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际视域下旅游翻译中的“信,达,雅”

时间:2022-09-01 07:06:54

中西文化交际视域下旅游翻译中的“信,达,雅”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比较,首先指出旅游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其次通过分析中英文之间的差异指出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之后以此为基础,指出“信,达,雅”三原则在旅游翻译中的具体含义和标准,再通过旅游文体的“工具性,指导性,艺术性”这三大原则分析其与“信,达,雅”三原则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应用具体例子从旅游翻译中的观光翻译和餐饮翻译两方面对“信,达,雅”三原则展开讨论,表明“信,达,雅”与“工具性,指导性,艺术性”一起对旅游翻译能起到规范和标准的作用。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would like to 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first and point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ourism translation. Then We would discuss the concrete meaning and standard of the translation standard of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on the basis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Next, we would correspond the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with the standards of “Instrumental effect, Guidance Effect , Art effect” and at the same time discuss the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from two aspects in the tourism translation: The sightseeing translation and cartering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show the effect of regulation of“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together with “Instrumental effect, Guidance Effect , Art effect”.

关键词:“信,达,雅”;“工具性,指导性,艺术性”;观光翻译;餐饮翻译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旅游翻译概况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中华文明,很早就被外国游客,尤其是西方游客所向往,同时,中国幅员辽阔,有着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色,这对西方游客来说同样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改革开放后的近三十年中,到中国旅游观光的西方游客数量逐年上升,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上一个新兴的旅游目的地,旅游知名度也在不断提升。

但与此同时,我国旅游翻译市场的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尽管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报名参加导游考试,但能通过者不多,而且在通过的新导游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汉语导游,真正能熟练掌握运用英语进行导游活动的导游并不多,因此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步伐。同时,很少有人针对旅游翻译提出相应的规范和标准。本文将从中西文化差异和“信,达,雅”三条翻译标准与“工具性,指导性,艺术性”三原则结合点出发,探讨旅游翻译中的翻译标准问题。

二.中西文化及语言差异对比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旅游翻译,不但要求熟练掌握中西两种语言,同时,我们还必须对这两种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有着透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从文化层面上来说,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东方文化强调本体论,注重整体和谐,强调由多元归为一元,而西方人强调分析,重视分析原则,强调从一元到多元的思想。这一点体现在思维方式上就是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采用散点式思维方式,而西方人则强调焦点式思维方式”(王秉钦 《文化翻译学》, 19;2007)。其次,中国文化中以人为中心对世界进行观察和思考,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强调个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汉语惯用人做主语,而西方则经常使用模糊的抽象概念作为主语;同时,汉语严格遵守时间原则,以动词为中心,以上下文意义为衔接,追求流动的韵律和节奏,以意统形,自上而下是一个形散意合的系统,是一种“意合”的语言;而西方语言,尤其是英语,不同,它们遵从空间原则,以主谓为核心,语法为框架,连词为关节,将一个句子严密的连接起来,包含短语、从句,以形统意,犹如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是一种“意合”的语言。

三.“信,达,雅”三原则在观光旅游翻译活动中的含义

以上讨论了中西两种文化和语言的差异,现在我们来看看文化差异对具体翻译标准的影响。依笔者拙见,在旅游文本文体翻译中,“信,达,雅”三原则仍可作为一种经典标准,因为在旅游翻译中,“信,达,雅”三原则属于不同层次,包含的含义深浅不同,如果我们将其与旅游文本中的“工具性,指导性,艺术性”(魏星 《导游翻译语言修炼》,6;2004)相结合,对我们的翻译活动有着相当大的指导作用。下面,我们就结合例子从观光旅游翻译和旅游餐饮翻译两方面对这种标准进行讨论。

首先是“信,达,雅”三原则在观光旅游翻译活动中的含义。在此,所谓信,是针对原文文本来说的。在观光翻译中,原文文本就是汉语的旅游解说词。要做到:“信”,不仅要求我们正确表达原文的意义,而且要求我们凭借汉语和英语的文化背景,考察译文在文化层面上的理解与表达。简而言之,就是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在旅游景点中的体现准确传达给外国游客。这与旅游文本中的“工具性,指导性,艺术性”中的工具性是相符的。所谓工具性就是使导游翻译在讲解员和外国游客之间起到信息传递和信息解码的作用,在有限的观光时间内尽快的认识人文和自然景观。例如在讲解龙门石窟时,导游必须向外国游客说明石窟造像中的长耳大手形象是仿照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帝王的“福相”描写而雕刻的。

“达”是指让解说词通达易懂,符合西方游客的习惯。这和旅游文本中的“工具性,指导性,艺术性”中的指导性是一致的。这就要求导游循循善诱的指导外国游客以最佳的方式或最适合的角度去欣赏某一名胜风景和古迹。在此过程中,导游必须注意到以下三点:1.在出现一些无关紧要,不影响理解的“不可译”之处时可以将其省略,但当这种“不可译”关系到对景点的理解时,导游应该以意译的方式保证文字的通顺流畅,同时向游客说明情况,使西方游客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有所理解。例如,对于山海关孟姜女庙的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中的“朝”和“长”字,导游就不妨告诉外国游客这是中国文字中的同音同形异意在文学的应用。2.在遇到外国游客不熟悉而在中国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事件时,一定要采用解释性说明,例如当提到诸葛亮时,因为大部分外国游客没有读过《三国演义》,导游可以这样处理:ZhuGe Liang was the prime minister of the state of Shu, who is famous for his mastermind and great wisdom in China.3.当翻译中出现中国古诗时,千万不要由于不好翻译而随意省去,相反,应该想方设法以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做可以给景点增添文学色彩,更好的吸引国外游客。例如当游览杭州西湖时,为了衬托西湖之美,导游经常引用的两句诗就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浓妆总相宜”,这时,导游不妨采取意译,把“西子”淡化处理,避免出现解说累赘:The West Lake looks like a fair lady, whether she is dressed richly or plainly”。

“雅”是最后一个应当注意的地方。“雅”的本意在《辞源》中解释为“正确,规范”和“美好”(沈苏儒 《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49;1998)。但现实中有的导游用英语把汉语中自认为很“美”的语言向外国游客介绍景点,但实际效果往往是使游客在听完讲解后一头雾水,迷惑不解,甚至引发一些不愉快的联想。因此,我们在翻译旅游词时不仅要求外语发音地道,还要照顾到西方游客的审美观和文化心理。例如在翻译“羊肠小道”时,我们不妨用“winding”来代替“intestine like”去修饰path;此外“郁郁葱葱”最好不要翻译成“thick and green leaves”,应该选用笼统一些的“lush green”来代替。

另举一例,西方人忌讳谈“老”这个词,不希望别人说自己老。因为在他们看来,“老”就意味着“useless”,这一点和我们中国的习惯恰恰相反,因此,当登山时,如果看到有外国老年游客体力不济,要劝对方休息时,切忌说:You are old, please have a rest.应改为: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May I propose a break?这样说不仅婉转的表达了希望对方休息一下的愿望,又照顾到了外国游客的感受。这就是“艺术性”在旅游翻译中的阐释,即用优雅得体的语言避免文化冲突。

四.旅游翻译中餐饮的翻译

上面我们讨论了观光旅游翻译中“信,达,雅”的应用,现在,我们来对旅游翻译中另一个重要的翻译活动进行讨论,这就是餐饮的翻译,即菜单翻译。在这个方面,译者同样要注意“信,达,雅”三个方面的标准。

首先来说“信”和“达”。在菜单翻译中,“信”和“达”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烹饪历史悠久,各种花样菜系层出不穷,烹饪手法也不尽相同,调味料也是种类繁多。对于初来乍到中国的外国游客来说,定会觉得目不暇接,因此,译员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到“信”和“达”:1.要准确向国外游客说明菜品的原材料。比如说,同样是:“肉”,英语中分“pork”,“beef”等。而像“羊肉”,在英语中分的更是细致,是绵羊肉“mutton”还是羔羊肉“lamb”或是山羊肉“goat”?2.向外国游客说明烹饪方式,如“煎”(fried),“炸”(deep-fried),“煮”(boiled),“炖”(stewed)等等。3.说明菜中的主要调料。一般来说这种说明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汉语中习惯把佐料放在烹饪方法之前,如葱爆羊肉,酱爆肉丁,另一种是将佐料直接与主原料相连,如盐水鸭,陈皮鸡。但翻译成英语时的处理却是基本一致的,都是在主原料后面以介词in或with加上调料而成,例如葱爆羊肉可以翻译为quick-fried lamb with scallion,酱爆肉丁是diced pork in bean sauce,盐水鸭是duck brewed in salt water。

至于“雅”,则要求译员对西方饮食文化与习惯有一定的了解。首先,在翻译菜单时避开与外国游客饮食习惯或相悖的菜,比如,对于西方游客来说,动物内脏,蛇,狗肉等往往会使其大倒胃口,而中东地区的游客则出于宗教原因忌食猪肉和狗肉。这时,对于菜单的省略翻译,其实是一种真正的“雅”,跨文化交际中的高雅。其次,当遇到一时间无法翻译的食品,不妨尝试用外国游客熟悉的其他相似食品代替,例如当在成都去吃龙抄手,即馄饨时,导游可以尝试用Chinese-style ravioli(意大利方形饺)来代替。再次,当中文菜名中不含原材料烹饪方式和佐料时,不妨采用“以实对虚”法(冯建中 《实用英语口译教程》,262;2002),即舍去菜名中的比喻义、夸张等说法,而采用平直,明白的英语说出。如“蚂蚁上树”(猪肉末炖粉条)可翻译为vermicelli with minced pork。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旅游翻译中,我们要将旅游文体的“工具性,指导性,艺术性”与“信,达,雅”相结合,以其对于我们的翻译活动进行指导和规范和指导。同时我们在翻译活动中要时刻考虑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看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恰当的选用词语,避免出现汉化的翻译。只有通过这样的不断实践,我们的旅游翻译活动才会不断提升,适应我国旅游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秉钦 《文化翻译学》 南开大学出版社 P192007

2.魏星 《导游语言修炼》 中国旅游出版社 P62004

3.沈苏儒 《《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 商务印书馆 P491998

4.冯建中《实用英语口译教程》 译林出版社 P2622002

上一篇:玻璃幕墙建筑节能技术探析 下一篇:超大跨度型钢混凝土梁柱综合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