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时间:2022-08-30 10:59:19

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摘要:中小民营企业作为中西部国民经济中最具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目前,在中国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型民营企业不断涌现的情形下,民营中小企业无一例外地遭遇了“融资瓶颈”问题,并成为制约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表现在金融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金融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这是影响中西部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外部制度环境。所以,应从完善中小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做出一些适合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现状;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099-02

一、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获取资金: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内部积累(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外源融资是企业吸收其他投资主体的闲置资金,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投资的过程。

(一)内源融资的现状

中国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的内源融资总体状况表现不太理想,主要体现在:

1.企业分配中留利太少,自身积累意识差。中小民营企业一般自有资金较少。2009年,全国独立核算的小型企业平均每个企业资本金只有23万元,约为同期中型企业1/11,为大型企业的1/65[1],由于投入少,产出自然就小,交完所得税后所剩无几。另外,中小民营企业一般自我积累意识较差,缺乏长期经营理念,在利润分配上存在短期化倾向,将利润除保证国家法定盈余公积金外几乎全部用于分配,很少从企业长远发展考虑留存盈利来弥补将来的资金的不足。有的企业经营处于亏损状态,根本无利可留,也就谈不上有所积累。

2.折旧率过低,无法满足企业设备技术更新的需要。折旧费的目的首先为满足企业设备的维护和更新以维持企业的简单再生产,还应在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保持企业竞争能力。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实行低折旧政策,如机器设备类的折旧率9.6%,不动产的折旧率是3.86%[2],由于折旧率太低,使企业无法满足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的需要,导致企业设备、工艺、产品严重老化,技术改造不足,重置投资能力不高。

(二)间接融资的现状

中国中小民营企业间接融资主要集中于银行贷款。在最近一次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所作的调查对象中,以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为主的企业占72.5%,内部集资的企业占8.7%,利用商业汇票及保理等其他金融工具作为融资手段的比例仅占2%[3]。在商业银行的新增贷款中,中小民营民营企业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中国中小民营企业东部比较发达而中西部发展都比较落后。另外,几种间接融资方式包括票据贴现、融资租赁等在中西部地区都处于起步阶段,其中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基金对于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者都是个很陌生的名词,中小民营企业几乎都没有考虑这些方式进行融资。

(三)直接融资的现状

直接融资是资金短缺的部门在资本市场上出售自身的有价证券(企业债券、股票),以获得所需要的资金的融资行为。中国《公司法》和《证券法》规定,发行人上市的审批的条件之一;发行后股本总额不低于人民币3 000万元。这对于资产规模不大,资本金有限的大量中小民营企业来说,难以达到此要求,导致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被拒于中国证券市场门外。在全国所有的上市公司中,中小民营企业所占比例目前还达不到3%[4]。

二、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分析

1.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在金融市场上,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对企业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根据资本有效市场理论:如果信息是完全透明的,以及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是充分理性和合理的,并且不存在信息成本,就不会有决策的失误,资源也可达到最优配置。但是,信息完全透明仅仅是一个理论的假设,在金融领域的信息从来就是不完全的,加上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信息的不公开性,更增大了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银行很难抉择是否发放贷款。

2.中小金融机构欠缺或实力不强。中西部中小金融机构无法健康发展有以下几个原因:(1)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思想观念落后,遍布城乡的中小金融机构法人治理不完善,地方政府也没有充分承担起行业主管的责任,以致这些机构经营中常出现困难和问题,这些很不利于中西部地方性金融公司的发展;(2)中西部地区企业素质较低,经营环境差加上内部风险控制不严等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各类中小金融机构投资难于收回,不良资产比重远远大于国有商业银行;(3)中西部属于人才匮乏地区,中小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差,直接影响了中小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4)中小金融机构在中西部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网络信息成本。

3.中西部地区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由于目前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整体素质偏低,风险度较难准确把握,符合担保机构准入条件的企业还不多,一方面,由于中西部担保机构起步晚、规模小、地区分布不均等,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另一方面,银行对抵押品的要求条件过于苛刻,偏好房地产为抵押品,这是因为资产交易市场不够发达,同时银行缺乏对其他资产如机器设备、存货、应收账款的鉴别和定价能力,这些都严重影响企业融资能力。

4.中西部地区缺乏信用评估和监督体系,无法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中西部金融市场上信用评估和监督制度不健全导致金融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企业评级制度不健全使得资金供方对资金需方的逆向选择的监督成本过高,降低了市场配置效率。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非常重视,已经形成了比较发达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而中西部目前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远远适应不了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更是满足不了企业融资的基本要求。

三、解决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1.建立多层次的金融组织机构。建立多层次的金融组织机构是解决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建立多层次的银行融资体系和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两方面:(1)构建多层次的银行融资体系。随着中西部经济的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们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市场。银行应该把它们作为一个新的利润收益点。首先,银行应该在坚持经营原则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积极扶持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前途、有信誉的中小民营企业客户群。其次,银行应该进一步公开信贷政策,简化业务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最后,建立一个包括一大批独立的中小银行或其他贷款性金融结构、中小民营企业合作性的金融机构、专门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机构在内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这是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对策。从制度结构变迁的进程来看,民间金融制度安排的实现需要培育以下微观基础和市场制度;第一,国家应放宽对金融机构的市场准人限制,激励内生于民营经济的金融机构的产生。第二,城市信用合作社及改制成立的城市商业银行等,掌握有充分的客户信息和决策经验,可以更好地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条件。(2)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目前,抵押和担保贷款是中西部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主要方式,而且商业银行在发放抵押贷款时偏好不动产抵押,发放担保贷款时要求百分之百担保。单一的贷款种类和严格的抵押、担保条件使得中小民营企业很难从银行得到资金。

2.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1)建立“创业板”市场。发达的资本市场应该是能满足不同融资者需求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中国的股票可以设立上市条件较低,专门为科技型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创业板”市场。在中国有关制度层面无法跟进、且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又日益增加的形势下,为了避免因设立创业板造成的过大风险而带来的阻力,可以先推出中小企业板,逐渐向创业板过渡。(2)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企业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方式。应积极培育和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理顺企业债券发行审核体制,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应逐步放松规模限制,扩大发行额度。要完善债券担保和信用评级制度,积极支持经营效益好、偿还能力强的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进行融资。此外,还可适当放开债券利率、丰富债券品种,让企业以其可承受的利率获得生产发展所需的资金。

3.建立健全中小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信用等级低、担保抵押品少、信用体系不健全是造成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外源间接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又难以使其从内部的发展中完全克服这一不利因素。因此建立适合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的、与市场化运作相适应的信用担保体系是解决这一顽症的根本出路。主要包括制定完善的信用担保制度,设立健全的信用担保机构两个方面。创新担保方式,积极探索反担保、再担保措施。对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给予政策性鼓励。同时还要注意制定完善的融资担保、抵押制度,积极探索担保创新。

4.拓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目前,在中西部部分中小民营企业把融资目光过多地集中在银行贷款和证券市场上,较少考虑到利用其他工具和渠道进行融资,从而造成融资视野较为狭窄。其实,尽管目前中西部融资工具品种比较少,但除银行贷款和证券市场以外,还是有一些新型工具,如典当融资、金融租赁、信用担保贷款、自然人担保贷款、保理信托、买方信贷等可以利用。民间借贷在信息与资金等方面也便于沟通,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也较低。一旦民间借贷形式发展成熟了、完善了,可以把它改造成中小民营银行。上述新型融资方式均不失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好方法。中小民营企业应该积极学会利用各种新的金融工具,以有效地拓展融资渠道,最大限度地解决融资难题。

参考文献:

[1]赵文杰.中国商业信贷行为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1).

[2]高军.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初探[J].企业发展,2006,(5).

[3]杨静.发展民间融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讨[J].技术与市场,2007,(9).

[4]胡小平.中小企业融资[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10).[责任编辑 陈丽敏]

上一篇:中国中小保险公司发展战略探析 下一篇:金融监管体制的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