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允价值运用现状

时间:2022-09-01 01:48:14

提要2006年新会计准则积极而又稳健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本文从公允价值的概念及其在我国运用的历史演变着手,分析了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些相关对策意见。

一、公允价值简述

公认会计准则(GAAP)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在非清算交易中,自愿交易的双方购买或销售一项资产的现时价值;负债的公允价值是在非清算交易中,自愿交易的双方发生或偿付一项债务的现时价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公允价值是双方在当前的交易(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销售)中,自愿购买(或承担)或出售(或清偿)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FASB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而且是衍生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2004年6月FASB的征求意见稿中,将公允价值重新定义为“知情的、不相关的、自愿的各方之间,在当前交易中交换一项资产或负债所能达到的价格”。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虽然文字表述有差异,但本质一样。第一,前提假设相同,都是在双方自愿、公平、非强迫的前提下进行;第二,价格是双方达成的协议,任何一方有异议都不构成公允价值;第三,都有交易的存在,其交易可以是现在的,也可以是估计的、尚未实现的预期交易。公允价值也就是指公允的市场价格。可以看出,公允价值作为新的计量属性,最大的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交易市场的确认,是一种具有明显可观察性和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运用的演变

我国对公允价值的使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其运用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8~1999年由财政部颁布的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中《债务重组》、《投资》、《非货币交易》准则首次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这阶段运用公允价值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存在着障碍:在理论上,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超前于我国的会计目标。我国会计目标的研究相对滞后,局限于提供充分的会计信息,而未能满足决策有用观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在这样的会计目标指导下,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显然超前。在实践中,公允价值难以取得。在没有市场价格的情况下,要由交易双方自己来确定,所以人的主观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价值的公允性。有些企业利用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来影响公允价值的确定。有的交易主体不考虑公允与否,干脆把公允价值作为达到目的的工具,公允价值在运用中往往成为管理层操纵利润的工具,这在关联交易、资产重组、非货币交易等会计实务中经常可以见到。

第二阶段是2001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和《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在保留公允价值概念的情况下,基本上取消了公允价值计价,仅将公允价值作为收到补价方在多项资产上分配入账金额的依据。原因在于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上市公司滥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情况,因此公允价值被暂停使用。

第三阶段是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按照会计国际趋同的要求,大大扩大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新会计准则体系按照现行国际惯例把“公允价值”概念引入到我国的会计体系中,并对计量属性做出了重大调整,不再强调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属性,积极但又稳健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其中主要在金融工具、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易、资产减值、捐赠与补助、企业年金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但与1999年引入公允价值相比,此次新会计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框架概念,但并没有完全照搬国际会计准则所有条款,而是根据我国实际国情,考虑实际可操作性等因素规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条件,对公允价值的应用采取适度和谨慎的态度,其适用范围比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更窄、限制更严。

目前,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运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在总体上呈现出越来越深入的趋势,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更是促进了理论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但是,在我国运用公允价值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三、我国运用公允价值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我国运用公允价值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怎样结合我国实际引入公允价值计量。2006年国家财政部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是一大亮点,采用公允价值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会计信息更具有决策相关性,这一点同会计目标相一致,也是国际趋同化的必然选择。可以说,采用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的发展趋势,我们要积极响应。但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比如说资本市场不发达、监管力度不够、公司治理存在严重缺陷等等,这就需要我们真正理解公允价值的内涵,预计目前我国采用公允价值可能面临到的问题,以及考虑它具备了怎样的条件才能被实务界广泛采用。

2、采用何种切实可行的准确方法进行公允价值的确定。尽管在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初步规定了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但是就目前而言,公允价值尤其是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的计量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正是由于这些困难的存在,使得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导致了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对财务报告的重大影响。

首先,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的取得不具有及时性。目前,企业主要是通过经纪商、行业协会、定价服务机构等获得活跃市场中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这些部门所的公允价值信息严重滞后于市场信息。一个不具有及时性的公允价值,很难具有相关性,这为公允价值的应用带来一定障碍。此外,市场价格是多变的,到底那个是公允的,有时也难以确定。

其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中各种估计参数的取得具有一定的弹性。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思路简单、容易理解,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变量的确定方法都有很大的弹性,如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的确定。各种变量的确定方法都需要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估计,不同的参数将直接导致公允价值的重大差异。如果变量的选择不合理,将导致计算结果的不公允、不可比以及对投资者造成误导。

3、怎样避免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负面效应。新会计准则要求公允价值的变动要计入当期损益,改变了我们通常理解的收益观,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将会产生利得或损失,这将改变现在会计实务中短期投资只确认减值,不确认升值收益的情况,影响当期的损益。而且新会计准则在计量属性选择方面给了企业更大的自,这很可能会催生一些企业利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权,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来创造账面利润,这其中公允价值很容易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这也是为什么在2001年我们暂停使用公允价值的主要原因所在。

(二)我国运用公允价值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首先,要恰当地运用公允价值,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公允价值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相关性是建立在可靠性的基础上,二者不是孤立存在的。常勋指出,使用高新技术和积极参与金融市场,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上活动的大型企业的会计计量将从混合计量模式走向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主、辅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单一计量模式;使用一般工艺技术的劳动密集型和不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活动的小型企业则保持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辅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单一计量模式。这种从不得已而采用的混合计量模式回归单一计量模式,是出于保证会计报表信息可比性的需要。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在比较成熟的市场下,用公允价值进行资产计量,利于有价证券、汽车等长期资产方面的评估;对于现阶段尚不成熟的市场,要尽量减少使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手段,待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市场成熟后再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也为时不晚。

其次,要规范公允价值的取得途径,加强市场信息化建设。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可会同一些社会团体如行业协会等,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手段逐步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国市场价格信息数据网络,并且保证信息数据的公开化和实时更新。实时、准确的大容量行业信息数据不仅方便企业专业估价人员在资产定价时选取适当的价值参数资料,使交易透明化,使公允价值运用所使用的市场数据具有可验证性,更能够为公允价值的审计提供有效的审计轨迹和足够的数据支持。对于净现金流量折现取得公允价值的途径,主要规范的是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确定方法。

最后,要创造实施公允价值的良好外部环境。一方面要从法律环境出发,强化法律制度建设和执法监督。因此,必须加快准则制定的步伐,推动会计与评估界的合作,同时加强对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监管,尤其是坚决打击涉嫌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公司盈余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要强化企业内部制度建设,提高企业人力资源保障程度。公允价值顺利推广的关键在于必须解决人为操纵问题,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保证。只有积极促进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的建立与完善,促进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市公司会计核心信息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才能确保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合法性。此外,公允价值广泛而经常地运用,也对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财务人员能力结构框架提出新的挑战。合理估计和恰当运用公允价值时需要从业人员较高水平的职业判断。因此,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培养具有企业价值管理与创新理念,懂理论、会实务、职业道德高尚的从业人员是公允价值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公允价值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符合国际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趋势。我们一方面要根据目前的国情在某些方面限制公允价值的运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大力进行各项经济改革,积极营造公允价值适用的环境,适时地推进公允价值的研究与运用,不断向国际惯例靠拢。■

上一篇: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下一篇:正确计算一般纳税人应纳增值税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