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常、自非凡

时间:2022-07-22 10:16:08

一年一度的中考、高考又结束了,几乎可以肯定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欢喜的自不用去说它,愁的也不外乎考试没考好。没考好,有的是实力不济,这似乎也没有什么可说的。最可惜的是有实力却没发挥出来。但为什么有实力却发挥不出来呢?这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

有实力却发挥不出来,这样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有很多。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骄傲刘翔因脚伤而退赛;台球小子丁俊晖少年成名后,近几年碌碌无为;84年奥运会上体操王子李宁连夺三块金牌,88年奥运会却与金牌无缘。以上人众的实力早已无需再证明,那么是什么因素打败了这些昔日的英雄呢?难道他们缺乏对胜利的渴望吗?恐怕再没有人比他们自己更了解自己的雄心壮志。体育的精神就在于更高、更快、更强,可以说没有一个运动员会缺乏对胜利的心潮澎湃。也许“黑马”的胜利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他们会失败。但凡能成为“黑马”,一般具备这样两个条件:一是有实力但实力还没达到所向披靡;二是自忖实力有限,自己还没有奢望最高目标,以至于外界也没有对他们有过多的期盼。因为没有较多的企求,所以每场比赛,只是认真地去比,最终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黑马”。去看一下北京奥运会上以体操邹凯、击剑仲满、游泳刘子歌为代表的十大“黑马”吧,他们无一例外符合上述特征。他们中的一些代表甚至在夺冠之前还根本不为人所知。如果一定要给他们的成功下一个结论的话,套一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心平常,自非凡”。因为心平常,所以他们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比赛的过程中,最终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成功。从心理学来讲,人的行为受动机驱使。动机过弱不能激起行为者的积极性,动机过强则对行为起抑制作用,中等强度的动机对成功的推动力最为合适。优秀选手们的失败与其说是对手打败了他们,还不如说他们自己打败了自己。战未打,媒体的大肆渲染,自己对胜利的渴望、民众对其的期盼,运动员心潮早已澎湃不止,过强的动机抑制了他们的行为,导致最终的失败。所以无论是教练员还是老师、包括家长在比赛前或考试前总不忘叮嘱“放松些”。说放松就能放松吗?非也。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考前越是这样说,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学生在考前有一个“平常心”呢?

一、教育过程中应淡化目标

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动不动就以分数、名次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这几乎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从竞争的角度来讲,以成绩的高低来评判学习的好坏很直接,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至于人们根本不怀疑其可能存在的弊端。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高低、掌握知识的速度有快慢、个体的能力有差异。简单以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本身就很难做到公平二字。更重要的是,过分强调学习目标而忽视过程,往往使学生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想赢怕输。“成则英雄,败则寇”,这种功利思想一旦形成,在抹杀了学习过程中的乐趣的同时也倾斜了学生的考试心态。为什么有些学生平时很不错,但一到关键考试就掉链子,不在于他(她)能力不足,而是平时目标强化了,考试时动机过强,大脑无法给考生提供正确的判断从而抑制了正常发挥。所以要想拥有一颗平常心,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要淡化目标,切忌以成绩的优劣来评判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笔者几年前执教时,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学生小赵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最后一次模拟考试下来,对着成绩感慨说“这要是最后一次考试多好啊!”从他的话语中可以发现,他的动机太强了,以至于成了一种思想包袱,渴望早点解脱。当最后的一场考试来临时,他根本聚集不起足够的精神,考试中漏洞百出,成了他一生的滑铁卢。不仅是他,包括他们班在那一年的大考中也出了同样的问题。过后很多老师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学生太重视这一考试结果了,过强的动机涣散了考试的注意力,导致该发现的问题发现不了,不该发生的错误发生了。

二、强调过程超过结果

考试的过程中学生的心放不下来,除了目标太过强化外,平常学习中对学习过程的忽视也是导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可以说是很多老师没有做好,学生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一个大问题。一般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一道久经思考的问题解决了,心里之愉悦那是毋庸言表的。它不仅给予我们学习的快乐,也给我们增添了学习的动力。这个快乐来自于结果吗?其实结果早已放一边,我们品尝的是解题的一个过程。这就仿佛是钓鱼,难道钓者欢喜的是鱼肉的美味吗?不是,他们的欢喜来自于把鱼钓上来的这一过程。正因为钓鱼有了乐趣,他们才顶风沐雨去钓鱼,否则买鱼吃多省事啊!很多人的悲剧就在于只重视一个结果而忽略了过程。没有了过程,哪来结果;没有了过程,哪来快乐。过程是第一位的要素,它能帮我们发现问题所在,从而促进我们不断成长。学生只重视结果,会使他们被表面的成功所迷惑,发现不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当真正的考验来时,除了平添压力,根本不能给他们予任何有价值的帮助。老师只重视结果,它也会使老师认识不到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自己教学上就不会改进,等待的只有公正的审判。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仅仅学会一个把式是没有用的,我们必须要把过程做扎实。只有过程完美了,我们才能避免错漏的发生,才能提高成功的概率。当一个个细节都被我们考虑过,学生就心里有底,遇事就不会慌。当我们赞扬学生在过程中体现出的进步时,学生会得到肯定,他就会愈加重视学习的过程。相反我们表扬的是学习的结果呢?我想学生心中升起的只有功利的思想,而这一思想很可能给学生最终的发展带来障碍。所以,在教学中与其花力气表扬学生取得的成绩,倒不如重视过程的教育与评价。没有了功利的追逐,学生的内心就不会浮躁。当考试来临的时候,他(她)有的只是解决问题的热情,而不是强烈的成绩与命运的关联。中央台有一个这样的公益广告―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利群”带心灵去旅行。如果我们平常重视的是每一个过程,结果的好坏还值得忧虑吗?恐怕谁也无暇去考虑这个问题。如果有这样的心态,我们还怕没有结果吗?

三、教育环境宜稳定

对于一个变化了的环境,任何人都难免有心理上的波动。适应性强的学生可能还好一点,适应性差的学生换一个教学环境、甚至换一个老师都会有学习效能的巨大变化。这就是所谓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因此,要造就学生的平常心,教育的外部环境也要避免多变。具体来说,一是人员、班级宜相对固定;二是人文环境相对稳定。对于前者应该说一般人都能理解。老师总是换来换去,学生总处于适应之中,心理自然不免波动。班级如果老是变来变去,学生也不免处于不断的适应中。所以,在现实的教学中,大多数学校对这类情况基本都尽可能避免。但是对人文环境稳定性的关注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一些学校,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每逢考试前,总有类似战前总动员之类的活动。而且越是考试规模高,考前的动员就规模大。下面记录一段来自网络的考前动员事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最近,班级里的气氛有些悲壮,因为每天上课前都要喊口号――‘拿下高考,我时刻准备着!’,如此为高考造势,实在有点吃不消!”江南某市某高中高三理科班学生小金告诉记者,这几天,数学老师突发奇想,要求全班同学上课前喊口号,进行考前总动员。“说实话,每喊一遍口号,我的心就抽紧一下,搞得像慷慨就义一样!”说实在的,我不知道这个老师懂不懂心理学。从心理学来讲,动机过分强烈,取得的效果其实适得其反。学校、老师的本意是不错,但猛然紧张起来的校园气氛一下子扰乱了正常的人文环境,学生因之丧失了平常心态。没有了考试应有的平常心态,学生拿什么去应战。所以有专家放言“考前誓师大会”等动员活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了保证学生有一个平常心态,我们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稳定的人文环境,让他们在一个一如既往的环境中忘记考试的异常性,从而在考试中自如发挥。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我们已经无法挽回,但对于正在走向考试的学子来说,作为教师不能不做一些研究以避免错误再次发生。平常的心态对于考试的重要性无疑是肯定的,对于学生如此,对于教师、家长何尝不是如此。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长安中学)

责编 / 杜 娟

上一篇:孩子,祝你一生平安 下一篇:抓“点”揽“面”,亲近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