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引导模式下的高校资助育人机制探析

时间:2022-09-01 12:20:21

分类引导模式下的高校资助育人机制探析

摘 要:分类引导是团中央开展思想引导的一种方法,将共青团的工作方法与资助育人和帮扶的工作相结合,根据大学生的年级特征、生源地经济差异、贫困等级等的差异,合理划分横向的分类资助层次,设计科学的引导思路和载体,从完善资助体系结构、制定学生个体整体资助方案、加强资助工作的管理等方面着手,进行特点鲜明、个性突出的资助育人与自强自立引导,将会大大地提升资助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为精准资助、资助育人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支撑。

关键词:分类引导;大学生;资助育人;机制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的贫困生比例日趋扩大[1]。高校贫困生资助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高校工作的重点、难点。近年来,为解决高校贫困生的上学难问题,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贫困生资助政策。这些资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贫困生的经济负担,但在具体的资助工作中,特别是在进行资助资源分配时,有失公平的情况也屡有发生,且资助的育人功能隐退[2]。本文拟对资助工作中存在现象和原因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分类引导模式下高校资助工作机制的探析。

一、分类引导的方法

分类引导,是共青团针对不同类别青年在职业背景、社会阅历、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和具体的思想实际,确定不同层次、不同侧重、不同形式的引导内容和引导方法。[3]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方面,分类引导应该是根据大学生的年级特征、认知水平、贫困等级、生源地经济水平等情况的差异,合理划分横向的引导层次,并针对性地开展不同模式的资助和帮扶引导。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坚持“以生为本、应助尽助、资助育人”的工作理念,以政府扶助、学校资助、社会捐助和学生互助项目为主体的项目体系和以奖、贷、勤、补、免为主要形式的资助工作体系,分类引导大学生自助自立。真正做到“经济上资助、感情上温暖、思想上引领、生活上照顾”,要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实施目的,要最终促使大学生成为社会和高校对接的、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根据大学生群体和个人特点,应该聚焦国家资助政策倾斜点,围绕分类引导这条主线,针对不同环境大学生群体和个人不同特点,按照不同引导路径和载体进行有针对性地分类引导,强化资助育人功能,提升资助工作科学化水平,促进贫困学子成长成才。

二、基于促升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功能的分类引导

(一)按年级分类

1.低年级。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新生来说,大学让其喜忧各半,他们考上大学却为自己和家庭即将面临的经济压力而担忧。因此,经济资助是针对大一新生的主要工作。辅导员在院系资助中心帮助下,积极向困难生详细解读高校的助学政策,争取尽可能的经济资助,缓解经济压力。此外,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初入大学,由于他们对外界接触较少,感知不足,面对新环境新事物易紧张、焦灼、沉闷等自卑心理[2]。辅导员老师应运用多种载体和渠道帮助家庭困难学生走出自卑心理,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坚定求学求知的信心。

第一,明确目标,高等教育工作要帮助家庭困难新生树立远大理想,引导其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帮助其坚定理想信念,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形势,特别关注学生因经济差异的心理变化,避免极端心理问题的出现。

第二,人文关怀。建立和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辅导员老师之间的信任关系,实时关注其生活和学习情况,并在帮扶过程中要充分顾及到学生的自尊心。

第三,朋辈引导。“青春导航”、“自强之星”、十佳大学生等这些贫困生优秀典型成为经济困难新生学习的榜样,创建朋辈交流服务平台,现身说法,积极引导经济困难新生克服困难,自立成才。

2.中年级大学生。进入大二、大三学习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生,学习和生活已经完全适应,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立认知。勤恳务实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使其在学习成绩突出,并获得相应的奖学金,相对缓解了他的经济压力。同时,对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渴望得到能力的锻炼。此时,以励志教育为主线,激发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并提供尽量多的锻炼机会,引导学生再塑自我,确定正确的人生道路,尤其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的限制条件,在出国、就业、考研等方面,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给予引导和帮助。

毕业班学生面临的主要压力来自求职就业。经济困难生社会关系资源匮乏与理想工作的迫切需求,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相矛盾。指导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生更好更快地找到一份理想的职业,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缓解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压力是资助帮扶工作此时的重要任务。如(1)帮助毕业生角色转变,树立就业信心;(2)主办校园专场招聘,引企入校,减少毕业生外出求职成本,呼吁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优先聘用贫困毕业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辟就业绿色通道。(3)加强贫困毕业生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引导经济困难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恩父母、感恩母校、感恩社会,并将这种感恩之情转化到个人行动中来,履行承诺,诚实守信,并努力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

(二)按生源地分类

伴随着高校并轨招生和扩招,学费大幅度增长,高校经济落后偏远区生源和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生比例逐年增加。因此,落实教育公平,培养经济落后和少数名族地区合格人才,发展区域经济成为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任务。与其他大学生相比,经济落后和少数民族生源地,大多数交通信息不发达,尤其是少数名族大学生独特的文化背景,使得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认知方式、心理特征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封闭式心理易激动、自卑心理渴望认同和较强的依赖心理。

高校要做这些生源地学生资助工作,必须明确学生的特殊性,尤其是少数名族学生,结合其思想特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和帮扶工作。(1)当前,我国将普通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资助标准从原来均2000元提高到3000元,分为2000元、3000元、4000元三个档次,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档次、名额方面向经济落后偏远和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生适当倾斜。(2)了解、理解和尊重少数名族学生风俗习惯,适时开展重要节庆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缓解思乡之情,并有针对性的提供适合这些生源贫困生的勤工助学岗位。(3)呼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以政府和学校为主渠道,同时联系动员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设立扶贫助学基金。(4)经济落后偏远地区和少数名族生源贫困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辅导员、授课教师应该重点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开“小灶”、“补营养”,并时时关注学生心理变化,防止极端心理的产生。

(三)按贫困等级分类

目前,我国各高校关于贫困生认定的依据各不相同,但主要依据还是生源地民政部门出具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贫困证明,这其中不免存在社会关系或是人情关系博弈,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也就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把握贫困等级认定工作公开性、科学性、准确性的同时,应该建立认定信息数据库的动态监管,对一般贫困、贫困、特殊贫困以及突发事件造成的暂时性贫困学生进行分类引导和帮扶。

做好贫困生建档,建立学生的饭卡消费、医疗记录、考试成绩、行为表现等多个观测点,通过观测点,及时获得贫困生的相应数据,参考家庭人均年收入和学费缴纳情况,根据学生平均消费水平线来了解贫困生经济能力动态,适时调整贫困库名单和贫困等级。(1)一般贫困、突发事件造成的暂时性贫困学生,家庭经济压力缓解周期较短,可针学生具体情况,生活中引导其勤俭节约,并培养其全局观念,根据个人情况,主动把资助名额让给更需要的同学;(2)困难学生,及时根据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和学生自助能力,适当进行上下等级幅度调动;(3)特别困难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缓解心理压力。同时,实地走访学生家庭,了解具体贫困原因,并呼吁多方社会及个人,来帮助这个家庭度过难关。

三、结语

不同类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方式、行为习惯存在很大差异性。因此,充分认识各类困难学生存在的差异,充分尊重不同类别学生的自身特点,确定不同层次、不同侧重、不同内容的资助引目标和帮扶方法,提升就业资助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他们成长成才的有效引导和帮助。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家庭贫困的窘境,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不仅是国家和高校的责任,需举全社会之力,尤其需要企业、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参与,需要他们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实习锻炼的机会和就业岗位,帮助贫困大学生走上社会大舞台,用自己的所学和所做去改变自己、家庭的命运,承担起祖国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任。

参考文献:

[1]何朝峰,李培.高校贫困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资助方式偏好性的关系[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4(25),121.

[2][日]小林雅之.学生资助和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续)[J].教育与经济,2005(4).

[3]王维等.分类引导青年工作体系研究――基于江南大学团委“青春导航行动”工作体系的实践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S4).

上一篇: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现状研究报告 下一篇:丽江师专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