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起源年代的字测定方法

时间:2022-08-31 12:12:44

汉字起源年代的字测定方法

摘 要:阿里内提出的“词汇自测定方法”值得借鉴,它可以用于建构“汉字起源年代的字测定方法”,弥补国内汉字起源研究方法上的不足,更客观地测定汉字起源年代,形成更科学的汉字观:汉字由其使用者共同创造,历史相当久远,伴随着我国人类进化的整个进程;它不是汉语的附庸,而与汉语同时起源,同步发展,并在渐进发展过程中保持很高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在这种汉字观观照下的“汉字起源年代的字测定方法”在理论上是可能的。

关键词:词汇自测定方法 汉字 起源 字测定方法

当代国内学者主要运用考古文物资料来测定汉字的起源年代,由此得出的结论因“对资料的不同定性及汉字起源在阶段上的不同认识而有所不同”[1](P239),有“三千多年说”[2](P16)、“四千—五千年说”[3](P55~58)、“六千多年说”[4]、“七千—八千年说”[5]、“八千多年说”[6]、“九千多年说”[7]、“盘庚迁殷至武丁时期说”[8](P74)。随着新的考古发现,未来还有可能出现更多关于汉字起源年代的说法,因此,笔者认为,仅仅依靠考古学的方法只能把年代一步一步向前推移,无法科学地测定汉字的起源年代,不可避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意大利著名语言学家阿里内(Alinei,Mario)提出了“词汇自测定方法”[9~12](lexical self—dating)来测定印欧语言分化的具体年代。这种方法用于建构测定汉字起源年代的新方法,弥补了我国汉字起源研究在方法上的不足。因此,笔者试图提出基于汉字自身来测定汉字起源年代的方法,称作“汉字起源年代的字测定方法”。本文讨论该方法的理论背景与基本观点,论证其理论可能性。

一、理论背景

20世纪90年代,阿里内等人根据“乌拉尔连续理论”[14](P3~14)(The Uralic Continuity Theory)提出了“印欧语言研究的旧石器连续范式”[11]、[13](The Paleolithic Continuity Paradigm for the origins of Indo—European languages,以下简称PCP)。他们认为,语言的历史要比传统理论界定的几千年久远得多,按照托拜厄斯(Tobias,P.V.)的观点,语言的历史至少要追溯到距今250万~100万年的“能人时代”之前[15](P87~94)。与语言一样,词汇的历史也相当久远,应该按照人类进化的整个进程对所有语系及其语言的词汇发展进行历史分期(lexical periodization)[13]、[16](P132)。

为测定印欧语言起源及分化的时间,阿里内在指出其它语言年代测定方法——如最早文字记录测定法、语音嬗变测定法、词源测定法、斯瓦迪士[17~18](Swadesh,M.)的语言年代学方法(glottochronology or lexicostatistics)的各自特点及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词汇自测定方法”[9~12]。作为文化与语言系统之间的接口(interface),词汇记录着言语社团无数次文化历史变革的轨迹,是言语社团历史的全景体现,词汇的历史对研究言语社团的历史与文化发展有相当大的价值,透过词汇这面镜子可以看清语言发展的整个历史。具体说来,一个词就如同一个考古现场,它揭示的不是某个单一时期的历史,而是像考古层位一样揭示了多个时期的历史,测定一个词产生的年代与考古一样,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相应的层位与之对应。只要词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事件本身发生的年代可以确定,词产生的年代就可以测定。根据词的不同性质,词汇自测定方法区分了“历史可测定指称对象”(historically traceable referents)和“历史不可测定指称对象”(historically untraceable referents)。人类劳动的所有产物和绝大多数社会产物都产生于特定的时间,指称这些对象的词的产生年代一般是可测定的,而那些用于指称自然产物、先于人类存在的事物、情感和抽象概念的词的产生年代一般很难测定,甚至不可测定。

二、汉字起源年代的字测定方法的基本观点

(一)汉字的历史相当久远

阿里内等人提出的PCP了吉布塔(Gimbutas,M.)的“黑海——里海起源说”[19](P155~198)和伦夫鲁(Renfrew,C.)的“小亚细亚起源说”[20],认为印欧语言的分化时间不是红铜时代也不是新石器时代。印欧语言从原始印欧共同语分化成各种非标准变体或方言的过程极为漫长,到冰河时代结束时(距今约1.2万年),原始印欧语已经分化为原始凯尔特语、原始意大利语、原始日耳曼语、原始斯拉夫语、原始波罗的语。自旧石器时代以来,这些语言的使用者就一直生活在欧洲[13] 、[16](P135)。

笔者认为,与印欧语系诸语言一样,汉语的历史也相当久远,可能在我国人类“还是动物的时候,就有了语言”[21](P2)。许多国内学者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如孙常叙认为:“现代汉语,这一民族的共同语言,是在形成民族之前的部族和部落中就已胚胎,孕育,逐渐滋长壮大了的”[22](P170)。刘民钢认为:“原始中国语的诞生已经具有漫长的历史,根据人类诞生发展的时代推算,它不可能早于450~500万年,依据现代汉藏语系诸语言的可比较性和古人类及旧石器文化的研究成果,也不可能迟于180万年。”[23](P111)

“文字的起源问题与语言的起源问题难以分开”[24](P39),作为汉语的一种重要模态(modal)(“语言的多模态性”,汉字的历史也相当久远,不仅仅因为目前所见最早用汉字记下的文字资料距今已有3000多年,更重要的是,“早在商代以前,中国汉字已经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发展过程”[29](P3)。裘锡奎认为:“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大抵是动物跟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30](P55);“凡是象形字,虽则都是原始字,可是它们的发生时代不会一样,兕和象的图画,也许两万年以前就有了。”[30](P77)可以看出,他对文字产生年代的推定远远超出了赵诚[7]界定的九千多年。诚然,相对于个人而言,九千年相当久远,但相较于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九千年只不过是极其短暂的一瞬而已,把汉字起源时间或者“汉字系统成型”[8](P68~83)时间限定在这短短的一瞬间都是不科学的,这些观点不仅低估了史前人类的语言能力,还小视了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上一篇: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下一篇:关于郑州作为河南省旅游中心城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