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分配制度与管理制度的改革

时间:2022-10-27 09:39:53

浅谈学校分配制度与管理制度的改革

长期以来,学校分配制度一直没有大的改革与变动,实行的都是结构工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革,这种分配制度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学校管理的效率,制约着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制约着教育发展的步伐。通过改革分配制度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对教育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以下从我校近几年分配制度、管理制度与成效上浅探学校的管理与分配制度。

一、传统的分配制度与管理制度

结构工资制中教职工的工资是由职称、职务、工龄津贴、教龄津贴等构成。由于评职称需要经历和业绩,任职需要关系和能力,工龄津贴和教龄津贴需要时间,所以,有能力的、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工资普遍偏低;无能力的资历的老教师工资偏高;有关系工作任务轻的教师工资偏高。这样,对有事业心、有作为有能力的教师来说,这种分配制度欠公平、欠合理。随着价值观、经济观越来越激烈的商品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就是商品,知识就是财富,创造就是一切的思想,使许多中青年教师想发挥自己的才能的同时也想得到应有的报酬和合理的评价,得到工作成绩与价值的肯定和鼓励。可想而知,分配制度不改革,管理的难度极大。开学分工时,教师掂轻怕重,多上一些课就找种种借口推诿。学校开完党支部会,开团支部会;开完老教师会,开中青年教师会,思想工作先开路,行政工作跟在后。平时工作有迟到现象,上课责任心不强,代课躲着走,公共工作没人做,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起来,管理效率极低。只有改革分配制度,才能改革学校管理制度。

二、学校分配制度与管理制度的初步探索

近年来,针对学校的现状,结合我个人工作的经历与体会,我想:如果能打破传统的分配制度,改革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也许能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可是,多年来改革学校分配制度一直没有成功的经验,主要原因是:教师的工作很难用一把尺子或是一杆秤来衡量它的长短与轻重。单纯用“量”来定位教师的工作多少是不行的,必须结合实际、效果进行综合评定。于是,我起草了“学校岗位工资试行方案”,让大家来讨论。

方案包括两个部分:(1)课时津贴条例;(2)质量管理条例。前者是将学校的教学工作。教育教学管理和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工作统一使用课时津贴的概念折合成“标准课时”。这时量的分配。后者是对所完成工作的考核、评定。综合评定结果遵循“量变必须达到质变”的原则。全员取消结构工资制,保留档案工资,拿岗位工资。除每人保留200元的生活费外其余工资全部进入“标准课时”津贴进行统筹;每月每人发60%的岗位工资,其余的工资学期结束根据综合考核评定结果确定后再发放。

方案试行一学期后,工会组织教职工根据方案的实践情况修改、讨论、补充完善再试行。到目前为止方案虽修改了多次,但改革的效益却越来越明显。开学前分工难的现象彻底没有了,有能力的抢着干,能力稍差一点儿的也纷纷要求多做一些其他方面的工作,比如:带领学生做值日检查、评比,多上一些实践活动课等,工作积极性普遍提高了。由于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教师数量少,教师工作量繁重,担任多学科教学是普遍现象,并且教研工作难以开展。自改制后,教师钻研教材、钻研业务的积极性普遍提高了,教研风气更浓了。

为什么改革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呢?因为这个方案本身起到了分配制度与管理制度互动的作用。现在学校的管理是人人管我,我管人人。比如:一个普通的任课教师,除担任一定的教学工作外,还担任一些管理制度的落实工作,一周内有一人做值日工作,检查各班的行为规范、卫生等情况,一个月还要评出“红旗”班级(监督班主任工作),学期结束要参加“优秀班主任”的评选和教导处及有关部门的评议、评比工作。而班主任除管理班级工作外,定期还要评议担任本班课任的教师的教学工作,平时各项工作的评议与考核都要与学期结束的综合考核相结合,与岗位工资挂钩。所以,管理工作无形中成了网络化,只要岗位职责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合作,各项工作效率都明显提高。学校领导大大减轻了内部管理的负担,主要精力就是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

经过两年来的分配制度与管理制度改革的实践,学校工作和过去相比所取得的成效很显著,我们正在进一步总结经验,扬长避短,深化改革,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培养人才的效率,探索出更好的管理经验。

上一篇:水利工程制图教学改革探索一项目教学法 下一篇:打破陈旧观念,树立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