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时间:2022-09-01 07:02:28

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大连市沙河口区第二幼儿园 116000)

【摘要】游戏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基本形式,更是儿童的天性与权利。游戏是幼儿的生命表现形态,游戏是儿童精神世界的全面展示。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发展价值。无论是在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角色发展,还是在道德品质的发展中,游戏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待我们幼儿教师去充分利用,使其达到应有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幼儿; 游戏; 社会性; 价值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288-02

一、游戏的特点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31条明确规定:“缔国同确认儿童有权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与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这就确定了儿童不仅有发展权,受教育权,而且有享受的权利。我国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试行)》也提出幼儿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可见,游戏在幼儿的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游戏具有以下特点:

1.1虚构性。

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具有明显的虚构性,往往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现实的活动。游戏的情节、角色,行为以及游戏材料或玩具都具有象征性,如骑竹马、把半个皮球当碗用、让小朋友假装成病人,坐在椅子上假装开汽车等。

1.2自主性。

游戏是一种主体活动,它不受任何外部指令的强迫与制约,与利害得失无关。游戏是根源于“纯粹的认得本性”活动。游戏帮助幼儿按照自己特有的模式去成长发展,鼓励自己的兴趣。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可以自己选择、组织,不受限制。幼儿在游戏中是快乐自由的。

1.3社会性。

游戏作为一种社会性活动,幼儿只有在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才会做游戏。游戏是实现幼儿与周围生活相联系的特殊形式、特殊活动。幼儿的游戏反映了周围的现实生活、时代、文化、地区、习俗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游戏的主题和内容都是由社会生活条件决定的,幼儿可以通过想象,永兴的方式去重演别人的活动。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社会性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循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征。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包含幼儿的自我意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行为技能发展以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具有以下特点:

2.1整体系统性。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它作为母系统还包含几个子系统。而子系统又可作为亚母系统,又包含亚结构子系统。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以,在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时,不能单打其一。

2.2社会制约性。

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既受到物质财富和消费过程所形成的关系影响,又受自然地域,社会生活、文化的影响。幼儿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了特定的社会性发展水平。

2.3能动性。

现在儿童发展观指出:幼儿有其主观能动性,他们能够主动建构知识。我们要保证幼儿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2.4动态性。

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幼儿阶段社会性发展是动态的、可变的。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它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展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

2.5关键期。

国外研究证明:学前期是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婴幼儿的社会化经验对于一个人后来的社会化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诸方面也不是等速的,发展的关键年龄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幼儿发展的关键期,抓住关键期培养,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三、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价值

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中国社会在面临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的今天所应重视的教育问题,幼儿时期正处于从自然人(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时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学家指出:“儿童社会化的发展终结表现为能在一定的社会秩序中达到相对自治。”卢梭也十分强调游戏的重要性,他认为儿童由游戏活动中所学习的较他在教室中学习的效果更胜百倍。

3.1游戏有助于幼儿的自我意识发展。

自我意识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社会化的目标,是形成完整的自我。自我意识包括一个人的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情绪体验和自我控制。韩进之等人(1986)的研究表明:4-5岁为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加速期。学前儿童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理解周围人和事,有着自我中心化特点。

幼儿在游戏中担当角色,体验现实生活中角色的感受,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体验,加深对现实角色的理解,学会发现自我,发现自我与他人的差别。游戏让幼儿学会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逐渐克服“自我中心化”的观点和思维的片面性。罗森曾通过对社会性表演游戏的训练证明游戏能够帮助幼儿由自我本位向他人本位的社会认知过渡。

游戏能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帮助幼儿控制情绪,培养自制力。在游戏中,幼儿能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意志行为,抑制自己的愿望。游戏创造了一种想象的情境,这就要求幼儿不是按他自己的直接冲动去行动,而是根据游戏角色所需要的行动去行动,从而学会把愿望与虚构的“我”联系起来。幼儿在游戏中锻炼了意志,能够抗拒诱惑,延迟满足。著名的“哨兵实验”正好验证了幼儿能够促进幼儿意志行为的发展,实现自我控制,从而更好的发展自我意识。

3.2游戏有助于幼儿社会角色的学习,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中,不可避免的被赋予某种角色。游戏是幼儿学习和掌握社会角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幼儿实现社会交往的媒介,反映了幼儿周围的社会生活。

在从独自游戏活动进入平行游戏和合作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实现了与同伴交往活动,学会如何在游戏中与同伴协商交流,了解他人的想法和行为,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理解他人,与他人合作分享,逐渐掌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规则,掌握人际交往技能。例如:会用商量、礼貌的口吻向他人借玩具,愿意和同伴一起玩心爱的玩具等。幼儿会在游戏中用规则约束自己,养成社会关系的基本概念和态度,增加不同的生活感受,使幼儿能够控制自己的侵犯行为,发展亲社会行为。游戏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游戏对于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功能,早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福禄贝尔第一次将游戏理论建基于对儿童身心的科学认识上,并阐明了游戏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机制。他认为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内部和外部的平静和整个世界的安宁。它具有一切善的来源,对儿童的性格塑造具有重大意义。

游戏的规则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觉纪律。通过游戏,促使幼儿主动学习道德知识,发展道德思维,促进道德认知的发展。通过游戏,寓教于乐,培养幼儿积极、肯定性的道德情感。通过游戏,磨练意志,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意志和品质。通过游戏,知行合一,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则更系统的阐明了游戏之德性养成功能。他认为游戏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以及整个心理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正是在游戏中,儿童懂得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学习到了判断善恶、美丑、好坏、是非等简单道德行为规则,不断提高道德认知水平。

四、教师如何开展社会性游戏

基于上述论述,教师必须有效的利用社会性游戏这一教育手段,把分享、合作、谦让、帮助等各项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和遵循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融入到游戏中去。让幼儿在游戏中不仅体验到快乐,也逐渐的形成良好稳固的社会性。

首先,教师要从幼儿出发,正确的看待社会性游戏。幼儿教师要认识到社会性游戏对幼儿的发展价值,充当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引导者。要把游戏看作是符合幼儿天性的自然活动,应当让幼儿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度过快乐的童年。

其次,教师要把握幼儿的游戏水平,有效筛选改造社会性游戏。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瞬息而过的游戏行为,并及时的记录幼儿有价值的游戏行为,对此进行剖析。由于幼儿游戏不可能以纯粹“自然”的面貌进入幼儿的教育领域,所以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适当的对游戏进行改造(如增加游戏材料的支持),为幼儿提供方法帮助。

最后,教师要对社会性游戏规划时空,保障幼儿游戏的尽兴。我们不仅要创设情景暗示,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还要保证游戏时间的充足,游戏空间的适宜。要让幼儿使自己的剩余精力有一个合情合理的宣泄途径,并在这个过程中继续积累自己的剩余精力。

在游戏中,幼儿表现出来的待人接物的情感和态度往往高于自己的实际水平。这样就可以缩短他们掌握社会生活经验和道德行为准则的过程。正如维果茨基所说“儿童在游戏中的水平高于在其他活动中的水平,并且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正确的看待幼儿游戏,充分利用幼儿游戏,更好的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以至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浅谈初中化学中原子结构、离子、化合价、化学... 下一篇:幼儿环保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