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浅析

时间:2022-08-31 06:43:53

当代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浅析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生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随着医学教育工作的发展,医学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加,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日益提高。新时期条件下,尤其要关注医学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其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干预,确保医学研究生心理和学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医疗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医学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教育部的统计,2009年我国在普通校本/专科学生约2021万人,研究生约128万人。同期在校医学专业本/专科学生约151万人,而医学研究生人数已达14万。医学类研究生与本/专科医学生的比例接近了1∶10,大大超出了平均水平。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做好医学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医学院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医学研究生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医学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生源多样化,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原先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及读研目的也不尽相同;学生培养形式也是多样化,可能是公费培养、委托培养或自费等不同形式;同届学生年龄差距大,生活阅历差别大;流动性强;学习和科研任务重,需要补充的知识多,经常会面对束手无策的境况。这些因素决定了医学研究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使他们很难在群体内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当代医学研究生在文化层次、能力、理想信念等方面自我评价普遍较高,而自身具有的奉献精神、心理素质和集体主义意识较薄弱。

当前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心理状况亟待重点关注。当今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社会对医学、对“人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研究生是我国医学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曾笼罩着“骄子”、“天使”的光环,但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医疗环境的变化,当代医学研究生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婚恋、家庭、诸多方面的压力;社会舆论对医生职业形象及医疗环境的负面评价加剧了对其自身前途的担忧。应届考取研究生学位的同学还要面对经济问题,随着年龄增长,社会及研究生们自己对自立性的要求也逐年增强,但是由于连年就读,无就业经历,未曾获得过经济回报,在经济上仍依赖家庭资助。虽达而立之年却需要家庭给予更多的经济帮助,这也会引起自我认知上的冲突。这些压力、担忧、内心冲突会使医学研究生们思想、心理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不少研究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甚至部分同学还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疾患。如果没有解决好医学研究生们的这些思想、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影响我国高级医学人才的培养,更可能为社会的医疗安全埋下隐患,这不能不引起全国各高等医学院校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视。

对于大学生不断显现出的诸多心理问题,引起了国家、教育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早在200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就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家在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中没有像对大学生那样提出心理健康的指标,缺少制度性的指导和约束,因此许多学校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缺乏重视和理解。高等医学院校大都开设有心理学相关专业,但缺乏针对医学研究生本身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干预。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时期条件下心理健康在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不断探索规律,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途径。目前,部分高校已开始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纳入教研体系,部分高校已开始筹办研究生心理健康自助团体。

二、新时期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

医学研究生是我国最高层的医学学历教育阶段。医学高校的任务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并且结合自身特点培养出创新型医学高端人才,使之成为一个人格健全、能有效开展医学研究和医疗活动的社会建设者和享有个人幸福的个人。新时期的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专业导师是解决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把钥匙。专业导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般情况下,医学研究生要跟随其专业导师共同学习工作3年。专业导师不仅是研究生学业的引领人,也是他们心理状况最强大的影响者。医学研究生经3年的学习后都需要完成毕业课题及毕业答辩。医学专业的本身特点决定了研究生就读期间必须补充非常多的新知识,会面对许多专业难题。医学研究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能否按期完成毕业课题、通过毕业答辩常常导致医学研究生们焦虑不安。因此,专业导师一定要兼顾培养学生的开创精神与他们的心理状态,给予及时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尤其在研究的开始阶段,这时医学研究生们对所要从事的研究领域还处于懵懂状态,加之医学研究必然涉及伦理学和法律规范问题,专业导师一定要发挥拨云见日的作用,减少研究生蹑手蹑脚不敢开展工作所带来的焦虑和走弯路所带来的挫折感。此外,专业导师展现的宽容、稳重、耐心、平和、快乐、活泼等优良性格和情绪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反之,如果导师具有专制、急躁、狭隘、呆板、刻薄等不良性格和情绪能恶化学生的心理状态。

实际工作中,医学专业导师自身工作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更多地关注学生专业培养的问题,有必要为医学研究生设定专门的德育导师。德育导师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工作,是最贴近研究生心理教育的把关人。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大而化之,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收效甚微。本着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责任感,德育导师要能够深入到研究生的工作和生活之中,面对面地了解情况,促膝谈心,增进感情,增强他的认同感,贴近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找准结合点,进而施加影响和干预,才能达到较好的工作效果。当代研究生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实施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具有较高知识水准,易于接受新的事物;主体意识较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价值取向较高,有较高层次的追求。这表现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但是,处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群体,我们不能忽视他们另一方面的一些特点:首先,当代医学研究生年龄跨度大,背景情况不一,学习目的各异,培养方式也多种多样导致其心理状况差异较大。其次,医学研究生学习内容差别大,往往各自忙自己的事,缺乏集体感,过分看重个人利益,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对于这些变化,应有思想上的准备和工作上的对策,要坚持分析不同年龄层次研究生的心理特点,也要研究不同专业领域研究生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不管形势怎样变化,环境条件如何复杂,只要能够及早预测,加强防范并持之以恒地开展心理干预工作,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鉴别力和免疫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能取得主动。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医学人才,而医学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限长,除专业素质外,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心理健康、创造能力等方面可能存在一些不足,这就需要学校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着眼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促进他们全面成才。近年来,我院组织开展郊游、歌唱比赛、送医下乡、学术研讨会等,在各个舞台充分展示了医学研究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开放、多彩、积极向上的和谐校园文化能促进形成凝聚力,增加学生的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能减轻心理压力,舒缓焦躁情绪;开放的文化氛围也能促进学生走出自我封闭的困境。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能达到和谐人际关系的目的,也能解决一些心理问题。

医学院校应建立针对研究生的心理预警机制和心理援助机制,对严重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早解决。医学研究生掌握有相关医学专业知识,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也比较容易接触的具有毒性的物质,他们发生某些严重心理问题时,如抑郁、自杀倾向、人格分裂等,可能会危及到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高等医学院校在招生研究生时就应该进行人格分析和心理评估。目前政策下尚不能将人格及心理状态纳入招生条件,但心理评估能为高校提供监控和追踪的线索。建立起主要由研究生班主任、专业导师、德育导师组成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如座谈、讲座、个体化指导,及时了解学生异常情况。针对不同年龄、婚恋状况、经济条件、家庭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对容易发生严重心理问题的重点群体定期进行心理评估,争取对研究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介入。建立规范化的心理咨询中心,针对医学研究生群体面临的心理困惑给予针对性的辅导与心理治疗,解决心理方面的疾患。

心理教育对促进心理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学生管理部门及老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缺少完善的制度,没有正确的方法,使得医学研究生心理教育严重滞后。医学高等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开设心理学专业的优势,针对专业导师、德育导师、学生管理者进行心理教育培训,使其具备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确保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干预和解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本、专科分学科学生数[EB/OL].(2009/12/23)[2010/03/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分学科研究生数(总计)[EB/OL].(2009/12/23)[2010/03/15].

[3]陈江波,简福平.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1):123-124.

上一篇:独立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下一篇:对电大汉语言文学专科课程《现代汉语》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