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

时间:2022-09-01 08:20:06

生命教育——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

摘 要:本文从解读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入手,简要的阐述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依据,最后对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与途径作了一个详细的介绍。希望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能够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期望大学生们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4-005-2

财富可以创造,世界可以改变,行为可以重复,但人的生命不可能重生。为了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体现大学教育的本质,生命教育是大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1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含义

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目前学界有多种观点。钱巨波认为生命教育的含义包括:“一是教育要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二是要按照人生命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实施教育;三是其终极目标是培养人热爱人生,珍视生命,塑造健全的人格,充分开发人的生命潜能和人生智慧,为受教育者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奠定基础。”许世平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指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以上看法各有侧重,其共同点就是认为生命教育要在个体生命自然、生理基础上,遵循生命的规律和原则,引导生命走向完善,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是教育者围绕大学生的生命问题、人生问题、生活问题而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知识传授以及大学生自身体验的双向过程,目的是要使大学生不但要了解自然生命,更要深入领悟社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

2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依据

2.1 生命教育体现大学教育本质

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教育应该是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完善。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大学教育要关注大学生的发展,引导大学生追求生命的完善,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本质所在。

各种教育改革的趋势表明:真正的教育应珍视人的生命价值,在帮助人的生成中呼唤人的回归。生命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过程,也不单指一项教育内容,他是一种价值追求,是教育的本真。教育如果不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体现人的生价值为其终极意义,那么它将失去自己的意义。只有学校重视了,生命教育才会由应然走向实然,生命教育回归之日,也是教育真正振兴之日。

2.2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亟需生命教育

2.2.1 减少大学生自杀事件亟需生命教育。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 200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宗大学生自杀事件,2009年大学生自杀趋势有增无减,仅上半年,北京就有14名大学生自杀,2009年11月,上海海事大学生女研究生杨元元之死一时成新闻焦点,2010年大学生自杀事件也是60多起。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自杀一直呈上升趋势,自杀已成为青少年死亡的首位原因。

怎样才能避免或减少悲剧的发生,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建立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2.2.2 预防大学校园暴力事件亟需生命教育。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一案,2005年浙江某高校一大学生把自己的女友在校园里当场捅死的事件。2006年南京某名牌大学在读研究生因情感纠葛,在被人围殴时持刀捅伤6人等等。这些事件说明大学生生命意识淡漠,对自身生命的否定和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伤害,缺乏对自身和他人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不知生命的意义、价值是什么,突遭一点挫折容易选择终结生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更说明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因此,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构建和谐校园的任务已迫在眉睫。

2.3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呼唤生命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可见,人的全面发展是身体、心智、精神的和谐发展。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积极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说,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3 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与途径的探索

3.1 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3.1.1 生命认知教育。生命原本是一种对父母、亲友、社会、也是对自己的承诺,是一种责任。拥有生命就必须履行生命的职责。在任何挫折与不幸面前,个人都没有权力草率地处置自己的生命。进行生命认知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和思考生命所衍生、蕴含以及被赋予的博深的社会内涵,从自然的、生理的、社会的层面去认识和接纳自我,才能感受到自然客观上的“我”以及与人们建立了相互关系的社会的“我”的统一。

3.1.2 生命态度教育。生命是一个过程,自然会遇到许多艰辛、挫折、困顿,这些苦难和幸福一样,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无法选择的。学会挑战苦难,磨练生命的意志,生命才会有价值。应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生道路的顺畅与坎坷,正视生命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科学认识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正确对待挫折失意和成功辉煌。

3.1.3 生命价值教育。“活着”和“有意义地活着”是两种不同水平的生命观,生命的意义首先就是努力地活着,努力活着的过程就是一种精神成长的过程。在这一努力的过程中,即使某些具体的目标没能达到,生命也已经具有了价值和意义。在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时候,要让他们懂得生命不仅仅是生存,而且生命历程应该有丰富的内涵。

3.2 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

当前,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2.1 开展系统的生命教育研究。要以理论指导实践,将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深入开来,以科研促进教学。努力探索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工作模式,探寻有效的生命教育原则、途径、措施、方法等。

3.2.2 将生命教育融入课程内容。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内的讲授可以两种方式来进行。其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的“思想品德修养”课中增设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其二,将生命教育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中。使学生通过学习正确认识生命的起源,体验迎接新生命的喜悦,意识到随意处置生命是轻视生命、毫无意义、没有任何尊严的行为,学会珍爱一切生命,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共同发展。

3.2.3 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命教育。生命之趣乃是人所感受到的生存价值、生命意味与生活乐趣。实施生命教育必须坚持认知、体验、实践三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大学生渴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热衷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课外活动。可根据大学生这一特点,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来实施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培养对社会及他人的关心,在实践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钱巨波.生命教育论纲[J].江苏教育研究,1999:18.

2 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8):5.

3 潘美姬.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08.

上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指瑕 下一篇:让音乐欣赏课“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