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体育改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31 06:31:45

我国中小学体育改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7-000-01

摘 要 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是我国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我国传统教育中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也导致了我国体育教育质量远远没有符合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因此在现代教育理念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我国体育教学模式急需进行改革,期望更进一步的促进我国体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 改革 现状 对策

我国义务教育新课标的将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提高到从未有过的高度,体育教育成为我国实现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一环。体育已经和其他文化课的教育提高到了同样的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模式急需改革,来迎合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我国中小学体育改革的内容

中小学体育改革需要根据现代教育理念的相关规定进行改革。

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现代社会,强调个体发展的全面性,受教育者个性的所有方面都不能被轻视;强调个体发展的自由性、自主性。

其次,要具有可操作性,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具有可操作性,主要指要有过程结构相应的教法体系,如展示、确定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初步体验运动乐趣的场景布置和随后引导纵深发展的方法等。

最后,要明确对效果的评价。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要打破传统以学习成绩为评价的参考标准,建立适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

二、我国中小学体育改革的现状

(一)我国中小学体育改革取得的成就

在学校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也取得了飞跃性的进展。概括起来,主要是下面几方面:

1.学校体育的地位得到了重视和落实,形成了“两课、两操、两活动”的学校体育制度;2.初步建立“体质调研、健康教育、防治疾病”的卫生保障格局;3.建立了普及和提高相结合以培养后备人才的制度并形成具有学校特点的竞赛制度;4.拥有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体育卫生师资队伍;5.课程大纲、教材与场地设施建设不断改善6.有关学校体育的法规、政策日趋健全,初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新的课程标准颁布,课内外体育活动注重质量和实效7.科学研究深入发展,推出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成果。

在体育体制由单位体育、福利体育向社会体育转变的大环境下,学校体育也由强身观转变为科学的健身观。基本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体育工作体系。

(二)我国中小学体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重文轻武、重智轻体的传统文化与教育思想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除;2.学校体育未走出教学内容竞技化、教学过程技术化、教学组织一体化和教学目标达标化的误区;3.教学方法不适宜。重传习轻体验、重管理轻教育、重结果轻过程;4.课余体育锻炼不系统、不科学;5.师资力量偏弱;6.科研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思想,端正教育观念

过去我们认为教育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我国学校教育一直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重掌握理解,轻实际应用(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重求同记忆,轻求异创新。现在,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倡特色教育和个性教育。为此,我们必须从传统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转变教育思想,端正教育观念,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意识和紧迫感,提高对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让学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

(二)明确中小学体育教育目标

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要从整体、综合的观点来确定学校体育的目标。根据《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因此,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应以“健康第一”为教育主导思想,具体来说,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全面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提高体育学科能力。

(三)制定素质教育评价机制以适应体育改革的发展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应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对中小学体育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体育教育评价要改变过去以考试成绩、达标率、论优劣,论成败,转变为以全面提高身体、心理健康等各项素质的程度来论优劣,论成败,就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体育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因为科学、合理的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和评价机制是中小学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方向。

(四)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学校体育改革要从注重学生外在的运动能力的培养,内向在的知识、态度、习惯以及自我发展健康的能力方向转化,要从注重学生掌握“三基”向注重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发展健康能力转化,使学生不仅喜欢运动,学会运动,而且能够用“运动”来发展身心、促进健康。

当然,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也不要过分夸大运动能力在健康教育中的地位,也绝不要忽视学生通过运动获得“乐趣”而发展心理的重要性。要加强对学生的体育动机、兴趣、态度等方面的影响,使其产生主动性和自觉性,而不要一味地靠制度的约束和强迫使他们进行身体活动。

参考文献:

[1] 赵玲.东西方体育文化交融及其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运用[J].浙江体育科学.2006(6).

[2] 谯新风.从学生体质下降看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存在的问题[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9).

[3] 郑娟.甘肃省部分县级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J].学术纵横.2009(2).

上一篇:高校学生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下一篇:创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培养“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