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生本共情 优化教学效果

时间:2022-08-30 11:56:37

引导生本共情 优化教学效果

共情,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一种心理学概念,它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它意味着进入他人的私人认知世界,并完全扎根于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共情技术”也被逐步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那么,什么是“共情式”教学呢?它是指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感受生活(师生共情)或引导学生完全融入教学内容所阐述的情境之中去感受文本内容并产生情感共鸣(生本共情),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笔者在此就生本共情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谈一点认识。

一、设身处地,与人共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一言以蔽之,所有这些要求,都是“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围绕这些要求,苏教版教材编入了诸如《皮诺曹的鼻子》(一年级上册)、《我不耍赖皮》(三年级上册)、《抄袭害了谁》(四年级上册)、《我是独生女(子)》(五年级下册)等内容。这些教材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相应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进入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就能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自救自护、遵守规则和道德判断的意识和能力。

如在《面对欺负和威胁》(四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的“面对高年级同学的威胁,田刚会怎么办”这一问题时,这样问学生:“如果你遇到跟田刚同样的威胁时,你会怎么办呢?或者说,同学们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你是怎么处理的呢?”以此拉近教学内容跟学生生活的联系,这就轻而易举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对教材中给出的几种做法(拨打110报警,吓跑他们;先跟他们“打成一片”麻痹他们,再想办法寻求帮助;放学时,约几位同学一起走),学生都有选择。不仅如此,他们还想出了其他的方法,如利用强壮的身体,勇敢地跟他们斗争;把这件事报告给老师……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了切身的体会,也优化了教学效果。

二、展开想象,与物共情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爱护公物和别人的劳动成果,节约水、电、纸张等资源”。《不说话的“朋友”》(三年级下册)、《从一滴水说起》(四年级上册)、《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六年级下册)等就属于这类教材。但其中的公物、自然资源等都是呆板的、无血无肉的物体,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对此,教师就应采取一些小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如童话故事、课本剧等),以优化教学效果。与物共情,就是教师把机械、呆板的物当成有感觉、会思考、能表达的活生生的人,以人的感受来教育学生,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如《不说话的“朋友”》(三年级下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公用设施,体验公用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激发他们保护公用设施的情感,让学生初步形成“爱护公用设施人人有责”的公德意识。在教育学生要爱护邮箱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师:如果别人向你肚子里塞进垃圾,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我会很难受。

生:我会很恶心。

师:如果别人在你身上乱刻乱画,你又会有什么感觉呢?

生:我会很疼。

生:我会很伤心。

师:可惜邮箱不像我们人一样会说话。如果会说话,它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

生:它也许会说,我给了你们那么多帮助,你们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呢?

生:它会说,我是你们人类的朋友,请爱护我吧!

……

这样形象的教学,实现了与物共情,使学生产生了戏剧化的感受,真切地感受到了爱护公物的重要性,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三、感悟美文,与文共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为达成这一目标,苏教版小学品德教材安排了不少介绍祖国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和风土人情的内容,如《中秋与重阳》(二年级上册)、《我们共同的家》(三年级下册)、《我们为祖国而骄傲》(五年级上册)等。这些文章生动形象地向我们介绍了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壮美的山川,读来令人精神振奋、倍感自豪,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对这类文章,我们应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其中包含的深厚感情,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隔海相望》(六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懂得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祖国的神圣领土,不可侵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包括台湾在内的我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帮助他们了解中华儿女血浓于水的亲情,激发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发读书的意识。文章从“美丽富饶的宝岛”“历史告诉我们”“两岸情深”几方面进行叙述。教学中,教师应着力于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美丽富饶的宝岛”部分的《阿里山之行》一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阿里山日出图”:“霞光从东方渐渐出现,将天空染成一片金黄,灿烂夺目……而后天边闪起金光,一轮红日自峰顶腾空而起,冉冉上升,云霞渐渐隐没,万丈光芒四射,照耀着青山翠谷……”多么饱含深情的笔触,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多么令人遐想的意境。这样生动形象的描绘,学生读了,一定能与文章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一定能体会到台湾岛的美丽,从而产生对台湾岛、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生本共情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既是共情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尝试性移植,其实也是对传统的引导学生走进教材、理解内容的教学方式的重新诠释。教师只要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展开想象,实现“共情”——与人共情、与物共情、与文共情,就一定能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责编 刘宇帆)

上一篇:小学英语课堂板书设计的有效性探究 下一篇:合理使用学具 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