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驾驭语言 展现语言魅力

时间:2022-09-01 09:54:50

学会驾驭语言 展现语言魅力

摘要:把写作评价和修改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的目光应聚集于“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这个基本目标上,评改同学的作文是写作过程中同学间的相互活动。它把写作教学中的师生双边活动扩展到多边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学们在作文评改中可以相互观摩,共同切磋,充分交流,取长补短,使学生能轻松地驾驭语言。

关键词:评改作文 教育语言 积极性

有人说:“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并不十分夸张。作文过程应该包括落笔前的酝酿,动笔时推敲和成文后的修改。所以修改作文实际上是进行思想的再整理:即从文章的立意、材料的增删、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及至标点符号的使用等方面,进行全面斟词审核,精益求精,只有到这时,我们才可以说经历了写作的全过程。那种作文是学生的事,评改是老师的事的想法和作法,则丢掉了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片面的;重视培养学生勤于修改的习惯和自我修改、相互评改的能力是写作上的一项改革措施。

一、亲身体验,自评自改

在习作过程中,学生不仅是一个被评的客体,更应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学生通过自评,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失误,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修改其实也一样。在文章写出来后,小作者可以通过边看、边读、边想、边改的方法,眼、口、手、脑并用,文章中的毛病,尤其是语言方面的毛病,如用词不当,语句不完整,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一经诵读,即能凭语感发现。

二、取长补短,互评互改

批改别人的作文,对别人是一种帮助,对自己也是个取长补短的机会。同时看别人的作文,学生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新鲜感,评改起来也会非常认真,容易看出好与差来。

指导学生互评作文有高低两个层次的要求:“格式是否正确,卷面是否整洁,错别字有几个,语句是否通顺,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均属低层次要求。在刚刚开始学习如何互评互改时,可以要求学生一项项做到位,经过几次练习,学生基本能达到要求。而看“中心是否明确,文章选材是否得当,语言是否简炼、通顺”就属于作文评改的高层次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依据直觉和语感的基础上,再作理性分析,形成文字。写评语一般要禁止学生写套话,假话,不设具体的条条框框,学生可自由发挥创造,写出独具个性的评语。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评改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加强,同时在评改其他同学作文时,学生能够学习到好词好句,好的构思,认识到文章怎样写才是好的,哪些毛病在写作中是应该避免的,从而弥补自己的不足。

当然,教师在学生评改之后,还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检查,避免出现评改不认真或把好的文章改坏的情况,并从中总结出经验,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三、注重交流,教师评改

作文评语是教师与学生沟通次数较多、范围较大的一种文字交流方式,对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评改作文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针对性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语气,用饱蘸真情的笔和学生交流。所有这一切,都将直接影响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故教师评改作文时,应因人而异。如有的小学生写作时,错别字较多,教师就可以集中批改他的错别字,并在尾批时特别提出,希望小作者注意这个问题;而有的小学生写作时语句罗唆,就可以针对这个方面重点评改;还有的小学生在写人写事时比较笼统,不注重细节描写,教师就可以在需要进一步描写的地方作出批示,引导小学生思考,这里是否还可以写得更具体呢?只有这样,教师评改一次,学生才会有一次进步,有一次收获。

2.坚持多鼓励的原则

教师评改作文的过程,实际上是与学生心灵对话、情感交流的过程。评改作文,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用“显微镜”去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处描写,只要体现了成功的价值,就要把它找出来,然后用“放大镜”把它放大,用热情洋溢的评语予以赞扬,予以鼓励,使学生获得收获的喜悦,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学生在文章中使用了一连串排比句,这时,教师如果在旁边评上一句:“真是妙语连珠!”相信学生看到后一定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而当要对学生提出一些批评性的评语时,也要注意采用商榷的语气,具体而又有建设性。如指出学生字迹潦草时,可以这样说:“这么好的文章,只有整齐漂亮的书写才能与之相配,你说呢?”指出学生语句罗唆时,可以这样说:“这几个句子,如果再写流畅一些,简洁些,这篇文章会更棒!”相信小作者们看到这样的评语,一定会欣然接受老师的建议。

四、结语

总之,在作文评改过程中,如果能把学生的自评、互评与老师的评改结合起来,一定能提高作文评改的效率,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快乐,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无济于事。”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多用激励性的语言,走进学生的视野,用一颗童心去体验、感悟,让学生在每一次习作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上一篇:浅谈小学英语“写作” 下一篇:浅谈英语课堂中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