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体育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时间:2022-09-01 03:55:45

浅谈初中体育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摘 要】初中,是儿童向青少年转变的一个转折点,是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期,学生们的活跃性强,叛逆度提升,情绪较不稳定,自控能力较弱,纪律性较差,却是接受新事物最好最快的阶段。体育锻炼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本文以研究体育学困生的心理分析成因,提出转化策略,将素质教育落实到位。

【关键词】体育;学困生;转化;策略

体育教学中,有部分同学因不同因素,导致产生排斥体育锻炼的心理,影响其体育能力的学习及自身体质,造成体育成绩落后,这些学生作为体育“学困生”,严重影响了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课程教学改革重要提出了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位学生受益,

一、初中体育学困生心理特征

1.学习动力不足

初中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加,再加上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导致部分学生将体育锻炼作为任务来完成。

2.意志品质薄弱

如今的大部分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意志品质薄弱,运动中缺乏毅力,怕苦怕累,在体能运动中难以坚持,从而选择逃避。

3.缺乏自信

作为体育学困生的最大特点就是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适应能力较弱,很在乎自己的表现,在体育活动中缺乏自信不能够展现自己,从而影响体育运动的联系。特别是因为自身体质不足,不能参加体育活动的学困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尤为差。

二、初中体育学困生成因分析

1.主观成因

受到外界印象,从小不喜欢体育运动,同时受到当今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了对体育运动的重视,事实上,专注于学业的同时,加强身体素质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1)家庭环境影响。一个成长在有运动氛围熏陶着的家庭中,必然不会有一个体育“学困生”的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从小培养的,所以父母的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一定程度的影响着孩子兴趣爱好的养成。

(2)体育教学资源不足。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师资条件不足分为两个:学校体育教师人员配备不足和教师专业技能欠缺。这两个方面的欠缺,对“学困生”的转化起到了一定得阻碍作用。

(3)学校基础资源有限。很多初中学校,缺乏师资、运动场地、运动器材等体育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限制,成为了“学困生”转化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4)学校管理制度。如今的教育环境,学习成为学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导致很多初中院校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的体育成绩不做要求。中考成绩中体育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微不足道,让许多学校并没有对体育课的严格要求,另外“学困生”更不会主动提出体育教学改革措施,甚至会因学校的不重视而完全逃避体育课教学。

(5)学校体育活动。学校的活动氛围严重影响着“学困生”的转化,一个好的体育活动氛围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更是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学校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定期举办校园运动会,

2.客观成因

(1)身体素质。由于体制弱、肥胖、矮小或是疾病,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做剧烈运动,不能参加体育锻炼。这一部分学生中,可能有体育爱好者,但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参与其中,但也有一些学生,以身体状况不佳为由,从内心抵制体育运动。

(2)心里抵触。从内心抵触体育运动,认为运动是一种负担,既苦又累,通过身体不适而逃避体育锻炼,从而出现了这种体育学困生。

三、如何巧妙转化体育学困生的实践策略

1.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相互配合完成的一个过程,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困生”的转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十分敏感,需要注意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不要将学生之间拿来比较,要鼓励并肯定每位学生,及时与“学困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关心他们的内心需求,通过调动积极性,缓解体育运动的心理压力的同时,转化“学困生”的心理,帮助他们走上爱好体育的道路。

2.进行运动价值教育, 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体育教学作为学校的基础课程,将生活习惯与体育运动相结合,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唯有激发学生们运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将体育运动作为一项兴趣爱好,才能够发挥体育对一个良好身心的锻炼作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们灌输努力锻炼的重要意义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感受成功,感受体育给自己带来的身体素质变化,让他们知道体育与生活息息相关,他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乏味的任务或是负担,体育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多彩,可以让我们的身心更放松。

3.加强学法指导,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很多时候不会学习是造成学习成为负担的重要原因之一,体育课程相比于其他理论课程的差别就在于需要身体练习,通过观察、模仿、规范三个构成进行体育运动的学习。通过动作的分解练习,让学生更好的集中注意力,掌握运动的基础,才能够更好的将运动规范的发挥出来,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在学习体育运动过程中的负担,还有可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造就他们勇往直前的品质。

4.利用体育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校通过开展体育竞赛,让学生们感受到体育运动之后身心的变化,让他们体会到进步,得到来自更多人的鼓励与掌声。这样帮助了“学困生”树立自信,客服心理障碍,满足学生们的好胜心,刺激他们学习的欲望,赶走消极心理,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通过比赛,重新认识自我。

5.发挥合作小组的优势,培养学困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每位“学困生”的成因不同,自身条件各有差异,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每位同学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兴趣、爱好、技能的不同,合理的划分小组,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升“学困生”技能,是他们转化的有效举措之一。通过“学困生”的成因,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1)自身体质弱,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不足的“学困生”,需要通过增强体质为目标,练习中适当调整要求和标准,逐步提升他们的运动能力,多加给予指导、帮助。对体质特殊的学生,要让他们积极融入到课堂氛围内,以督导或裁判的等角色参与其中。

(2)对于长期处在有限运动条件环境中的“学困生”,需要采取放慢练习节奏、控制练习量、提高练习频率等方式,让他们深刻领会到动作要领,通过勤加练习,掌握运动技巧。

(3)对于心理素质差、运动技能差的“学困生”,需要强化其动作要领,加强保护措施。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不断鼓励他们,调整他们的心态,消除紧张心理,偶尔通过适当降低运动难度,让他们感受成功,多给他们机会,有助于克服他们的自卑心理。

(4)对于部分思想认识差的“学困生”,需要重点改造其思想,让他们重新正确认识体育,引导他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四、结语

体育教学过程中,总会有“学困生”的产生,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其转化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需要教师以身作则,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学困生”转变,让他们正确认识体育,教师通过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所长,使“学困生”建立起自信并调动其积极性,引导他们全方面素质发展,进入一个放松快乐的体育学习中。

参考文献:

[1]杨文轩,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段程国.浅议初中体育学困生的转化[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22)

上一篇:高校移动办公系统解决方案探究 下一篇:《建筑设备》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