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发展对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对策

时间:2022-09-01 01:14:23

浅谈我国发展对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对策

【摘 要】 产业内贸易理论突破了静态比较利益理论,指出仅仅是规模经济的存在就可以导致国际贸易的发生,而规模经济的产生并不一定要依靠先天条件,政府的扶持、适当的政策引导,都可以实现。所以产业内贸易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依据。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贸易竞争力指数

政府应在把握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做好农业生产、加工等各环节的服务工作,这是政府对农业实施支持和保护的出发点。首先,我国政府应积极参加国际相关农产品标准的制定,了解国际农产品技术动态;构建完备的农产品质量检验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强化农企的卫生环保意识;在完善农业质量监测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农产品的质量监管,尤其是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我国农产品的竞争能力。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农业服务保障体系

政府应设立专门的农业信息服务中心,收集澳大利亚已经实施和即将出台的农业贸易政策、措施和隐蔽性强的各种技术、环境和卫生标准,以及国际标准组织推出的最新技术政策与标准,并将信息分门别类,建立相关的数据库使农业生产企业和广大农户可以方便的通过互联网查询到所需的最新资讯;再次,整理和分析我对美出口企业受限制的案例,并认真总结经验与教训,汇编成册,供有关企业参考借鉴,降低前期的考察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建立相关的培训、督导机制,定期对相关出口企业和生产农户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应对各种技术贸易壁垒的能力,引导农企和农户按照国家和世界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各种标准来生产和加工农产品,将可能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以免造成农户和涉农企业的不必要的损失。

政府须建立规范、专业、高效的农产品交易流通机制。借鉴国外经验,运用现代交易工具进行农产品交易方式的探索,如农产品远期合约交易和期货交易,以此实现农产品价格形成、平衡价格波动及调节供求等经济功能,提高农产品交易效率,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和波动性,保护广大农户的基本利益,为农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提供信息指导和运作保障。

二、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升我国农产品的质量

我对美总体和各类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都较低,且我国对美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初级产品,这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对美农产品贸易都是不利的。而且澳大利亚各种非关税壁垒层出不穷,尤其是绿色贸易壁垒更是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了极大冲击。因此我国应该积极推行科技兴农的战略,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以应对日益激烈的中美农产品竞争。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应提高农业从业人员(包括农业科技人员、生产人员、贸易人员)的专业素质,在基础教育方面加大对农业方面的政策、财力支持,鼓励学生从事农业科技等方面的研究,并建立起长效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农业产业中来,以期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取得农业科技方面的重大突破,同时建立涉农的职业学校对基层的农业技术人员和生产者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以便科学的进行农业生产。

政府应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在科研机构与农企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机制,为他们搭建桥梁,一方面使农业科技研究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使农业科技成果能够快速的被农业生产企业引进消化吸收,从而转化成现实的农业生产力,既促进了农业生产企业的发展,提高了他们的竞争力,也使科技真正有了用武之地,形成两者间的良性循环。

宏观政策跟进,引导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土地政策上,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使农户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不再受制于耕地的限制,通过该政策措施引导农户和企业实行适度规模化生产,推进横向联合经营,充分发掘各种潜能以期形成农业生产中的规模经济,从而达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将某些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真正转化为竞争优势,以便获取产业内贸易中的利益。我国绝大多数农户和农业生产企业呈现小规模、分散化的特点,存在着明显的外部不经济,大大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做大做强。所以走规模化经营是必由之路,但考虑到我国的现状,人口众多,尤其是农业从业人员多,土地资源又稀缺的情况下,发展像西方发达国家诸如澳大利亚、美国等的大规模土地集中经营的模式,也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在此条件下可以考虑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适度的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度,应以农业生产企业为主,走机械化、产业化农场式经营的模式;对于不具备条件的广大小农户,政府应引导和鼓励农户采用农业合作社的形式,由合作社来组织和调动广大的中小农户,实现信息共享、技术共享、风险与利益共担的方式,真正实现外部规模经济。

三、强化农业技术创新,提升农产品质量

农业技术创新是农产品差异化的源泉之一,而农业技术的创新根源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接近完全竞争的农产品市场上,各企业应时刻警醒竞争的惨烈,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使传统低效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效率更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才更具有竞争优势;通过加工技术的创新,对初级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形成易被市场接受的差异化产品,使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更具特色和竞争优势。同时,企业应建立起整套的激励体系,鼓励农业生产科技人员创新,并配以灵活、有效、健全的科研机制,使农业科技人员想创新,而且能创新。因为技术上的一小步就会引致产业内贸易的重大发展,基因技术、品种改良、现代养殖技术等高科技日益渗透到农业的方方面面,未来进入产业内贸易的农产品中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会急剧增多,技术的持续创新与提高是各农产品生产企业参与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条件。所以农业生产企业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将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中美农产品贸易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于潇.中国-新西兰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2]杨进一.中国—澳大利亚水产品贸易关系分析[J].特区经济,2008:95~96

(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上一篇:浅谈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下一篇:浅谈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