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理、化、生等学科应加强实验教学

时间:2022-08-31 09:54:09

新课改中理、化、生等学科应加强实验教学

笔者有幸参加了初三“理、化、生”三个学科的中考实验加试。在某所学校的物理实验加试中,一名学生抽到了“测二节电池的分电压和总电压”。这名学生看了一下题签,便开始忙起来。因为平时没有这方面的尝试,所以动起手来显得很笨拙,加之有老师在他旁边监考,更显得不知所措。所以,这位同学连接完了电路,便不假思索地将“伏特表”的接线柱连接颠倒了,这样“伏特表”上的指针就向相反的方向指示,指针指到了“-1”值。然后,这位同学就扬起脸来告诉我说:“老师,电池的电压值是 1伏特!”。我没有表态,只是说:“再测测另一节电池的电压?”这位同学依然重复着原来的做法,指针仍然指着“-1”值,又扬起脸来告诉我说:“老师,这节电池的电压也是 1伏特”。我仍然没有表态,说:“那么,测测 2节电池的电压是多少?”这位同学又开始忙起来……伏特表的负数最大的值是“-1”多一点,所以这位同学将 2节电池连完后,测其电压,与测一节电池的电压如出一辙,结果指针的读数是“-1”多一点,他便不假思索地说:“老师是 1. 5伏特!对吗?”。我随机问了一句:“这节电池是 1伏特,另一节电池也是 1伏特,那么, 2节电池的电压应该是多少? 1+1等于几啊?”。他眨了眨眼睛,说了句:“老师,那有误差!”

我很佩服这位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机灵性,但对他的实践操作能力实在不敢恭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体现时代要求的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新课程的教育目标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将来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概念,以及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显而易见,这指的是一般公民所需的科学素养,而不是科学家所需要的科学素养。《纲要》同时也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和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新课程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与老教材比较,基础知识相对地简单化,删除了原来的偏、难、繁、旧的知识,教材中尤其是理科的教材,加强了对学生动手实践的要求,例如七年级(下)生物教材中,安排了6个探究实验和52个探究性活动,重点对学生的“如何提出问题,如何作出假设”等活动作出训练及提出要求。然而,笔者在一次培训会上,面对着全县的生物教师说:“你们在实施新课程中,有谁100%地完成了教材中要求的实验操作?请举手?”结果没人举手。笔者又说:“完成教材中一半的实验操作的教师,请举手?”还是没人举手。“那么,教材中的实验,我们偶尔做做的,请举手?”结果,零星地有几个教师举起了手……“理、化、生”三个学科是以实验教学为主要特点的科学课程。实验、实习和调查等探究活动是中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这些探究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能够充分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在科学态度、意志、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也得到发展。因此,让学生拥有科学探究的经历和体验,应当成为中学生课程的重要目标。然而,目前的初中学校普遍存在着实验室利用率低,实验教学得不到长足发展的现象。究其原因,主客观因素都有,客观因素多于主观因素。客观因素表现为:(1)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对于实验室损坏的仪器、缺失的药品,舍不得投资购买;(2)学校班额过大,实验室无法满足现有学生的需要;(3)学校管理制度的局限性,缺少对教师是否上实验课的过程管理,教师是否上实验课缺少严格的约束性,上与不上一个样,哪个教师愿意找麻烦呢?(4)各个学校都缺少实验教师,一般实验课,谁教什么课,谁就得相应地上这个学科的实验课,教师的工作量大,又没有相应的待遇,故实验开出率不高等等。主观因素也很多,例如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师的实验技能和水平、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使用等方面都有待于提高。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改变现有的教学管理体制,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尤其是评价体系的改革,这将给初中实验教学带来良好的契机。我们在关注课程改革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实施,实验教学是课程实施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美国学者古德莱德(J.I.Goodlad)曾提出五种水平的课程,即:(1)理想课程:理想课程是课程专家按照课程理论和当时社会发展及儿童发展的需要,所确定的有关课程应该如何设计,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等想法。其影响取决于是否被官方所采纳。(2)文件课程:根据某种课程理论,按照教育发展的需要,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课程研究者制定的一套文件。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教材等。(3)理解课程:实际工作者如任课教师对文件课程中所反映的理念、目标和具体方法的理解。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个文件所规定的东西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这与文件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距离,从而减弱文件课程的某些预期的影响。(4)实施课程:实际在教学中发生的课程。教师在课堂中做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这往往也和文件课程有一定的差别,与理解课程有密切联系。观察和研究表明,教师领会的课程与他们实际实施的课程之间也会有一定的差距。(5)经验课程:学生实际得到的东西,可以认为是学生经过有关课程的学习所得到的经验。在这 5种课程中,理想课程、文件课程到实施课程有一定的差距。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王永胜教授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实例,说是50年代,苏联的卫星上了天,这对美国是一个冲击。当时的美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在一起分析研究:“我们怎么落后了呢?”最后总结原因落到了美国的基础教育上来,当时以布鲁纳为首的教育家提出:“教育回归基础”,倡导“发现法”教学,制定了一系列的课程,结果呢?失败了!究其失败的原因是课程制定得很好,可是没有实施,要求学生来发现,老师都不会发现,学生该如何发现呢?所以失败了。因此,我们也应该很好地借鉴美国的教训,新课程改革中,课程制定得很好,关键看我们的教师怎样来实施。如果还是“穿新鞋,走老路”,那么,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的结论会怎么样呢?

(作者单位:吉林省柳河县教育局)

责编 / 齐鲁青

上一篇:精彩导入,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下一篇: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