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

时间:2022-09-01 01:40:30

提升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

摘 要:从旅游资源竞争力、产业发展竞争力、环境支撑竞争力3个维度构建我国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主成分TOPSIS价值函数模型对我国31个省份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时空分析,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提出黑龙江省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从理论角度为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并从区域角度深化我国旅游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072-02

引言

随着全球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旅游产业竞争力备受关注。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旅游产业表现出的强劲生命力使旅游产业竞争力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2011年7月,世界经济论坛推出《2011年旅游竞争力报告》,在139个经济体中,中国排名第39位,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实现着大跨步发展。

一、黑龙江旅游产业概况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边陲,土地面积居全国第六位,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是四季分明的旅游资源大省,是最早开发边境旅游的省份,是中俄旅游的重要边境口岸。黑龙江省气候分明,水系发达,物产丰富,拥有森林、冰雪、界江、湖泊、湿地、熔岩、油田、农场等旅游资源优势。

“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以“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和“贸易旅游综合开发工程”为战略目标,将全省旅游区域划分为“十大板块”,实现旅游总收入1 992.65亿元,年均增长23.39%。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十五”末期5.09%上升至8.50%,其中,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14.76%、17.09%、24.83%、24.54%。

2011年,全省新增4A级景区6家、3A级22家、4S级旅游滑雪场4家、3S级滑雪场1家、五星级饭店2家、四星级饭店7家、三星级饭店24家,新增出境游组团社6家、边境游组团社2家,新批旅行社22家,新增旅游包机航线5条,实现旅游总收入1 091.5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8.73%。

二、评价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选择

(一)体系构建

本文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着全面性、客观性、可比性、连续性的原则,将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旅游资源竞争力、产业发展竞争力、环境支撑竞争力3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下包含若干个二级指标,最终确定16个量化评价指标(见表1)。

表1  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文中数据均取自2006—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旅游年鉴》、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为了体现旅游文化内涵,文中选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合计数量作为代表指标,因国家对此统计是分类、分阶段的,所以只在2010年中体现此项指标。为了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文中旅游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这一指标用星级饭店的数据代替。

(三)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加权主成分TOPSIS价值函数模型对我国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加权主成分TOPSIS价值函数模型是在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求得主成分决策阵的基础上,运用TOPSIS法进一步将低维系统降为一维系统,得出评价值,并且对评价结果进行排序。

三、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再用加权主成分TOPSIS法排序,计算得出2006—2010年全国31个省份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结果和各子系统的评价结果,其中黑龙江省的情况如表2和表3所示。

评价结果表明:2010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为0.219,排全国第23位,呈下降趋势,与旅游竞争力较强的省份差距明显。3 个子系统中,旅游资源竞争力的优势不再明显;产业发展竞争力略有提高;环境支撑竞争力处于较弱水平。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竞争力不强的原因主要是:

(一)旅游资源竞争优势不明显

黑龙江省旅游资源涵盖了我国旅游资源分类中8个种类的全部,31个亚类中的30个,155个基本类型中的148个。作为旅游资源大省,除冰雪旅游叫响全国外,森林、界江、湖泊、湿地、熔岩、油田、农场等旅游资源没有显现出绝对优势;除省会哈尔滨一直备受游客关注外,伊春、绥芬河等旅游名城、名镇、名村的被关注程度和知名程度还有待提高。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文化资源、无论是人力资源的数量还是质量,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远不及全国旅游产业的发展速度。

(二)旅游产业发展速度不高

从旅游收入和入境人数两大常规指标来看,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作为中俄旅游的重要口岸,对俄旅游的第一大省,黑龙江省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旅游外汇收入的比重却只有2%左右。旅游商品收入过低、游客停留时间过短是导致旅游收入不高的直接原因。旅游人数增长率高于旅游收入增长率的现实表明黑龙江省旅游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品牌意识不强,对游客需求的供给不够充分。

(三)环境支撑能力不足

多年来,黑龙江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等多项主要经济指标一直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这对于需要外部环境支撑的旅游产业来说,其发展空间受到一定限制。如今,人们休闲、度假旅游意愿不断增强,游客对区域经济水平和社会保障能力更加关注,在政府主导依然是旅游产业发展主体方式的今天,区域经济实力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保障,环境支撑能力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它们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潜在竞争力,正在影响着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及旅游产业发展的进程。

四、提升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产业发展定位,确立量化发展目标

2010年黑龙江省旅游总收入883.37亿元,是排名第一位江苏省(4 685亿元)的1/5,排在全国第22位。在全国旅游业全面提速的形势下,黑龙江若以“十一五”时期25.89%的增速达到排名第7位辽宁省的现有水平,则至少需要6年时间。“十二五”是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同时,明确“旅游经济强省”的产业发展定位,合理确定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用量化指标指导产业规模的壮大,用绩效考核考评主要领导的工作,用创新机制带动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打造旅游顶级产品,提高品牌知名度

伴随人类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部分人的刚性消费需求,旅游消费意愿不断提升的同时消费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黑龙江应认真研究主要客源地游客的消费结构和潜在客源地游客的消费意愿,满足游客消费新需求的细微变化,从需求结构入手不断调整产品供应结构。将现有冰雪、生态、边境等旅游精品提档升级,重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来文化、区域自有文化等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整合,积极参加世界、国内各类有价值的申报和评选活动,尽快将12个重点旅游名镇培育成国家重点旅游名镇。通过顶级产品的打造,突出各旅游目的地的区域特色;通过重点领域的突破,提高黑龙江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重游率;通过旅游产品的深度组合与融合,打造龙江特色品牌,以提升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三)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

黑龙江必须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双轮驱动”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支持旅游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以“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为突破口,理顺条块分割的体制性问题,加强省内各地区间的旅游合作;以“2012年俄罗斯年”的发展契机,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旅游企业走出去,加强旅游合作;总结林区、垦区场镇共建的经验,支持旅游合作的进一步深化,探讨旅游综合改革、专项改革和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等新路子。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体制机制的创新,确保长远发展的动力,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发展。

(四)延伸产业链条,提升贡献水平

有研究表明:旅游收入与竞争力呈显著相关。但是,旅游收入的增加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优势,更依托完善的配套设施和相关产业的支持。黑龙江省应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游客的非基本消费比重为切入点,深度开发旅游商品、增加商务内涵、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旅游产业对经济、就业、财政、税收的贡献,提升旅游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可发挥农业大省、工业强市的优势,寻求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可试行企业化运作的管理模式,通过股份制确保投资者利益,缓解投资、人力、信息、技术等资源不足的现实问题。要重视旅游市场日益扩大和旅游消费需求日益大众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增加旅游产品供给,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竞争力,最终实现产业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上一篇:从否定斯大林个人到全面否定社会主义 下一篇:广西旅游景观符号特征与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