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负能量之辨析

时间:2022-08-30 08:01:33

音乐『负能量之辨析

摘 要:音乐艺术自诞生以来,一直担负着催生“正能量”的历史使命,尤其在唤醒民众、激发斗志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容忽略的是,与音乐艺术“正能量”相抗衡的所谓“负能量”的效用也的确存在,且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产生着一定的潜在影响和危害。本文拟对音乐“负能量”的表征、向度及疏导等问题予以辨析,以求引起同行们的关注和重视,使音乐艺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正能量”效用,减少其“负能量”危害。

关键词:音乐 负能量 辨析

近来,“正能量”一词广为使用,已成为一个象征积极向上、催生正气的代名词。经查,“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流行于社会用语的原因是出自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书中将人体比做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由此可见,“正能量”指的是一种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动力和情感。而今,所有催人奋进、给人以力量的人和事均被冠以“正能量”之说。这种用语现象反映了当下人们对正义的渴望和期待。正能量一词的流行及寓意,亦使笔者联想到音乐艺术所产生并散发出的与“正能量”同功用的效能。其实,音乐自诞生以来,一直肩负着催生正能量的使命,历代政治家们都试图利用音乐的功效去协调、激奋民众的精神和意志。而事实也证明,音乐艺术的确在唤醒民众、激发斗志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艺术的这种“正能量”的功效不容低估,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深层次的“正能量”效用还会被不断地发掘。但不容忽略的是,与音乐艺术“正能量”相抗衡的所谓“负能量”的效用也的确存在。本文拟对音乐的“负能量”问题予以辨析,以求音乐艺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正能量”效用,减少其“负能量”危害。

一、音乐“负能量”的假说

1.什么是负能量

从词义上看,负是与正相比小于零的一个概念;能量是“度量物质运动的一种物理量,一般解释为物质做功的能力” ①。由此可见,负能量是与正能量相抗衡的一种物质能。在物理学上,负能量被解释为“反物质”的能量;灵异学认为具有负能量的物质对人体健康有伤害;而心理学的解释则是,能迅速把人的心情拉低,让人消沉的东西是一种负能量。因此,负能量是一种负面的或是负向的能量,对于人的个体或社会群体来说,都具有一定的伤害力。当然,负能量的产生与其所接触的人、事、情、景、物及当事者当时的喜、怒、哀、乐、悲有直接关系。换句话说,客观的一些因素的影响会改变人体内正负能量的比重。由此可知,避免与负能量元素的接触就会减少其所带来的辐射和伤害。

2.音乐能产生负能量吗

从音乐的本体属性来看,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所使用的材料是声音。声音本是一种物理现象,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具有一定能量的声波,它包括乐音和噪音两种。实践证明,乐音使人愉悦,噪音使人烦躁。尽管音乐中所使用的声音多是经过音乐家精心选择出来的乐音,而所发出的声音也是经音乐家创作出来且已音乐化了的声音,但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也会出现一些噪音类的声音,尤其是一些现代音乐作品所产生的噪音及其负面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从人的知觉系统的神经生理学特点来看,人的听觉与其他器官相比与情感的联系更紧密,耳朵比眼睛更容易通向心灵和情感。也就是说,耳朵反感的声音都有可能引起情绪上的负向波动,诸如恐惧、焦虑、忧愁、灰心等都会在短时间内消耗自身体内的正能量而促生负能量。因此,以声音为构成材料的音乐艺术“对人的植物神经系统会产生直接作用,它会影响人的心脏机能、呼吸频率、血压和内分泌功能”②。

3.音乐“负能量”的表征

什么样的音乐会产生负能量呢?笔者以为凡不美的音乐都应该会产生负能量的。那么音乐的美体现在哪里呢?尽管人们对于音乐美的判别标准各有所见,但有两点是无可非议的,即“一种是单独的音响本身所具有的美,另一种是由许多音在时间过程中的组合关系所产生的美”③。简言之,美的音乐首先就要具备声音和形式这两种最基本的美,否则与之相悖的音乐即是不美的。一般来说,美的声音总是给人以“柔和、圆润、清澈、温暖”的享受,而不美的声音就会给人以“嘈杂、噪声、浑浊、烦心”的感觉。而美的形式渗透在音乐里不同的声音组合形式而构成的不同的音响态势和音响结构中,尤其是音与音之间相互关联的美所构成的音乐形式美。诸如音势的强弱快慢,声态的高低起伏,乐句的抑扬顿挫,以及段落的起承转合等,这些都呈示出一种可感、可知、可解的结构美。结构历来是人类认识、解决并掌握一切事物的核心问题,音乐的结构也是人们欣赏、体验、感悟和理解音乐内涵的关键所在。黑格尔将其分为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四个等级,凡美的音乐形式结构一定是与之相契合的。反之,结构杂乱无序,层次模糊不清,旋律东拼西凑,乐句颠三倒四的音乐,给人的感觉一定是头昏脑涨、心烦意乱的。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如果不能给人的耳膜以舒服的刺激,不能给人的身心以舒畅的感受,那么,必然会使人产生一定程度的反感和厌倦的情绪,进而促生其负能量的滋长和蔓延。

二、音乐“负能量”的向度

音乐负能量的危害性以及对人的影响度究竟有多大?之前只听说过靡靡之音、黄色音调,以及颓废的音响和低级趣味的乐曲等说法,但从未深究过。偶然在一本书里读到这样一段话:“在古代中国,用音乐致人死亡,是死刑中最残酷的一种方式:在长时间的、无间歇的音乐作用下,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因折磨人的节奏的影响而崩溃,从而导致人的死亡。”④这是迄今为止笔者看到的有关音乐负作用的最残酷的表述,尽管主观上难以置信,但对音乐的负能量及其负作用引起了关注并试以探证。

1.音乐本体音响特征的负能量因素及其影响

音乐中的声音及其组合成的音响究竟在什么样的声波形态下产生负能量呢?古代声学把声音分为两大类,即:凡由物体振动没有规则、呈非周期性、其声音没有一定音调和高度的称为声;凡由物体振动呈周期性、且声音有一定音调和高度的则称为音,二者合起来就称为了声音。近代声学把声音分为纯音、乐音和噪音三类。现代声学把声音分为乐音、噪音和居于两者中间位置的中介音。由此可见,声音本身具有两面性的特征。而噪音的生成常由各种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杂乱、无规律的组合而成。在音乐的音响中,常见以下几种:

一是由不协和的音程而构成的音响,其音律失衡,音频紊乱,听起来尖锐而刺耳,感觉极不舒服。这种音响如果长时间的回旋于耳际,将会影响人的听觉和神经系统,使人易躁、易怒,且影响情绪。难怪一位批评家当时听了勋伯格创作的《一个华沙幸存者》之后竟恶狠狠地写道:“应该把这个小伙子关到没有五线谱的疯人院里去。”

二是由不稳定的节奏而构成的音响,其节拍无序,节律颠倒,听起来令人心跳加快、心律波动,心烦意乱。尤其是人体心脏的跳动每分钟在60—100次的正常律动中,突然遇到这种荒蛮节奏的轰炸,就会出现短时间因超负荷承载的慌乱心速,进而引起心绪的焦躁不安。如摇滚音乐中十分强烈且极富动感和穿透力的节拍,能使听者失去自我控制、大声喊叫并具有攻击性。“这时的音乐已不再被人听赏,而被用做一种接纳的器具,它能接纳各种受压抑的欲望和各种失意挫折的集体发泄。”⑤因此,有证据表明,长时间地听赏摇滚音乐会引发听力的过早丧失或者神经错乱。

三是由超常规电声传导出高强度的重金属音响,其音量震耳,音质粗糙,声线杂乱,尤其是超重低音与空气流持续地强烈碰撞,使人耳鸣心颤,神经近似崩溃。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在描述他听“滚石”乐队时的感受时曾说:“我生平第一次体验了听音乐时生理上的真正痛苦。……简直就是对听觉的重复轰击,是纯粹的噪音长城。”⑥有资料表明,这种噪音每上升一分贝,高血压发病率就增加3%。“听重金属摇滚乐并不一定导致自杀或是不恰当行为的发生,但它是潜在的破坏的危险信号” ⑦。

2.音乐与受众体情绪相悖的负能量因素及其影响

音乐的音响只是一种客观形式,需要审美主体去接受才能产生意义。哲学家笛卡尔曾说过:“种种不同的心情状态对应种种不同的节拍,例如慢节拍产生疲惫、悲伤、恐惧、傲慢等情感,快节拍则产生相反的效果如欢乐等活泼的情感。”⑧相反而言,处在不同状态、不同心情的人对于同一种音乐的主观判断以及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比如一个人在悲伤的时候听快节奏的音乐,或是在欢快的时候听慢节奏的音乐都会对自身的情绪产生负向的影响。因此,“人在不同的环境中需要不同的音乐与其情绪氛围相配合,无论是饮食、购物、婚嫁、葬礼,还是节日庆典、宗教仪式、工作、休息,音乐在这些情景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⑨这也符合了生理学的观点,即凡是人们不需要的声音,均可称为噪音。因为不合时宜的音乐所引起的不愉快的心情和心境其实和噪音一样就是一种负能量的根源。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各种商业音乐、背景音乐、广场音乐、广告音乐等充斥于我们的耳际,时时对人的心情、心绪和心境产生着侵袭和辐射作用。如果说这些音乐在大部分时间里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心情的话,那么,少部分音乐在不经意间所产生的一些负能量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音乐“负能量”的疏导

由于音乐的物理特性,决定了音乐这种以音响作为呈现方式而“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存在方式;由于人的耳朵与大脑的情感中心之间存在着直接连接的生理机能,决定了人的听觉器官具有一种“敏感、警觉和唤醒”的功能效用。基于此,音乐“负能量”的现象即是一个不可回避和不可忽略的客观存在,如何疏导和消减其负作用呢?

首先,净化音响环境。人的听觉系统始终处在一个“全天候”的接受状态,与视觉相比,眼睛可以视而不见,耳朵却无法听而不闻;目光可以转移视线,听觉却无法隔断声音。身边的音乐环境始终包围着无法躲避的人们并全方位地产生着作用。因此,优化音响传播、净化听觉环境,减少或者排除具有负能量的音乐的“被动消费”很有必要。作为个体的“音乐消费”者来说,能够做的就是要多接触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音乐,尽量回避或减少接触那些因技术手段而得到广泛传播的较粗糙的劣质音响的机会和时间。而对于音乐的职业群体而言,提高音响的环保意识、营造优美和谐的音响环境将是必需的职业要求和社会责任。当然,音响环境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加以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它不仅关乎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听力健康。加拿大一位学者曾明确指出:“目前,18岁城市居民的听力常常已经差到了与农村80岁老人的听力一样了。”⑩因此,净化音响环境的问题不可回避。

其次,保护听觉系统。人的听觉系统具有一种特殊的“报警感官”的功能,对异常的声响特别敏感。这种敏感性好似人的后脑勺长了双眼睛一样,能通过很轻微的声响动静去发现和辨别即将临近的危险,即使在睡眠中也具有十分敏感的预警反应。但随着环境噪音和音响噪音的泛滥,人们的听觉阈也在逐步上移。尤其是耳朵在长时间里饱受强烈音响的刺激后,对轻微的音响就会失去感觉,久而久之引起听力的迟钝和退化。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强烈音响刺激的习惯又会导致音乐音响强度的更加提高。这种恶性的循环对人类的听觉系统所带来的危害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我们的听觉系统需要保护,听觉对象需要选择。选择适合的音乐和适宜的音响,不仅能调节自己的心情,同时也能保护自身听觉的敏感性和听力的敏锐性,而对音乐和音响不加选择的“被动消费”,只会使听觉和知觉的能力逐渐麻痹且毫无意义。

再次,养成聆听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听觉习惯和喜好,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喜欢听的或是在某一时间里想听的其实就是自身所需要的具有正能量效用的音乐。对于人的耳朵来说,优美的声音永远是被优先接收的,但被动的听与主动的听、消极的听与积极的听的效果完全不同。就听觉而言,从听到声音到开始听再到主动聆听,这是完成有意识听赏活动的三个阶段。所谓聆听就是集中精力认真地听,而主动聆听的实质就是对音响的主动思维和感知,需要每个聆听者根据自我的感受、理解和追求去诠释和构建听觉信息,如哈罗德·费斯科所说:我们的音乐模式体验是“认识活动的成果,而不单单是声音对象中存在的物质的听觉上的‘复印’”。此外,主动听赏可以避免因“被动消费”而容易引起的听觉麻痹症,尤其是“持续的喷散”式的被动听觉,容易使人的精力无法集中,其自我意识能力受到牵制,并会助长孤独感。

除此之外,教育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音乐教育尤其是各级学校的音乐教育,担负着审美性教育和引导性教育的双重任务。作为音乐教育者来说,有责任引导人们朝着正确的音乐审美的趋向发展,有责任引导人们从含有大量的毫无欣赏价值的音乐中去加以选择,使具有正能量的音乐时刻环绕在耳边,时刻占据在心间。

注 释:

①《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817页。

②库尔德·布劳考普夫著,孟祥林、刘丽华译《永恒的旋律——音乐与社会》,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第190页。

③渡边护《音乐美的构成》,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第171页。

④⑤⑩ R.弗兰德、H.劳厄《开启音乐之门》,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⑥耶胡迪·梅纽因、柯蒂斯·W.戴维斯《人类的音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7页。

⑦艾里克·詹森(Eric Jensen)《艺术教育与脑的开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⑧蒋以民《音乐美学》,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

⑨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30页。

戴维·埃里奥特著,齐雪、赖达富译,谢嘉幸、李小莹校《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页。

程建平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上一篇:生活实践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法宝 下一篇:教师华丽隐身,学生精彩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