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时间:2022-08-31 02:10:10

摘 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彼此联系、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改造主观世界,核心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问题。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通过阐述价值与价值观的哲学内涵,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思想与观念入手,找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所包含的特点,进一步阐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当代意义,是当今时代最进步的价值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识论;党的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9-0027-02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是实现人民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现状,一切为了国家和社会,为了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建立在尊重人、关爱人的基础上,在与国家和社会利益不矛盾的情况下,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观念。正确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不动摇,能够使人民明确社会发展的方向,凝聚人民的力量,为党和民族的富强、为国家和社会的前进做出贡献。

一、价值与价值观的哲学概念

价值:在哲学上,价值首先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价值同人的需要有关,但他不是由人的需要决定,其所表达的是一种人与物之间的需要与满足的对应关系,即事物(客体)能够满足人(主体)的一定需要,成为人们目的、兴趣所追求的对象。价值源自于主体的需要,价值的形成实质是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关系的不断生成。我们通过观察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生活环境和自然事物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就可以发现人和生活环境各自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性质和能力,发现人和环境具有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世界是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事物、现象、矛盾、问题组成的统一体,世界是有价值的世界,万物是有价值的万物。

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各种人生目的,各种实践活动中的事物和现象进行评价、决定取舍的观点体系。价值观以其所包含的人生理想、目标、评价标准等作用于人生和社会,是人们心目中衡量事物轻重、权衡得失的一杆秤。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是无产阶级的价值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批判了资产阶级的为利至上,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以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价值观。马克思的价值理想的和信念就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就是将人类从束缚自身的各种框架中解脱出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

1.的价值观

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运用和发展,同志一贯坚持和反复倡导的,是一种以人民为主的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的价值观。同志曾说过:“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用一句简洁扼要的话来概括就是“为人民服务”。在文化上,同志曾说过:“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同志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建设新社会的思想,并使其向更成熟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态体系前进。

2.邓小平的价值观

邓小平理论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首先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邓小平同志在创立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他指出,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是不能成功的,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真正取得胜利的根本所在,提出凡事都要讲求实效,“拿事实说话”“要切切实实解决,要见真效”。并且确立了价值评价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评价的根本依据,坚持了真理和价值观的统一。邓小平同志的价值观根植于党和人民的共同利益,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同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实现了与真理观和唯物史观的高度统一。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精髓,即实现人民的自由与解放,进一步的深入到中国人民的心里。

3.的价值观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整个社会对于价值问题的研究愈益展开,人们对于价值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同志充分肯定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坚持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同志指出:“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必然乘隙而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性。”[2]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显示出了当代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内涵,回答了体现时代特点、代表时展、人们普遍关注的生产力和文化问题以及决定历史命运的人民群众利益问题,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实现当代共产党人最高价值目标的根本途径。

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特点

1.高度的科学性

它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确定。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劳动者所遭到的非人奴役以及资本家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使得对埋葬资产阶级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憧憬,饱含着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崇高的价值理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这一重要理想,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在这种解放中失去的只是枷锁,而得到的则是整个世界,人将成为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主人,人将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思想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思想,自由、平等、民主、人权、公平等等,都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理想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不但没有脱离这条规律,还是这个客观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

2.彻底的革命性

它是为了彻底改造旧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一百多年以来,虽然遭受了无数的攻击与挑战,但至今仍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这其中自然离不开无数追随者坚持不懈的传承与发展,使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不断完善,但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充满与革命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使我们坚定了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这样可以使我们激发出更大的创作热情,积极地向人民大众宣传党和国家的意志,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3.强烈的人民性

它是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谋利益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特别强调人民在社会主义体系中的价值,认为“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他们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价值的评价根据,因此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逐渐成熟,人民群众与无产阶级逐渐变成人们关注的焦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确定了共产党必须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在党的旗帜上,使共产党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4.广泛的包容性

它是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人作为主体,体现自我价值,表现为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又作为客体,体现社会价值,而个人的社会价值也要尽可能地体现自我价值。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显示出马克思价值观的广泛性。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可以是自觉的,也可以是不自觉的。自觉地服从社会利益,是把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为人民服务确立为人生的目的。个人只有为社会多做贡献,才能更多获得社会的尊重和满足,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四、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当代意义

1.明确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在根本上指引我们沿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前进,它决定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并且运用强大的理论知识,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反映了近代以来社会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继承了历史上一切进步价值观的优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正确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教育,有利于增强人民大众的创造动力,是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永不枯竭的精神食粮,即把我国建设成民主富强的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2.明确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根本目标

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的价值目的,必然是为了造福人民。90年来,党的理论创新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展开,以谋取人民幸福为根本价值目标。“以人为本”,正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它强调解放人、依靠人、塑造人、关心人、尊重人和为了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论“三个代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上一篇: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的核心内容 下一篇:创新农业经营主体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