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壁垒何时击破

时间:2022-09-01 07:06:05

户籍壁垒何时击破

虽然突破户口控制的壁垒相对容易,但突破依附在户籍上的就业体制壁垒和城市资源配置体制壁垒等“隐性户籍墙”却很难

人口管理模式由以前的“一管”转为“三管”,为户籍制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指导思路。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最近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湖北等地采访调研发现,大量外来人口出现的常住趋势、落户需求与当地户籍限制形成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城乡一体化进程。面对户籍制度原有制约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功能逐步弱化,流动人口与当地户籍人口待遇差别却日益强化的现状,部分专家和政府管理人员呼吁,对户籍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势在必行。

解决流动盲点

随着中国市场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有了进城务工的机会。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提供的数据,至今全国已有1.4亿流动就业的农民工。

户籍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分析说,伴随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城市对农民工经济制度上的接纳和社会制度上的不接纳这一矛盾,导致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最大不公”。他甚至认为,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最关键原因在于户籍制度基本上没有进行改革。

在中国部分特大城市和沿海地区,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居留时间拉长,在当地落户的意愿明显增强。据浙江省嘉兴市调查,在全市180万流动人口中,37.9%的流动人口希望把户口迁到流入地。但各地能真正做到对外来人员实行市民待遇的比例很低。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宁越敏认为,产生这一结果的核心是,虽然突破户口控制的壁垒相对容易,但突破依附在户籍上的就业体制壁垒和城市资源配置体制壁垒等“隐性户籍墙”却很难,它不但阻碍了农民工在职业地位中向上流动与公平竞争的机会,而且剥夺了城市化的权益,强化了其农民身份与弱势地位。

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项继权教授说,市场经济制度要求迁徙自由,而户籍制度则在通过人口登记区分不同的权利,将人口绑定在出生地,由此带来的城乡就业、居住、税费、教育、医疗、社保、卫生、土地、参军、消费、人才、金融等诸多二元管理,表现为“一城两策,一地两民,一事两管”的社会分工,阻碍了社会的良性运行。一亿多农民工在城市不能共享发展成果,不能安居乐业,产生的流动成本、公共管理成本和社会风险成本很高。

目前中国户籍管理主要还是“以证管人”,通俗地说就是“公安局管户口”,身份证属地在哪儿,户口就在哪儿。而“以房管人”是把户籍和房产挂钩,房子在哪个区域买,业主就划归这个区域管理,“以业管人”则是以工作属地管理为主,以工作单位来管人。

在专家们看来,这样的管理模式实际上是对流动人口管理由动性管理向定性管理转变,消除户籍制度管理中的流动盲点,让户籍改革在城镇化中发挥更大的磁效作用。

“三管”松绑难题

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的多名专家指出,单纯放开户籍是没有意义的,逐步剥离户籍制度上所附着的各种权利和资源分配功能,即剥离附加在户口上的劳动就业、教育培训、住房待遇、生活福利以及社会保障权益等功能,降低户籍“含金量”,比放开户籍登记更重要。

对流动人口实行定性管理的户籍改革新模式更需要实际的对接性。由以前单纯的“以证管人”转向“三管”,在户籍改革与城镇化方面,需要相应的配套举措。比如城市的流动人口多数是农民工,他们没有购房的能力,而以解决城市中低收入为主的经适房、廉租房,他们没资格享受;而在就业、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上能否让他们享受到与市民一样的待遇,同样困扰着这种新模式的推行。如果这些保障政策和举措不到位,以“房业管人”的思路很可能成为一种难以企及的意愿。

浙江省嘉兴市的做法带有一定的借鉴性。该地从2008年10月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和迁移制度。只要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申请人,准予其户口在本地落户。

嘉兴市新居民事务局副局长张俊说,户改的实质是调整城乡识别标识,使有关行政制度的执行与户口相分离,倒逼就业、社保、教育等与户口相关制度的配套改革。

在有些专家看来,“三管”新模式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推行不同的具体做法。

上一篇:收入分配:关键时期的关键改革 下一篇:户改杠杆的福利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