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条件:1995-状况分析

时间:2022-08-31 03:14:00

中国对外贸易条件:1995-状况分析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反映一国或某一行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实力或竞争地位的指标,被定义为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比。贸易条件的经济学含义是每单位出口商品能够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如果在一定时期出口一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比基期有所增加,则该国贸易条件改善,反之则恶化。因此,贸易条件也是衡量一国一定时期内出口盈利能力(相对于进口)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分析1995-2005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总结规律、阐述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具体来说,本文根据世界海关组织制定的《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中各类商品的税目编码,结合《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中国商务年鉴》中历年主要进出口商品列表,依照最大可能代表性原则,均衡选取初级产品(食品及活动物、饮料及烟酒、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及有类原料、动植物油脂等等)、制成品(劳动/资源密集型、低技术型、中等技术型、高技术型)各大类中有一定代表性的具体商品。在此基础上,整理历年《中国海关统计年鉴》中的进出口商品原始数据(数量和金额),采用拉斯帕尔氏公式(Laspeyres aggregative formula),编制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单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和双要素贸易条件指数。由于我国从1992年开始采用协调制度,直到1994年的海关统计年鉴才正式采用相应编码列表,所以为保持数据的连续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以1994年为基期(贸易条件指数为1),选取1995-200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11年来我国四种贸易条件指标变化的具体情况。

一、我国对外贸易条件的总体状况

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由进出口价格指数决定。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11年来进口价格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05与1995年相比上升了17%,而出口价格指数不断下降,总下降率约为17%,导致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曲线呈现明显的恶化趋势。其中,1995-1997年间,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下降明显;1997-1999年间,略有上升;此后又持续下降,直到2004年又出现微弱上升。从价格贸易条件的评价公式可以看出,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主要是由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升和出口商品价格明显下降所引起。

收入贸易条件指数由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与出口数量指数共同决定,等于两者乘积。由于出口数量指数在1995-1996年间接近于1,故此期间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与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1997-2001年间,由于出口数量的持续不断增加,使收入贸易条件指数背离于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但始终在基准线附近变动,2004年和2005年出口数量的大幅度上升,使得收入贸易条件明显改善。

二、初级产品贸易条件

初级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和收入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呈相反趋势(如表2)。价格贸易条件小幅上升(1995-1996)后持续下降(1997-2000),出口数量指数先降(1995-1996)后升,除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略有下降外,从1997-2005年间一直呈上升趋势,且其变化幅度大于价格贸易条件同期变化幅度,故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也随之先降后升,1998-2005年间一直呈上升态势。1999年后,出口数量指数持续大幅度上涨,带来了初级产品收入贸易条件的明显改善。

三、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

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贸易条件总体走势是下降,收入贸易条件围绕基准线上下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化幅度都在23%以上,大大高于初级产品的变动幅度。

结合表1和表3可以看到,工业制成品和总商品的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与收入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情况相似,这主要是由于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在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远远高于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是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主角,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是引起总贸易条件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故分析工业制成品的要素贸易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上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具有明显恶化趋势,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对进口品的需求增加,导致进口价格上涨快,而出口商品加工程度低、价位低、附加值低;收入贸易条件呈改善趋势,主要原因是出口数量扩张弥补了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导致的进口能力损失。在对进出口商品进行分类分析时发现: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是引起总贸易条件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

四、贸易条件变动的原因分析

(一)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

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主要由进口价格上升引起,而进口价格上升主要体现在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上,同时出口商品价格不升甚至下跌也不容忽视。

1.进口商品价格持续上升。首先,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带动了先进技术设备和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的上升;其次,随着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外向型程度的提高,国内资源的短缺状况越来越严重,对国外原料、中间产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严重;再次,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市场需求呈现高级化,对进口高档消费品的消费能力日趋强劲,消费档次不断提高。另外,由于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技术、资本、货物主要来自发达国家,越是高技术产品,越具有创新意义的产品,其市场的垄断性越强,形成垄断价格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导致了进口价格的居高不下。

2.进出口产品结构变化。我国出口产品中制造业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初级产品的比重有很大下降,而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近年来涨幅大大高于制造业产品价格。从出口方面来看,由于我国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后,产品技术含量高,劳动生产率高,致使某些产品大量出口,从而压低了国际价格。另外,从进口的构成看,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重、化工业的生产和投资增长,导致对原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需求的大量增加,其占进口的比重也随之大幅上升。出口产品价格下降而进口产品价格上升,导致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

3.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和“转移价格”。内部贸易是指在同一企业内部所开展的国际贸易,即在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跨国贸易行为。现实中,跨国公司进行产业内贸易主要是为了利用转让价格获得高额利润。转移价格是指跨国公司从全球战略出发,为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而在母公司与子公司或者子公司之间进行内部贸易、提供商品或劳务时所规定的价格。目前在我国投资的外资企业,为了达到减轻所得税负、转移资金和利润、逃避管制等目的,它们往往采取高价进口中间产品、原材料、机器设备,而低价出口制成品的策略。即使不考虑国家出口退税等支持措施,而把劳动生产率差异、技术水平差距等因素考虑在内,外企的出口价格水平也明显偏低。跨国公司的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进口价格却降低了出口价格,在外资企业进出口比重已经达到63.4%的情况下,直接导致了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

4.出口企业恶性价格竞争。一方面,我国出口的产品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些产品大都己经进入产品成熟期,市场上供大于求,大多数产品面临近似完全竞争。另一方面,由于产品技术更新能力薄弱、品牌核心价值低、同质性替代性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主要采取了价格竞争的手段,大部分出口商品价格不断下跌。

总的看来,我国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价格下跌、进出口结构变化、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出口企业恶性竞争等因素,直接导致了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

(二)收入贸易条件改善的原因

实证研究表明,1995-2005年间我国收入贸易条件趋于改善,主要在于加工贸易发展迅猛、政府鼓励出口等等。

1.出口数量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是我国大规模的加工贸易产业。加工贸易,即进口零部件和生产设备,经加工增值后再出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壮大,我国加工贸易已占进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从出口来看,2004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55. 3%。加工贸易的兴起,迅速地增加了我国的出口数量,为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发挥了独特作用,也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和优化升级,同时解决了我国近3000万个就业岗位,极大地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出口鼓励措施。出口数量的扩大,一方面得益于我国近年来的外贸与外汇体制改革,从1993年,我国开始改革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外贸经营权进一步放开,同时逐步放宽了限制出口的措施,使受限产品的范围大大缩小,还将许可证的审批权力大部分下放;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我国不同形式的鼓励出口措施,比如出口补贴、出口退税等财政鼓励措施,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鼓励措施,还有设立保税区、促进出口的组织等等。这些鼓励措施在刺激出口创汇,拉动国内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赢得了国际竞争优势。2002年为预防出口因世界经济复苏形势不明而可能出现的滑坡,我国提早进行了政策准备,明显加快了出口退税进度,加大了对企业出口的信贷、税收、国际结算和保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采取措施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并积极应对以减轻反倾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放宽了对企业从事进出口经营活动的准入限制,形成了有利于出口良性发展的政策环境。

上一篇: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与问题 下一篇:由承担越南国家会议中心PMC项目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