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实习效果 提升就业质量

时间:2022-08-31 12:10:37

提高实习效果 提升就业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餐饮业高速发展,对烹饪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技术要求也逐步提高。我校自1984年开设烹饪专业以来,已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我校烹饪专业学生实习就业的方向也得到扩展,对实习就业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烹饪专业学生实习现状如何?如何提高实习效果,如何提升就业质量,以便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此,我们以近四届烹饪专业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他们进行了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以求发现问题、寻求提高实习效果,提升就业质量的思路。

调查数据分析

我们以近四届的毕业生、实习生、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学生基本信息”、“实习就业基本意向”、“实习就业意识”、“学校就业服务工作情况”四个方面的调查,总结如下:

1.学生基本信息

(1)学生在选择报考职业学校专业时主体意识较强,在校学习兴趣较高,对选择本行业做为就业对象目标明确。

(2)学生选择烹饪专业时多数处于兴趣和就业考虑,整个实习就业的基础较好,但整体实习的稳定率不高。

(3)创业的机率较低,人数较少。中职学生创业往往遇到技术、资金、市场信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创业的难度远远大于高职、高专的学生。

2.学生实习就业基本意向

(1)学生非常重视实习的作用,很向往高档次、有声誉的实习单位,而不愿意去低星级或其他社会餐饮企业。但从主观意识上愿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有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

(2)学生愿意通过社会实践加强对社会、企业的了解,为今后实习就业做好准备,有近10%的在校生已经参加了麦当劳等快餐企业、超市促销、假期厨房打工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

(3)学生选择实习就业单位,比较注重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个人在企业的成长发展,而不过分计较薪酬待遇,更注重学校对实习单位的推荐,具有一定的保障,但又希望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通过座谈我们发现,学生对实习单位虽然信任学校的推荐,但是很希望学校能够提供类似双选会的方式供学生自行选择,而不是硬性分配,有人性化的实习就业推荐方式。

3.实习就业意识

(1)学生普遍认为,技能是就业层次、创业成功的决定因素,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提高技能水平,今后才会有更大发展。

(2)对实习的目的普遍明确,但学生在对于实习单位的选择方式考虑不周。有近半学生遇到更好的实习单位会选择跳槽,且认为违约跳槽对今后就业影响不大,而且对于就业政策学习不到位,遇到问题时才会临时学习有关资料。

(3)学生对实习的期望值偏高。通过访谈,学生在实习后往往遇到人际关系、薪酬待遇等诸多复杂问题,较过去学校的单一环境,落差较大,学生一时转变不及,实习激情会受到挫伤。

(4)学生对烹饪专业创业前景普遍看好,认为烹饪专业的创业方向较广,认为从小吃、简餐、食堂、卤菜、酒店、快餐等诸多渠道均可进行创业,但对自身创业的兴趣不大,对创业的认识仅停留在解决个人就业问题阶段。

4.学校实习就业工作

(1)学生对就业办的工作基本肯定,但提出仍然需要改进,部分在校学习学生因接触较少,做出了“不了解”的答复。

实习生每月都能做到返校或与实习班主任见面,学生对实习班主任跑实习点工作评价较高,认为“班主任到企业一线了解”最能反应实习状况,并很希望在企业见到学校的老师,并从中与企业协调问题。

实习生还对建立QQ群的联系方式表示了欢迎,通知和其他信息通过这一方式比电话通知要好,而且可以在群里和班主任、同学之间及时沟通,反映情况,相互交流实习的经验。

(2)在实习就业指导内容方面,学生希望依托企业开展,可以近距离了解企业,了解烹饪实习岗位的工作要求,有利于结合自身特点对实习企业的选择。

对于就业办开设的活动,学生主要以参加实习就业指导课为主,虽开设了就业成功人士讲座和企业专家授课,但是开设次数不多,学生的参与率有待提升。

学生希望能够以参加“工学交替”的企业实践活动,辅之以企业讲座和优秀毕业(实习)生授课这一方式展开实习就业指导,开设创业实践和创业模拟分析的教学活动。更有学生认为,应编写烹饪专业的就业指导校本教材,并增加烹饪专业创业的相应内容。

在对学生调查的基础上,笔者还走访了部分企业,召开了专业教师的座谈会,进行了沟通交流,结合上述学生调查,我们烹饪专业实习生在企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实习认识不足,对实习企业不了解;二是专业技能参差不齐,不能及时胜任企业的岗位需求;三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做事“急功近利”,缺少长期的锤炼;四是个人主义较强,与人沟通能力弱;五是创新性不足,被动接收企业产品模式,主动学习与创新较少;六是缺乏创业的能力与激情。

提高实习就业质量的建议

1.学校就业办及教师提前介入实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先做人、后做事”的实习就业观念

实习就业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的综合检验,未来企业的优秀预备员工所具备的,不仅仅要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更需要的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企业使命感,一改“师傅骂就逃避、工作忙就休息、薪水低就走人“的不良现象,树立“先做人、后做事”的实习观念,以磨练劳动意志、夯实专业基础为目标,最终获得企业和师傅的认可。

首先,每一所职业学校应结合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编写相关的就业指导校本教材。从行业状态、人才需求、职场包装、实习案例、创业明星、就业制度、创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择业心理咨询等诸多方面入手编写,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就业目标,达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目标”的办学理念。

第二,在即将踏上实习单位的前一学期开设实习指导课程。在实习前采用信息登记、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班级教育等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将学生想法融入学校的实习安排方案中去。并通过校本教材将就业及创业的相关政策、制度给予解说,帮助学生及时获取劳动权益保障的知识,减少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走弯路。并根据学校的技术力量结合市场实际,通过企业赞助、学生募捐等方法给予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相应的创业支持。

2.将学生与教师的顶岗实习有效结合,力争做到“企业、学生、教师、学校”四赢局面

现代企业是人的集合体,企业创立的基础在于人,存在的关键在于人,发展的根本也在于人,企业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持续提高。学生进入企业不再是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而是做为人才储备,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往往产生于实习生当中。

学生实习仅依靠第三学年到企业实习的模式,往往造成从心理上和技术上都会存在准备不足的现象。建议分“入学教育”、“角色扮演”、“岗位练兵”三个实习见习阶段。

“入学教育”阶段依托一年级学生开展,到了企业后以熟悉厨房管理、设备运转为主,此阶段通过沐浴企业文化、环境,对书本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知,促进学校教师的教学。

“角色扮演”阶段依托二年级学生开展,到企业后通过在炉、案、碟、点等诸多岗位见习轮训,首先检验自己在校学习的状况,再结合自己的喜好和技术专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工种岗位。再将厨房的各类角色融入在校实践教学中,从着装上通过不同领结色彩给予区分,不定期轮岗,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勤学苦练技术。

“岗位练兵”阶段依托三年级学生开展,企业可以依据学生结合前两年的见习量体裁衣,安排合理的岗位提供实习。实习中通过独特的企业文化,深远的战略规划、规范的管理体制,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让实习学生同样拥有企业荣辱感,认同企业,保证高水平的实习,顺利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教师的顶岗实习既可以了解企业烹饪产品和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也可将教师的文化、理论优势与企业员工技术力量相结合,进行如“民国菜”等一系列产品的开发研究,将菜品创新迈上新的台阶,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重要的是,在实习中有自己熟悉的教师相伴,学生在企业就不再有陌生感,通过实习指导教师这一角色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

3.企业全程介入实习就业管理,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信念,帮助学生树立“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从零做起,迈好关键的第一步”的思想观念

企业应将校企合作朝着内涵化、前沿化、全程化发展。加入学校的招生、教学、就业创业指导的每一环节,在校内建立具有市场标准的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实施“订单式”培养。从新学期开始,就融入企业文化,举办企业进课堂活动,由企业人员定期到校传授企业文化和就业形势分析,以及相关专业技能,做到常态化,让学生逐步了解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及工作任务与目标,让学生从高山流云中脚落实地,缩短与企业的“磨合期”,迈好关键第一步,提高学生实习就业的稳定率与质量。

现代企业中,出现了“70年代经理、80年代领班、90年代员工”的团队,个体间也存在文化背景、年龄、学历、观念的差异,代沟非常严重,加之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差,不能承受压力、性格缺陷造成的消极就业观,对实习的稳定率造成了很大影响,企业应会同学校一起通过座谈、交流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技能、人生观、喜好、适应能力、满意度等,对症下药,灌输“骑驴找马”的原则,学会适应各种不同人群,面对挫折,把工作做好,为将来更高的发展打下基础。

4.学校、家长、企业、社会全方位介入实习就业管理,确保学生不流离于学校、企业的管理制度之外

首先,实习生一踏上社会,往往会忘却自己学生这一身份,既渴望早日成为社会人,面对各种社会诱惑却又不能把握自己,是比较容易出问题的阶段。

学校应在此背景下,以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意见》为基础,建立和完善《实习管理规定》制度,对实习中易出现的问题和处理方式方法做出相应规定,并由企业、学生、家长、学校签订四方实习协议,以精细化做到实习管理中实习制度有保障。

其次,学生实习阶段,应强制性参加实习人生意外伤害保险,保险为实习学生保驾护航,为学校和企业的实习解决了后顾之忧,加之一定的安全教育与制度的建立,做到实习管理中人身安全有保障。

再次,就业办应通过早期信息登记和问卷调查,将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方式以及家庭住址,包括是否住校等相关信息登记在册。并创建相应的实习管理QQ群和微博,重要的信息和通知均可以在群和微博中,学生也可在群中进行交流与沟通。同时公布每一个实习班主任和招就办负责人的电话号码,以便处理突发事件,做到实习管理中信息沟通有保障。

最后,管理团队的战斗力高低,决定了团队管理水平,实习管理过程中往往要做到防范于未然,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这就要求实习管理班主任队伍战斗力强、洞察力强,嗅觉灵敏,应选用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教师,以一颗责任心去面对学生。尤其是在刚进入实习单位1~3个月这一关键期,班主任应及时、较高频率的到企业一线,与学生沟通,了解困难,给予心理疏导,做好企业、学生之间的调解员,让学生逐步熟悉新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胜任实习岗位要求。

在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中,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于企业无疑是后备力量,而企业对于学生来说,更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人才的培养、录用、升迁需要学校、企业多方位的合作,充分揉合上述要点,辅之以企业内部通过建立与学校相结合的人性化实习管理制度、公平化的薪酬待遇、完善的员工培训成长计划,全面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使学校的专业建设、企业的经济效益、学生的成长发展得到全面提升。

上一篇:成长中的感恩 下一篇:远赴澳门 尽显中式厨师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