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预设设计

时间:2022-08-31 01:44:46

语文教学预设设计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学预设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对课堂教学活动所做的一系列规划、设计、假设、安排。它包括教师依照教学计划对教学的目标,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手段和教学的结果进行理性而清晰的设计,还包括教师对学生今后学习状态及个体发展差异,课堂教学可能产生的走向等进行的前瞻性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前瞻性的预设和设计,所以,教师课前的“预设”显得很重要。只有充分“预设”教学中出现的因素,教师才能灵活捕捉教学过程中的灵动点滴,也只有充分“预设”课堂中出现的情况,教师才能驾轻就熟地开展教学活动。我认为语文教学预设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

1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预设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预设要以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材的内容,学生的言语的发展基础和自我教学经验等因素为基础,用以指导师生的言语活动。尽管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依据上面的相关因素设定,但它不是刚性规定,而是一个随着课堂言语实践活动的进程不断调适,不断由应然走向突然的动态过程。

1.1 教学过程的设计力求具体

用模糊的语言撰写的教学目标必然使设计的内容模糊不清。在教学目标预设过程中应避免使用“领会” 、“认识” 、“把握”等抽象而笼统的动词,而“准确说出” 、“准确写出” 、“快速找出” 、“合理解释” 、“准确复述” 、“准确默写” 、“流利背诵”等行为动词,对学习结果能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可操作性强,便于教师直接或间接观察和测量,像这类动词,我们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应多使用。

当然,设计教学目标时,语言要尽可能地简洁精练,但必要的限制性词语不能随便省去。如对行为方式、活动条件、学习程度与数量等方面做出严格规定的词语是必不可少的。

1.2 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设计为学习主体即学生

教学目标设计的内容是学生通过教学实施后在智育和情感方面发生的变化。但许多教学参考书尤其是“优秀教案”,都无一例外的用“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仍旧习惯于设计教师该做什么。“教学要求” 设计的都是教师教的行为,而不是学生通过学习后在心理、行为层面发生变化。如“让学生感受到本文景物描写的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提高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水平”之类的教学目标,都是对教师教的行为的描述,即使教师真的这样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否发生切实变化,能否经得起我们直接或间接的测量与检验,这些都是不得而知的。

1.3 设计的教学目标要反映学习实践行为和学习心理的变化

教学目标即学生在教师的相互作用下,通过与教学情景的相互作用,预期达到的学习心理和行为结果.因而,在教学目标中应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实践行为和学习心理有怎样的变化,有怎样的学习表现等.要做到这些,需力求通过描述学生学习实践行为和学习心理的变化来反映学生学习的结果.

1.4 教学目标的预设设计应有一定的弹性

新课程背景下,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是既定的,但拟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来达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总目标与个学段性的目标却不是唯一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拟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来达到同样的要求;也可通过调整拟定的教学目标达到同样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在预设课堂教学目标时,应立足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要求,课堂内容的特点以及教师自身的素养,以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为最终归宿,预设教学目标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弹性空间,以保证课堂教学能适应学生个体语文素养形成与提高的动态性与不确定性.

2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预设设计

从认识和交往实践来看,教学过程就是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通过一定的教学环节,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发展的过程.

2.1 教学设计板块化

“ 板块化”设计即”分步组合”设计,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逐层深入.这种设计强调教师根据课本内容使学生学的活动充分展开,以保证学生获得教师期望的学习技能发展.

2.2 教学方法设计合理化

现阶段,语文教师的任务和作用“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精神布施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师要从如何教学生转向如何引导学生探究,从教法至上转向学法第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国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 .选文类型不同,则文本体式不同.依据文本体式来解读课文,来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则.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是否合适,只有联系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只有联系到具体的教学目标, 只有联系到具体的学情 ,我们才能够加以判断.”前苏联研究最优化教学法的巴班斯基提出“方法要符合教学内容特征的标准”,由此可见,预设合宜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2.3 合理预设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水平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是最为根本的目标,是一切教学实践活动的最终落脚点,因此,教师设计、实施的任何一项教学活动都要把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奥苏贝尔认为“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

可见,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作为教师,不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教学目标难免会有定位不恰当的问题,教学过程难免会出现“吃不饱”和“消化不良”的问题,这都会导致教学预设无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 才能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在目标、方向的引领下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提高语文素养,发展语文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已有的语文水平,这是语文课教学的起点;教师还要预设学生的即将达到的能力水平,这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结果.对于课堂教学,学生可能体验到什么,能体验到什么程度,哪些是学生可能感悟到的,能感悟到什么程度,教师应心中有数.因此,在语文教学预设设计时,应留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留出时间和空间,对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如何理解,作为教师又该如何引导.这样,教师既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又能胸有成竹的与学生,课本进行对话。

上一篇:高中地理复习方法指导 下一篇:课改下的“让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