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专利市场现状及发展方向分析

时间:2022-09-01 01:59:17

我国专利市场现状及发展方向分析

产权市场和技术市场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对于专利市场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自1985年4月1日专利法颁行以来,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10年6月底,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专利申请628,5万件,授权专利总量为344,2万件。截至2010年底,我国有效专利共计221,6万件。数据显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庞大的专利数量已经汇集形成了庞大的专利市场,即以专利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的市场。可以预见,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专利的申请量、授权量、有效量等重要数据指标,还将不断地节节攀升,专利市场的规模也将会越来越庞大。

与专利市场人口源源不断地涌入新商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专利市场的出口却是异常狭窄,形成了奇特的“专利堰塞湖”现象。据统计,我国专利转化率不高,多数专利技术被束之高阁,难以得到实施应用或市场交易。专利发明人的研究价值难以得到体现和尊重,部分非职务发明人甚至因发明创新致贫,生活陷入困境。“专利堰塞湖”现象已成为困扰我国专利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不仅影响了发明人的积极性,还制约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

2005年,吉林、武汉等地零星出现了“专利超市”,尝试解决专利市场的出口问题,但经过长期探索,并未能有效解决专利交易难、转化难的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国专利市场专业服务平台建设发展滞后,缺乏高诚信、低成本的常设专利技术转移、交易、实施转化的市场服务平台。另一方面,现有的大型科技展会门槛太高,中小企业和非职务发明人很难进入。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趁机打着中介服务的旗号欺骗坑害专利权人和投资人,严重挫伤了发明人进行发明创造和专利转化的积极性。市场服务体系的欠缺和滞后,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专利事业的发展。

2006年,为培育和发展我国专利市场,建设专利技术转移、交易、实施转化的市场服务体系,使专利技术供需各方尤其是非职务发明人和中小企业及中小投资人能够有一个高诚信、低成本的常设展示交易场所,国家知识产权局实施了全国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平台计划,批准认定了一批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

全国专利市场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先后认定的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已达43家,分布于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其中位于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有19个,占44%;位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24个,占56%。位于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或省会城市等大城市的有29家,占67%;位于地级市等中小城市的有14家,占33%。

各地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依托主体有较大差异:依托地方知识产权系统下属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或知识产权信息中心的有17个,占40%;依托地方科技系统下属科技孵化器或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有11个,占26%;依托地方技术市场的有8个,占18%;依托地方综合型产权交易市场的有4个,占9%;依托地方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管委会下属服务机构的有3个,占7%。

目前,各地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已成为我国专利市场的主要服务机构和平台,由于所处区域位置不同以及依托主体不同,工作模式和工作效果也不尽相同。各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已经呈现出三种发展模式:纯市场运作模式,如海口中心、长沙中心、佛山中心等;纯政府管理模式,如上海中心、济南中心等;政府管理同市场运作相结合模式,如北京中心、福建中心等。

自2006年建立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以来,政府层面加强了对专利市场的管理和指导,逐步完善了专利技术交易规则,增强了专利技术交易的规范性,有效提升了专利市场公共服务信息管理和利用水平,提升了专利技术交易效率和交易量,初步形成了全国专利技术交易网络体系,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1.坚持公益性,构建公共服务平台

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坚持公益性的基本定位,为专利技术供需各方尤其是非职务发明人和中小企业及中小投资人提供了具有高诚信、低成本特点的常设展示交易场所,有效填补了因现有的大型科技展会门槛太高导致中小企业和个人很难进入的政府公共服务的空白地带,有效地帮助了专利发明人选择正确的发明创造方向和路径,促进发明创造活动与市场衔接。

2.立足区域,服务地方经济

各地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立足区域,通过提供专利技术引进服务、专利信息服务、科技金融服务以及推动中小企业发展转型等方式,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在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宁波中心针对金融危机对外向型中小企业的影响,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合作开设“企业转型讲习所”,根据宁波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特点,量身定做宁波市企业转型升级的细化方案,帮助宁波市中小企业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3.积极创新,营造市场环境

各地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在承担日常展示、交易等公益的同时,积极拓宽工作思路和服务模式,在专利商用化、专利信托、行业预警、战略研究等领域的深度化服务方面,开展了大量探索性创新工作。比如北京中心联合中粮信托等设立自主创新知识产权融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以专利为核心,以信托贷款的形式解决“资产轻、智力重”的高科技企业融资难题。

我国专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五年多的实践和发展,我国专利市场经历了从自生自长到规范发展的过程,也培养了一批具有社会公信力和一定服务水平的中介服务机构,初步建立了我国专利市场社会化市场服务体系。但随着前期基础性工作的逐步完成,阻碍专利市场进一步发展和做大做强的深层次性问题逐步暴露。

1.社会诚信缺失,难以建立有效的市场交易规则体系

我国市场源自市场自身的通过诚信配置资源的功能尚未形成,同时由于法制体系尚不够健全,对失信违约行为缺乏有效惩罚,对契约关系的维护和对契约双方权益的保护都还不够。“跳单”和“逃单”在专利市场中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专利买卖双方通过中介服务机构居间服务联系上之后,就跳开中介,自行成交或委托其他中介代办过户服务,以此逃避服务费的支付或少付。长此以往,将形成恶性循环,难以建立有效的市场交易规则制度,最终受损害的是市场中的买卖双方。

2.政府财政投入不足,部分地区公益难以为继

根据我国专利市场的发展现状,市场服务体系中面向非职务发明人和中小企业的公益还得依赖政府的财政投入。但是,目前各地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由于自身条件、经济基础、社会需求、发展思路等方面的差异,特别是依托主体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对公益的投入。部分依托主体为民营企业的中心面临较大生存压力。政府部门对公益

投入不足,将导致市场服务机构难以长期提供公益。

3.高素质经纪人才缺乏,难以提供深层次专业化服务

我国专利市场潜力虽然巨大,发展形态却相对畸形:一方面,大量的专利技术不断进入市场寻求买家,而大多数专利发明人只懂技术,缺乏基本市场营销能力;另一方面,大量的中小投资人和谋求发展转型的中小企业希望获得有价值的专利项目,但缺乏对专利内涵的基本了解。因此,专利市场中的卖家和买家的有效结合,离不开高素质的经纪人才提供专业化的居间服务。

目前,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营销、企业经营、融资服务的高素质经纪人才非常缺乏。大部分从业人员工作时间较短,没有经过系统的业务技能培训,专业服务能力有限,不具备提供深度服务的能力。随着专利市场的不断发展,高素质经纪人才缺乏的问题将日益凸显。

4.缺乏全国范围内的市场业务协作机制

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认定的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作为市场服务体系中的国家队,理论上应该可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但由于各中心“出身”不同、拥有的资源不同、发展模式不同、业务重点领域不同,目前仍然是各自为战。各地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虽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业务特长和比较优势,但也都存在自己的业务短板和盲点,迫切需要建立高效的内部业务协调机制,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形成发展合力。

5.缺乏整体市场品牌在全国范围内的培育经营机制

自2006年实施全国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平台计划以来,各地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在所在区域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在媒体上作了广泛的宣传。特别是前三届“中国专利周”,都是以各中心为具体承办单位,这对专利市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定的宣传和推广。但专利市场的整体市场品牌还缺乏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系统的宣传、培育与经营,这不利于专利市场的深度发展,特别是不利于市场化业务工作的开展。

产权市场,技术市场发展经验借鉴

众所周知,专利兼具法律性和技术性,专利交易同时具有产权交易和技术交易两部分内容,专利市场的良性发展必须综合考虑产权交易和技术交易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我国产权市场和技术市场都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探讨我国专利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有必要充分借鉴产权市场和技术市场的经验和教训。

1.产权市场

我国产权市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是在经济改革进程中为国有企业产权流通而设置的有形交易市场。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孕育起步,90年代中期快速发展,1998年清理整顿并进入低谷,2003年开始规范复苏。据统计,1988年到1997年,全国共有230多家产权市场,1998年国务院清理整顿后,关闭了一批不符合条件的产权市场。

目前,我国产权市场大约有160多家。第一层次,京、津、沪、渝联合产权交易所,是经国务院国资委批准的中央国有产权转让的试点平台;第二个层次,省级产权交易机构,由省级国资委批准的省级国企产权转让的试点平台,共计61家;第三个层次,地市级产权交易机构,共计100多家。现在,遍布全国的产权交易所已经形成了长江流域、北方、黄河、西部四大产权交易共同市场联盟。

我国产权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但就目前发展情况看,由于各种条件尚不成熟,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当前,我国产权市场也正在进行自我改进和完善。

(1)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法规体系

健全的交易规则和法律体系是产权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有关部门正在加快制定和完善产权市场统一交易规则,建立统一的指导文件,明确产权交易市场的法律定位、监管主体和监管方式,使得产权交易及产权交易市场有法可依,既不受各种行政力量干涉,保持相对独立性,真正按经济规律办事,又能处于有效监管之下规范发展。

(2)建设全国统一的产权市场

现有产权市场仍然具有浓重的行政分割色彩,没有改变行政区域市场的特征,不能成为完整的市场或完全的市场。近几年,有关部门已认识到这一弊端,提出建立区域性市场或共同市场的构想,突破行政区划建市场的思路,建立全国统一产权大市场,在大一统的市场下实行分层级运营。目前我国正在分别以上海和京、津为中心逐步形成南北两大产权交易统一市场。

2.技术市场

我国技术市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其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技术市场形成的萌芽阶段;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技术市场的形成时期;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00年左右,技术市场的发展时期;第四阶段,我国加入WTO以后,技术市场进入深入发展时期。

目前,我国技术市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建立了国家、省、市(地)、县四级1500多个技术市场管理机构和1200多个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已有各类技术交易服务机构和技术贸易机构共3万多个,从业人员达70多万人。其中,国家级常设技术交易市场有10多家。

但是,我国技术市场也存在诸多不足,最突出的表现是,各地技术交易市场被按行政区域割裂开来,依靠行政力量画地为牢,各自为政,许多地方交易机构重复设置,普遍规模都较小,一般只限于提供本地区的技术转让、登记备案服务,辐射范围狭窄,没有形成合理布局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因此,业内人士普通认为构建一个全国性的、规范的、专业性的技术市场已成为未来我国技术市场的发展目标。

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的三大经济圈和技术交易活跃区域,已经开始探索构建区域性的技术交易网络战略联盟。2004年6月,我国首个区域性科技中介联盟“长三角科技中介战略联盟”正式成立。2006年6月,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山东等七省市的技术市场管理部门共同发起成立了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该联盟已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区域性技术转移合作组织之一。我国专利市场发展方向分析

通过上述对我国专利市场发展现状的分析,并借鉴产权市场、技术市场的发展经验,我们不难发现专利市场的发展轨迹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产权市场和技术市场有惊人的相似。专利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具有后发优势,应该通过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规避前人走的弯路,探索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专利市场发展路径。

我国产权市场和技术市场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很多曲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年轻的专利市场去汲取。在操作细节等方面,可以通过深入分析总结实际案例,合理借鉴利用其经验教训,这将有助于专利市场更完善地发展,当然这需要大量细致深入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在发展方向上。目前,我国专利市场通过五年多的发展,走到了一个阶段性的临界点上,专利市场何去何从,需要借鉴产权市场和技

术市场的历史经验,科学分析专利市场未来发展方向。

1.加大政府投入,保证公益;鼓励发展模式多元化,实现自我良性发展

从当前的现实需要看,为专利技术供需各方尤其是非职务发明人和中小企业提供公益性的公共服务,仍然是非常必要和必须的。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各地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已成为政府部门为非职务发明人和中小企业提供公益性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但依托主体为民营企业的中心面临较大生存压力,长期提供公益难以为继。因此,必须加大政府投入,确保条件困难的中心能够继续长期提供公益。

地方差异的客观现实,决定了各地专利市场服务平台的发展模式多样化。应当因地制宜,百花齐放,支持各地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但无论采取何种发展模式,部不能局限于公益而停步不前,应鼓励各中心积极开拓市场化服务业务,通过市场化服务,实现自我造血功能。产权市场和技术市场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市场中介服务平台的生存、发展、壮大,最终还是取决于市场化业务的开展,其最终发展方向是市场化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建立科学合理的盈利模式,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壮大。

2.逐步实现服务平台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布局,重点发展区域性的综合型服务平台,以及建设具有行业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目前,40多家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其中2/3位于大城市,1/3位于中小城市,已经显现出产权市场和技术市场当年遍地开花的趋势。实践证明,某一区域是否有必要建立国家级的专利市场服务平台,建立后是否可以良性发展,关键在于当地经济发展是否有此需求,当地是否具备足够的科技资源基础,当地是否具有良好的专利转移、专利孵化创业、专利实施与产业化环境。应当严格按照这个标准,审慎审批新设国家级服务平台。

产权市场和技术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市场服务平台并不是越多越好,多了反而容易出现诸侯割据的局面,阻碍市场要素的跨地区跨行业流动,不利于社会资源最优配置和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产权市场和技术市场发展到后期,都不得不下大力气去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整合各类服务平台,就是明证。专利市场发展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可以在现有市场服务平台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布局。一方面重点支持北京、上海等具有较好资源条件的地方建设具有区域辐射效应的综合型服务平台,使之能够提供专利交易、专利商用化、专利信托、专利质押、行业预警、战略研究等全方位的综合服务,并利用其区位优势将服务功能辐射延伸到周边地区;另一方面重点支持具有行业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化服务平台,比如淮北以地方煤炭产业为基础,形成了煤炭专利市场的特色服务,高度融于地方煤炭经济发展。

3.建立全国性专利市场服务平台,制定完善统一的交易规则和体系,构建全国范围业务协作机制,培育形成全国专利市场服务品牌

现阶段,产权市场和技术市场的发展都遇到体制性的障碍,业内人士一再呼吁建立全国性统一的产权市场和技术市场,以彻底解决市场分割、互相封闭的弊端,实现市场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客观上讲,由于我国行政体制造成的区域分割与行政壁垒,使得产权市场和技术市场的行政区域性特点非常明显,地方利益矛盾非常突出,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但是专利的特殊性,使专利市场形成全国统一性的市场体系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专利的申请受理、审查授权、维护管理等由单一的中央行政部门管辖,专利市场的统一管理不存在行政体制障碍;其次,专利在本质上属于私权,其法律权属明确、法律状态稳定,具备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长期流通的法律条件;最后,专利本身就具有国际性的特点,专利市场适合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体系。

全国性专利市场服务平台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区域性专利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更不是狭隘意义上的专利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它是全国性的、具有战略地位的、整合构建全国专利市场服务体系的平台组织。其功能定位是,制定和完善统一的交易规则和体系,构建全国范围业务协作机制,培育形成全国专利市场服务品牌;同时也是国际专利交流的平台,人才教育培训的平台,提供专利交易服务和解决方案的平台,专利投融资服务的平台等。

全国性专利市场服务平台在制度设计上,在初期应体现出较强的公共服务特性,政府部门应赋予其较多公共服务职能,使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便于协调区域性和地方平台的业务工作。因此,非营利性市场化运作模式是全国性专利市场服务平台的最佳运作模式选择。同时,它作为平等的市场主体,以市场经济为原则,建立合乎市场规律的协作机制是一种市场行为,其有效的协作机制必须是建立在合乎市场规律的制度安排上的。违背市场规律的行政命令式的协作机制,不会达到预期效果,也不会为参与主体所广泛接受。因此,为了提高全国性专利市场服务平台的运行效能,必须按市场的客观要求,以市场的方式给予它一个恰切的市场定位,可以采用公司制的微观治理模式以提高其运营实体的管理水平。

上一篇:面对国际前沿增强话语权 下一篇: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