果的重要来源。但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往往注重基础和理论研究,基础理论应用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面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组织运作更多依靠政府、自主性较差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科研机构迫切需要外部资源的支持完成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科研机构一方面可以缓解组织运作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企业孵化网络外部效应谋求自身的发展。基于此,通过充分利用科研单位在技术、人才上的优势,以科研机构为母体衍生孵化网络对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高新技术成果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衍生企业利用科研院所的品牌优势和丰富的社会关系网络,取得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并连接投融资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为高新技术孵化提供各类专业服务,形成完善的科研院所衍生网络。网络促进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与市场机会相结合,推动高新技术孵化。

(三)企业主导型企业孵化网络

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企业,要获取技术优势,谋求长远发展,仅仅依靠从企业外部引进技术成果是不够的。为了培养自身的技术创新与研发能力,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一些集团化企业组织研发团队,建立企业孵化器,利用其在科研、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企业高新技术孵化与产业化。在这一过程中,集团企业连接政府、中介服务机构、企业外部孵化器等其他孵化参与者,组成由集团企业衍生的孵化网络。然而,企业自身资源难免存在局限,需利用其社会关系网络,有效整合和利用外部资源,与政府、各科技园区、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咨询公司、投融资机构等建立广泛的联系,形成由企业主导型孵化网络。通过孵化网络,集团企业孵化器可以协助外部企业入驻科技园区,并继续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等相关服务。

三、多主体—群居式诱发模式

Hackett&Dilts对影响孵化效率的因素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孵化器掌握的有效资源的丰裕程度是影响孵化器绩效的关键因素。虽然单主体诱发模式下企业孵化网络生成“目标—路径”相对更加明确,但由于单一诱发主体的网络资源,特别是关键资源相对有限,存在与新创企业类似的体制与资源缺陷,从而降低了诱发主体的网络诱发引力。在这种情况下,由多个诱发主体协同作用,共同诱发企业孵化网络生成的多主体—群居式诱发模式就成为克服资源瓶颈,提高企业孵化网络生成率的有效路径。

但多主体诱发企业孵化网络生成的机理有别于单主体诱发模式。单主体诱发模式是政府性或经济性需求作用下的一种直接“由点到面”的生成模式,而多主体诱发模式则是一种衍生型的网络生成模式。 这些诱发主体嵌入在同一个技术创新网络、技术联盟或产业联盟中,在市场需求拉动或是政府政策引导下为了技术攻关或是响应区域产业创新目标协同诱发企业孵化网络生成。原有网络作为母体通过在网络内部多个成员共同目标作用下的协同行动,实现资源与知识的扩散,进而为新网络生成提供网络资源要素基础并不断吸引其他外部创新主体加入。

综上所述,无论是单主体—主导式诱发模式还是多主体—群居式诱发模式,诱发主体的需求目标是诱发企业孵化网络生成的关键驱动因素,诱发主体寻求外部支持满足自身需求并获得网络租金的过程就是企业孵化网络触发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林嵩.创业网络的网络能力:概念建构与结构关系检验[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5):38-45.

[2] 谢洪明,陈盈,程聪.网络强度和企业管理创新:社会资本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2,(5):32-39.

[3] 任宗强.基于创新网络协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机制与规律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6).

[4] 张宝建,胡海青,张道宏.企业孵化器组织的网络化机理研究述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0):152-157.

[5] 胡海青,张旻,张宝建,张道宏.网络交互模式与创业支持类型——基于中国孵化产业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2,(2):

275-283.

[6] 胡海青,张宝建,张道宏.企业孵化网络成因解析:脉络梳理与研究展望[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1):94-103.

[7] Michael,J.,Nowak,C.E.Grantham.The Virtual Incubator: Managing Human Capital in the Software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2000,

27(2):125-134.

[8] Coster,D.R&C.Butler.Assessment of proposals for new technology ventures in the UK: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spin off companies[J].

Technovation,2005,25(5):535-543.

[9] Sine,W.D.,H.A.Haveman,P.S.Tolbert.Risk business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new independent power sector[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5,28(50):200-232.

[10] 景俊海.科技企业成长与企业孵化器[M].兰州: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4-9.

[11] 孙凤海,刘涟.论企业孵化器及其运行机制[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5):12-15.

[12] 丁坤,凌国平.企业孵化器国际的经验与中国的发展[J].国际商务研究,2003,(5):19-24.

收稿日期:2013-09-02

作者简介:李浩(1982-),男,河北秦皇岛人,讲师,硕士,从事营销管理研究;费良杰(1982-),女,陕西华阴人,讲师,硕士,从事财务管理研究。

上一篇:公司股权结构问题研究 下一篇:浅谈沥青混凝土路面养护检测与养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