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时间:2022-08-31 07:26:24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摘要: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不同性质,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从各个方面培养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该文分别从计算机理论和实践课的不同角度阐明了如何利用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过程化教学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

关键词:教学模式;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9-2094-02

Computer Teaching and Improv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at Vocational Colleges

LI Tie-zhu1, ZHANG Rui-qing2

(1.College of softwar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 2.Information Engineering,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Technical Institute, Kaifeng 475004, China)

Abstract: Teacher shoul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 by corresponding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different courses during computer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how to improve the elaborative faculty, self-study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ies,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student by corresponding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theorical and practical courses.

Key word: teaching model; elaborative faculty; self-study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ies; professional quality

1 绪论

计算机硬件成本的降低和软件技术的不断提高,促使计算机应用领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扩展,因此市场需求大量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能够成为在应用软件开发,网页制作,网络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应用领域中的一线技术能手。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专业作为社会培养高级技能型计算机人才的主要基地,只有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合适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探索合作创新能力,并且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如果能够明确市场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并能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合理运用合适的教学等方法,那么将会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理论课程教学中学生思考与自学能力的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虽然不同于与本科教育,但是高职学生也应该具备相应的思考和自学能力。高职计算机教育中的一些理论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原理和方法内容抽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难度大、讲解深度受制约因素多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如果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那么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得到培养。

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有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模式等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例如,操作系统原理课程中的进程同步机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通常以经典的“生产者-消费者”问题为例引入“同步”的概念。具体过程如下:首先介绍生产者与消费者以相互匹配的速度共用一个缓冲区的情况;其次向学生提出生产者速度快于消费者或消费者速度快于生产者时会出现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思考,逐步引入同步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设置多个缓冲区这种情况让学生作为思考题,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然后再逐步引入同步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会很容易了解同步问题的本质在于相互合作进程的推进速度不可预知,而这一问题正是进程的异步性所引起的。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当学生提出协调和控制进程间的相互速度这种类似的解决方法时,往往也将会自然地提出加锁机制或类似的机制,在引导学生讨论加锁机制的具体实现问题后,信号量机制将自然而然的被引入教学过程中。

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模式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进而掌握自学方法等方面具有绝对是优势。操作系统中同步问题的讲授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解决多缓冲区问题,实现加锁机制等内容,正是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是具体体现。

3 实践课程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提高

除了理论课程外,高职计算机教育中更多的是实践性质的课程。这类实践性质的课程一般具有好理解、易掌握的普遍特点,也是高职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程。在这类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学习情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前认识到将来的工作岗位的具体环境和需求,从而达到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提高。

在实践性质的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多为任务驱动型为主的过程化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用有可大可小,但定义明确目标任务,来完成课程的每一个知识块。在上机实验、课后作业、综合大作等环节上,教师都有明确的任务定义,规定完成任务的数量、质量、完成后提交的时间期限、评定成绩标准等。这样带着任务的教与学,针对性强,目标明确,易于操作,实施后的有提高学习效果有明显提高。与此同时,由于任务划分过程中往往附有角色的划分,这就为学生提前进入职业环境、熟悉工作流程奠定了基础。例如,在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将已经划分好的模块逐步完成。这需要在开始上课之前组织学生成立项目小组,划分学生的职业角色并且明确各个角色的职能和任务。例如:由小组的项目经理协调小组内需求分析人员通过分析提出项目应具有的功能、由系统设计师完成项目框架的构建、程序员负责具体的实现、软件测试人员完成后期项目测试。在学习的过程中则根据具体学习内容要求各个角色人员完成具体任务。例如,学习类以及可视化设计的相关知识时,小组内程序员要切实根据实际情况构建类库并完成界面设计,会提高程序员的实践操作和业务能力。在讲解连接数据库时,则由小组内的数据库设计人员设计相应的数据库,并和程序员沟通从而实现项目的基本功能。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项目经理的组织协调能力将得到充分的发挥与锻炼,需求分析人员的观察、沟通和抽象能力也在开发前期得到锻炼。在系统设计师、数据库设计人员、程序员与软件测试人员之间的反复交流和合作过程中将促使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进一步加强。

让学生通过学习,切实感受到了强烈的职业氛围,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体会将来的职业特点和职业需求的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任务驱动型为主的过程化教学模式能具有明显的优势。

4 总结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更应该以综合职业素质为基础,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职业和技术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个人成长的价值,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然后从职位出发,培养其面向工作过程的能力。这一教育理念更应该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从不同的方面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这些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斌.初析计算机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之路[J].科教文汇,2008,11.

[2] 张献忠.对应用型高校操作系统教学的几点建议[J].信息技术教育,2008,2.

[3] 张磊.浅谈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J].科技信息,2007(1).

上一篇:ASP.NET和SMS技术联动,构建主动式校园网络应用... 下一篇:《智能楼宇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