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灵格的自由与臣服

时间:2022-08-30 05:51:16

海灵格如何成为了海灵格?

读这本书,我找到的答案是:自由与臣服。

在人生的每个节点上,甚至时时刻刻,海灵格一直忠于自己的内心,几乎从未被外界搅乱过。甚至都可以说,他好像从未纠结过。

譬如,他5岁时即决定成为一名神父。

譬如,读高中时,正逢德国纳粹狂潮,但他仍忠于自己,结果得到学校的评语:“对国家有仇恨心理”“可能是危害民族与社会的潜在坏分子”。若不是他妈妈一通理直气壮的反驳,他会拿不到毕业证。

譬如,刚一接触团体治疗与精神分析,他就决定脱离已沉浸20余年的宗教体系。

同样,因为这份自由感,他决定不加入任何心理治疗流派或体系。

……

因为这一切,最后有了海灵格独树一帜的家庭排列治疗。

说“独树一帜”,其实并不准确,因海灵格从未追求独特,他只是听从内心的声音,最后顺其自然地发展出了自己的治疗方法。

灵魂的自由,是伟大人物的共同特点。

什么是灵魂的自由?

在这本访谈录中,海灵格用一段话描绘了这份自由从何而来―

“我时常在刹那间了解到生命中的事物来来去去,转眼之间一切发生就会成为过去。我把这种灵光乍现的领悟视为上天赐予的一份礼物。这就是一种理解领悟。从中我得到足够的力量去看待并处理生活中来来去去的事物。这股力量的产生不是来自深思熟虑后下定的决心,或是立定目标后的贯彻执行,而是来自内在的流动。我们生命中的种种决定,通常都不是完全偶发、自由而成的结果。除了听从内心、顺势流动,我看不出有其他的方法让人得到力量。没有了内在的流动力量我可能早就迷失了自己。”

概括而言,这份自由,即接受灵光乍现的领域――这种“上天给予的一份礼物”,并跟随这些领悟而行动。

由此可以看到,灵魂的自由,其实就是臣服,臣服于你内在的流动。海灵格的一切发现,都源自他的这种臣服:臣服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臣服于一个既定的体系。

然而,最有意思的矛盾是,海灵格的学说,却像是要人臣服于一个既定的体系,先是家庭,而后是家族、社会乃至世界等“更大的系统”。

他说,我们对于自己所属于的人类体系有一种良知:维护其平衡,承认体系中的每个人,并由体系的力量驱动自己去行动。

例如,一个核心家庭,这个小体系要得以良好运转,关键是夫妻恩爱,他们都爱孩子,而孩子也只是孩子。然而,太多家庭违背了天然的序位,譬如母亲疏远丈夫而和儿子过度亲近,或父亲疏远妻子而与女儿过度亲近,这都会造成很大的问题。

化解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各归其位。

以上两点,任何一种传统的心理治疗都会涉及,而且道理大同小异。家庭系统排列治疗的独特之处是,它会将死者引入到排列中,并认为,处理了治疗场域的“家族代表”们的秩序,也就理顺了当事人的内心,理顺了当事人家族的真正秩序。

这一点,传统的学院派很难接受,因而,我听过许多学院派心理学者称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为“邪门歪道”。

就我个人而言,我参加过多次家庭系统排列的工作坊,体验过不同老师的治疗,我觉得那一切很真切,我相信其深有道理。

这也是中国《易经》中的哲学,我们可以拿一个替代物体系去了解一个真实的体系,因为两个体系可以呼应。

海灵格40多岁才开始接触心理治疗,对于诸多心理治疗的流派与方式,譬如团体治疗、精神分析、心理分析、互动分析、原始治疗、米尔顿・艾瑞克森的催眠、萨提亚家庭治疗、NLP等,他都投入了很多精力。

这一切都对海灵格造成了很大影响,他从这些流派中收获了很多,但他没有加入任何一个体系。因为他知道,最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流动,而不是忠于一个学术体系。因而,他甚至被人诟病“没获得什么心理治疗资格”。

任何一个真理,最初都是由内心的流动而来,但一旦它发展为一个体系,并要求加入体系的人忠于一些条条框框,这都意味着异化。作为一个特别重视治疗关系的心理治疗师,我特别喜欢海灵格在治疗上的自由。

海灵格在治疗中以严厉闻名,对此,他在文章中这样描述―

“那些为了顾全自己完美的形象,希望所有案主提到他时都称赞其和蔼可亲的治疗师,其实是最严峻冷酷的。带领案主面对逆境的治疗师能帮助案主有所成长,虽然在过程中治疗师对案主可能很严格――我有很多个案的案主都觉得我是个极为凶恶冷酷的治疗师。然而两年之后,我收到他们其中一些人的来信,他们表达了对我的感激与谢意。”

到底是在意自己在案主心中的形象,还是只忠于治疗的内部秩序?答案不言自明。在最为关键的治疗中,海灵格的所作所为都不顾及什么个人形象,由此可以推论,在其他不那么关键的地方,他更是如此。

所以,他对希特勒、纳粹德国与犹太人的一些说法,因看似不符合所谓的政治正确性而引起了轩然大波,但他依然不为所动。

这让他付出了代价。“在(德国)巴伐利亚各地,不允许小区学校提供家族排列的课程,在汉堡也是。在瑞士,海灵格的名字跟被视为邪门歪道的并列在一起,家族排列工作受到质疑,许多要参加讲座的学员取消报名,因为他们感到害怕不安。”

别人的抨击和他付出的这些代价,应该远不如当年纳粹德国险些将他归为“坏分子”更严重吧。所以,可以想象,海灵格更是不为所动。

去了解这样一个人物如何坚持自己,是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

并且,海灵格在坚持自己的时候,也没有对其他任何学说进行严厉否定与攻击。所谓的“否定之否定”,在他这里并不存在。而为我们所称道的三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在他这里好像也未发生。他只是一直跟随着内心的声音。

或许,这就是忠于内心的一个自然而然的历程吧。

上一篇:分层教学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下一篇: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德育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