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提高我国NGO组织的公信力之浅议

时间:2022-09-01 03:36:37

关于如何提高我国NGO组织的公信力之浅议

摘 要:NGO,是英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一词的缩写,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不是政府,不靠权力驱动;也不是经济体,尤其不靠经济利益驱动。对非政府组织而言,其组织公信力指的是社会对此次组织的认可及信任程度,它通过法律约束和自律规范来体现。自律包括一套约束组织行为的伦理规范、自我评估及社会交代,其中财务管理的规范和财务的公开是核心内容。近年来,许多组织打着NGO的旗号进行诈捐,严重影响了非政府组织在社会中的公信力,进而制约了我国NGO组织的正常成长与发展完善。

关键词:NGO组织;公信力;监管

近日,海南省因强台风“威马逊”而遭受到了特大的洪涝灾害,中国红十字会在第一时间捐赠了大量物资。但是,救灾物资中的大量棉被却引起了广大人民的质疑浪潮,“三伏天送棉被”,使中国红十字会再一次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自从郭美美事件之后,红十字会相继被爆出许多丑闻,公信力大大下降,红十字会成为了“公信力的负资产”;公信力下降的情况不只存在在于像红十字会这样的国际性的NGO组织中,许多民间组织也是这样,2009年至今爆发了一系列的民间慈善组织“骗捐门”事件,网友戏称中国进入了全民慈善的“骗捐门”时代。

本来是以志愿、服务精神而标榜的NGO组织缘何走上了公信力下降的困境?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转型期经济体制改革不深入有关,也和NGO组织本身弱小对政策的影响力不够,NGO组织内部构建不完善有关。我国处于改革开放时期,经济体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导致了我国的NGO组织只能在夹缝中生存,这必然会导致NGO组织的畸形发展。

一、NGO组织公信力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层面原因分析

1、我国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体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各个经济体的发展在宏观的层面上依然还是要受到政府的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并不能实现完全的独立发展,得到国家的关注和扶持也不可能像国有经济那样多,自然也不能像国有经济那样拥有雄厚的实力。NGO组织作为一种新兴组织,在发展上不像国有经济那样迅速,完善程度也不比一般的民营经济,这种非营利组织本身靠的就是捐助和扶持,若得不到国家的扶持和正确的引导,NGO组织必然不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2、经济转型期,政府和社会责任模糊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期,各方面的工作都在深入开展。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但发展不完善,在很多领域中政府的宏观调控还占有较突出的地位。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经济体制必然不能像西方国家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改革的不深入,使很多组织不能依靠社会力量发展的组织得到自由的发展,深受政府的制约。

据有关学者的调查,我国非政府组织的领导人中,有49%在任现职之前曾在政府部门中任职,有28%曾在政府事业单位任职[1]。这使得很多NGO组织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发展模式无法摆脱原有政府部门的限制和模式,寻求适合承担社会责任的新模式,使得NGO组织的功能得不到真正的发挥。志愿服务的特色也打上了政府的印记,这样非政府组织的社会责任标示必然会被弱化,公信力下降也是必然趋势。

(二)NGO组织自身原因分析

1、NGO组织资金的缺乏,实质上沦为某些大企业的附庸物

我国NGO组织发展不完善,资金缺口比较大。NGO组织为了发挥自己的作用,只有尽可能多的筹集资金,以此达到志愿服务的目的。筹集资金,比较大的筹资渠道就是商业企业。为此,NGO组织必然与企业来往密切,大多数活动都要打上企业的标签,变相的为企业形象服务。

2、我国NGO组织“志愿失灵”情况突出

NGO组织非政府组织的“志愿失灵”是指它的组织行为偏离志愿性公益机制,而出现资源配置的低效或价值取向的非公共性现象,从而在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产生功能性和效率上的缺陷。[2]

在资金上受制于他人的情况使非政府组织在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时候,不能单纯以自己的立场来独立的行使权力。而捐赠者在提供何种产品和服务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拥有很高的话语权。而他们在决定时,很可能依据自身的偏好,忽略社会的真正需求。

非政府组织的工作人员水平不一,存在着业余化的情况。不管是在机构管理还是在项目执行上,非政府组织对于人员的需求量是十分大的。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员,非政府组织难以对其进行专业的招聘和培训。因此,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多是有志愿服务的精神,但是可能缺乏专业系统的知识。

二、提升NGO组织公信力的措施

(一)建立服务型政府,为非政府组织发展构造宽松、良好发展环境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创新政府公共服务方式,建立公共服务社会化机制,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政府应越来越多的把职责转移给非政府组织,这样非政府组织就可以大胆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和开展各种服务活动,发挥职能作用,企业和公众在生活中必将越来越多的享受到非政府组织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更多的市场主体将参与到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中,这无疑对非政府组织增强其实力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加快建立完善与NGO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非政府的健康发展

政府应为NGO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为NGO组织的发展提供基本的法律规则和保障,改变当前政府职能转变无法可依和无章可循的混乱局面。彻底扭转把NGO组织当作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来管理的传统做法,通过法律来规范,推进包括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社团管理体制改革在内的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改革,使非政府组织的运行和管理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3]

(三)创新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加强人员监管

实行非政府组织内部人员监管企业化,祛除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弊病。在领导人员层面,应扩大管理人员的来源范围,实行管理人员聘任制和考核制;在服务人员上面,要分地区,分项目进行专门的培训,形成一支人员固定,精细的服务队伍。在进行志愿服务时,以固定的服务队伍人员来带动业余志愿者。提高NGO组织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提升NGO组织的群众基础。

(四)建立完善的NGO组织资金运动监管体制

我国现有的NGO组织公信力下降,重要原因在于其财务收支、营利状况、资金运作未受到有效的监管。资金是非政府组织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监管,必须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财政监管,监督其财产取得渠道、使用去向和运营状况,保证非政府组织财产合法取得与合法运营,从而实施对非政府组织运作的有效监管。

NGO组织应当建立完善的资金报表,定期向社会资金动向。建立独立的财务会计制度,完善内部财务监管机制,并通过外部审计做定期的财务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丹丹:“合作与互补: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与政府关系之探讨”,《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第二期:27-29页

[2] 孔令刚:“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的原因分析”,《传承》2009第二期

[3] 焦述英 牟春野:“我国地方非政府组织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行政与法》2006年12期

上一篇:资本结构文献综述 下一篇:合唱作品中“红歌”的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