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自主阅读 提高小学阅读课堂实效

时间:2022-09-01 09:29:30

加强自主阅读 提高小学阅读课堂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85-0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应该掌握阅读主动权,静心读书,独立思考,真正做到与作者对话交流,提高阅读能力。同时,学生应根据自身爱好、兴趣自主选择阅读对象、阅读方法、阅读伙伴等进行个性阅读。他们在充分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悟文章精髓,产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形成思维培养、情感熏陶、创新火花、智慧生成和语感积淀。

自主性阅读,就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他不同于完全放任自流的自学,是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学习。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个有心人,积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探索的习惯,才能使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意识并逐渐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只有依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采取合适的阅读方法,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1.多方式创设自主阅读情景

创造自主阅读环境,就是要利用各种途径,让学生通过与作者心灵对话,发现自身潜能,萌发阅读主动意识,在阅读实践中感悟语言文字,获得读书方法。自主阅读是学习情感内化。在良好氛围中,学生心态是放松的,充满活力的,阅读使学生思想获得解放,从而倾心去参与阅读实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能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充分相信学生学习能力,创造一种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设计教学活动要结合具体情景和学生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在初读阶段提出初读要求,然后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认真把课文读上几遍。在细读课文阶段,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目标。从实际出发,用范读、语言描述、图片投影等手段,既创设情景,形象直观展示,又唤起学生形象思维,开拓学生想象力,有效培养自己自主学习能力。

实践证明,通过设疑导入,既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问题指向性非常明确,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构建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的教学环境,学生个性才能得到张扬,以积极态度去读书,去思考,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在自主阅读中实现阅读教学最优化。

2.多层次问题引导自主阅读深入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阅读教课堂教学中,学生读课文后质疑,教师应当肯定这些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这就为学生创设了敢问、敢想、善思、善问的良好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自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满足学生求知欲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应重视让学生感受、体验。学生是学习者,更应是提问的主角。"学起与思,思源与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这是学生独特体验的真实再现。新课标倡导让学生主动发展,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应应充分肯定学生,让其体验到教师的信任。对于学生见解中的不正确之处,适时指出,肯定学生大胆提问。

想问敢问是前提,会问才是目的。为了使学生的提问更具目的性、科学性,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适当的提问方法。

首先让学生弄清常见疑点有哪些。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尝试、对比例题、综合思考等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实现知识迁移、明白算理、归纳规律,掌握学习方法。问题既加深对知识理解,又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精神,更增强提问兴趣。其次,教会学生表达。学生对一些理论和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却常常词不达意,或只言片语或浅显幼稚。教师要让学生从能说完整句、关键句到会说较有逻辑推理语言,使学生一步步上路,用恰当语言表达自己疑惑,使问题意识逐步由模糊变清晰,由体态语言变为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当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提出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以满足学生求知愿望。教师还应抓住时机,及时树立典型。当一个学生提出较隐蔽而又深刻的问题时,应当即表扬他积极动脑,并且让其他同学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寻找更为巧妙的解决办法。其他学生也会对这个问题产生浓烈兴趣,纷纷讨论研究,更加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这样,达到抛砖引玉、求"巧"务"深"效果。

3.充分实践提高自主阅读实效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课前要让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资料或进行观察,初步具有收集信息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课文让学生先读,问题让学生先提,鼓励学生用不同形式提问。

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自主阅读的独立性。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让学生当好阅读主角,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培养,知识学习应根据学生需要,因势利导。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全方位开放课堂,让学生从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充分发挥自主性,教材提供的知识信息是方方面面、多种多样的。就一篇课文来说,学生初读以后,有的感知到的是这方面的内容,有的感知到的是那方面的内容,其实质是学生感知到什么就是在学什么。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教师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按照自己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爱好和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习,深化已有知识,掌握新知识,建立新理念,发展思维能力与思维水平。

当然,自主阅读课堂中,教师既放松又要客观调控,在教师独特的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以及精心组织引导和点拨下进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广泛的自主阅读,如让学生带着预习、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读课文,鼓励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写读后感等,帮助学生树立阅读时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

自主阅读挖掘学生主体潜能,满足学生内在需求,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阅读兴趣和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人体验和阅读实践,发展思维语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生通过大量的自主阅读,不但能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能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提高写作能力,还能陶冶情操。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学生是阅读感悟和发展语文综合素质的能动的活生生的主体。养成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提高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教学任务。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上一篇:如何让孩子们有兴趣读书 下一篇:浅谈七年级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