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重点在小学

时间:2022-08-31 01:21:38

减负重点在小学

政策解读

当年,中国新千年的头件大事就是抓“减负”。2000年1月7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负担。“减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各地纷纷出台“减负”具体举措。其主要内容有:

课本的选择科学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的进度和负担。限制了乱买教材和辅导书,能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思想品德、音乐、美术、社会、自然课程,每门只准使用一本经审查通过的教科书。任何部门、团体、机构、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小学生统一购买教材以外的教辅材料、图书、报刊和学生用品,更不能以此作为考核、评奖的依据。学校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课程计划,依据儿童学习和生活规律均衡安排每周课程和作息时间,下午以活动和做作业为主。不得增加周活动总量,更不得增加学科教学的学时。不得占用节假日、双休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生上课,更不得收费上课、有偿补课。提倡布置活动性、实践性的小学生的家庭作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它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一小时以内。严禁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除语文、数学外,其它课程不得组织考试。首次提出小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取消百分制。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要坚决落实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入初中的规定。任何初中入学、招生不得举行或变相举行选拔性的书面考试。禁止任何部门、团体、机构和学校,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组织小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读书活动,以赛促销,以赛代销。

减负故事

这一年,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的“减负”举措也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与争议。当时,该校校长张人利和学校老师们发现,“减负”不是书包轻不轻,作业多不多,活动够不够这么简单,甚至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上课用心的程度。事实上,他们以往更多地关注“怎么教、怎么学”,而忽略了研究学生在什么年龄阶段学什么更合理?更多地关注学科研究,而往往忽略了对学生本身的研究。在综合了解学生生理、心理和智力的发展水平后,该学校对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进行了改革,提出了按学生的“最佳发展期”设置课程,对他人不敢去动的“主课”进行大胆创新。他们认为,每一门学科都有最佳发展的学习年龄,学生学习某门学科效益最高的年龄段,就是学习这门学科的最佳发展期。而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是逻辑推理差,对数学抽象概念学习比较困难,但模仿能力强,形象思维强,是学习语言最佳时期。根据这样的理念,他们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把抽象思维比较强的学科重心上移,小学一年级不设数学必修课,而通过数学活动课让学生有一些“形感”、“数感”;把形象思维比较强的学科,如外语、语文等“重心”往“下”移,一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

当时,改革也引来了家长和社会的一片争议,甚至有专家在报纸上撰文提出质疑。但令他难忘的是,当时教育行政部门给予了他们很大的鼓励与支持。时任上海市教委的分管领导还经常去他们学校了解情况。正是这样的宽松环境,基层的活力得到了激发,他们的改革逐步从小学一年级延伸至义务教育的全阶段,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事实证明,他们为“轻负担”和“高质量”找到了一个好的契合点。2004年,在改革试点中成长起来的首批初中毕业生合格率达到了100%,高中录取率名列全区第一,56%的考生达到了市重点线。而4年前他们学校还是一所“学生自卑低头,家长无奈摇头”的薄弱校。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一切都是学生“轻松、愉快”学习的结果。该校小学生每天只需0.7个小时即可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全校学生平均每天在校锻炼时间超过1小时。

上一篇:调整课时须经省级部门批准 下一篇:重点解决违背教育规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