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时间:2022-09-01 01:29:20

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摘要]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要求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不断高移,使得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职业院校必须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关键词]现代制造技术;课程建设;职业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技术的不断融合,机械制造工业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继出现了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集成制造系统、虚拟制造、敏捷制造、并行工程等许多先进的制造方法和生产模式,形成了现代制造技术体系。现代制造技术是传统制造业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及现代管理等技术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消耗、清洁、灵活生产,从而取得较理想的技术与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的总称。先进的制造技术是制造业的技术支柱,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制造技术的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

一、高技能人才的凸显

现代制造业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技术进入生产后,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柔性加工系统、各种机器人、新型加工装备等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涌现,使工厂生产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又必然使生产现场的技术操作产生新的特征。

1.产品和工艺装置的精密度和复杂性的进一步提高,使得技术操作问题中的理论比重相应增长。例如,在装配和调试Magg精密齿轮磨床时,如果没有齿形展成原理的知识,没有装配尺寸链知识和误差概念,操作者就很难工作。再如,在排除压缩机振动故障时,不了解压缩机工作原理,没有机械振动方面的理论知识,工作便无从着手。

2.产品和工艺装置的技术综合程度的增加,也必然使技术操作呈现多技术、多技能的特征,进而要求操作者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作广度上的开拓。例如,在调试或维修加工中心这类技术综合程度较高的生产设备时,因为加工中心除了机械部分外,还包括电气控制部分、液压或气动传动系统以及各种传感器等,这些部件和元件都是相关联的,所以要排除故障必须经常进行综合性的技术分析。这就要求操作者必须具备机、电、液、气、光等多种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技能。

3.生产工艺过程日益成为一个各工序紧密联系着的有机整体,因而个别工序的技术操作问题,常需要从整个工艺过程的角度来加以考虑。在解决技术问题时,也必须考虑到相关工序的影响,所以技术操作者必须对车间或部门工艺规程有整体了解并建立全局观点,因而在工艺设计方面也应有足够的基础,对各种加工方法包括一些新型加工方法要有一定的掌握。

现代制造业的技术操作所呈现的以上三个特征,要求相应的技术操作者在工作领域中具有以下知识、能力结构:具备足够的技术理论基础;应有较全面的技术应用能力;掌握必需的多种技能。这种“应知应会”的人才,在劳动保障部的各种人员规范中是没有的,在“社会人才类型”的理论研究中,也没有明确的界定。在现有的人才界定标准中,技术型人才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技能型人才是以动作技能为主的,而上述的技术操作者已很难说是以什么为主。但是,现代制造业恰恰需要这种人才,现实中也确实存在这种人才。

二、对于现代制造业对人才的新需求,必须重新构制课程体系

1.重新定位,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变技能首位为职业素养、规范和技能并重

现代制造业要求高技能人才掌握多种技术和技能外,还应具有敬业、发展、主动、责任、执行、品格、绩效、协作、智慧、形象等职业素养和规范行为。原有偏重知识系统性传授或偏重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求。针对这种变化,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将学生个人目标、企业需求和学校教育目标三者有机结合,从偏重技能转变为职业素养、规范和技能并重: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并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尤其是在实习实训环节中着力加强学生心智技能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培养。

2.破旧立新,重构基于工作过程本土化的课程体系

一是新课程体系注重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把陈述性知识转化成过程性知识:二是通过真实的项目、案例、产品、顶岗实习等,着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技术技能和操作规范,解决了以往高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理论性过强、应用性偏弱等问题:三是把职业标准要求融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产品质量意识和成本意识。根据精益制造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意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现代管理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规范做事和良好习惯等,为企业提供既会做人又会做事,而且按程序做事、学习能力较强的高技能人才。

三、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

1.推广六步教学法,实施教学方法组合创新

为实现教与学的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学校根据工作过程的要求,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六个步骤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体现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同时,配合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现场教学法、模拟仿真法等,实现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化。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做真实的项目、真实的产品,学完后能把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可以干“真活”。

2.整合资源,构建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

为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学校通过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整合专业资源,构建“先进、丰富、开放、共享”的融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学素材于一体的专业教学资源库,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

3.构建顶岗实习模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顶岗实习是实现学生毕业后快速与生产员工无缝对接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学校在“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力、有教无类”的理念指导下,探索建立了三层次目标导向,三阶段实习保障和四途径组织实施的“三三四”顶岗实习运行模式。实行工期定学期的浮动管理,满足企业柔性生产需求,确保顶岗实习的顺利实施。同时,学校还构建了校企合一的学生管理“三三三制”,提高顶岗实习质量。通过企业导师(企业技术人员或管理者)、专业导师(专任教师)、生活导师(辅导员)的三导师制度,学院日常管理、企业生产管理、学生自主管理的三方管理制度,以及学院评价、企业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三元评价制度,共同确保顶岗实习的质量。

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双师队伍

1.构建机制,提升双师素质和职业素养

学校把双师素质作为专业课教师的基本任教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同类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进课堂。通过组织教师在校内实训基地培训、到对口企业培训、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培训和参加国内知名师资培训基地培训等措施,对教师进行轮训,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学校实施“学院一现场”互动型“访问工程师”制度。教师到企业现场进行挂职锻炼,带领学生和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共同完成技术服务、管理咨询,在现场全面熟悉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实训基地的优势,加大教师校内培训力度。

2.加强团队建设,带动师资整体水平提升

团队建设是带动师资整体水平快速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双师队伍快速壮大的关键。学校建立了团队建设选拔、培养机制,实行滚动管理,建立专业建设团队、课程建设团队、科研团队等;通过团队的传、帮、带,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改能力、科研能力。

3.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高水平的校外兼职教师

学校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为原则,引进大批经验丰富的现场专家、能工巧匠进入学校的校外兼职教师资源库,实施动态管理,对兼职教师的选聘、培训、考核、评价及工作职责提出了具体要求,达到与院校专任教师的优势互补。

上一篇:打破陈旧观念,树立新思维 下一篇:探索快乐学习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