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状况探析

时间:2022-08-30 04:03:04

我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状况探析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综合化经营情况备受关注,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混业经营或综合化经营在我国是否能确立为未来发展趋势受到很大质疑。由于我国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业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其综合化经营状况直接决定我国整个金融行业发展趋势。我国银行业的综合化经营是在政府统一规划和部署下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模式进行的,为此,本文对目前我国银行业综合经营试点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并评价试点效果,指出存在问题,并阐述推进综合经营的几点看法,提出若干政策思考。

我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试点的情况和效果

目前,我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实践形态可划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在分业监管架构下,金融机构或其他机构跨业设立或投资股权形成子公司的模式。二是在同一行业监管范畴内设立或投资股权形成子公司的模式。三是金融机构开展一些综合化的金融业务。试点主要围绕前两种模式开展,表现为金融机构投资设立、控股或参股子公司的形式。

按照我国政府“十一五”规划纲要和近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有关“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的部署要求,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的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试点工作审慎推进。截至目前,有8家试点银行投资设立了基金管理公司;4家商业银行获批成为投资入股保险公司试点机构;7家商业银行设立或投资入股7家金融租赁公司;2家商业银行投资入股2家信托公司。我国的银行业监管部门在试点工作过程中高度重视综合化经营风险问题,始终把握审慎性原则,注重加强相关监管体系建设,严格控制试点范围、进度和节奏。截至目前,试点进展总体上保持稳健态势,风险基本可控,并积累了一定的监管经验。从总体上看,已开展的银行业综合化经营试点基本能够按照国务院的工作要求稳步开展,对新形势下银行业如何适应企业和居民多元化、综合性的金融服务需求进行了十分有益的初步探索。

初步建立了我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监管框架,积累了一定经验

一是制定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法规,做到制度先行,有法可依,采取分小批准入等措施,有序、稳妥推进试点。

二是提高准入门槛,进一步明确试点银行应提出达到或高于自身现有资本回报率和资产回报率的商业目标和商业计划;在一定时间内经过努力达不到预期商业目标和公司治理结构要求的,要主动退出相应市场。如对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该时间期限原则上为3〜5年,对寿险公司可适当延长至7年。

三是建立“防火墙”,强调有效隔离,禁止关联交易、互保互换等业务。已发生的按照100转换系数纳入资本充足率和信贷额度考核,将或有负债转换成真实负债,并相应计提资本和拨备。同时,入股资本在计算银行资本充足率时全额扣除。

四是初步建立了并表管理制度,制定印发了《银行并表监管指引(试行)》。

为推动银行业和实体经济的改革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

对转变银行过度依赖利差收入的状况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经过综合化经营试点,我国的商业银行交叉销售或跨行业产品创新力度得到一定增强,中间业务实现较快发展,顺应企业金融服务多元化要求,综合服务能力得到一定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银行完全依赖利差收入的传统经营理念,有助于逐步改善盈利模式,降低长期资本消耗风险。

银行综合服务协同效应初步显现。试点进一步加深了银行业和相关金融产业的合作联动,提升了信息共享程度,部分实现了业务优势互补,对部分投资目标行业形成了一定的带动效应。以金融租赁为例,目前金融租赁业总资产较试点前增长549.43%,净利润增长739.07%,资本充足率由15.2%上升至26.19%,不良资产率由3.95%降低至1.25%,拨备覆盖率由32.25%提高到181.6%。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迅速成为我国租赁业中的主要力量,快速扭转了机船租赁等领域被外国租赁业垄断的局面。又比如,银信合作业务规模目前已突破万亿元,占全国信托资产总规模接近60%;银行投资设立的8家基金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达到约2300亿元,约占基金行业规模的10%;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方面,目前刚批准两家银行购入保险公司股权。不过,一些领域试点时间相对较短,试点机构数量相对有限,业务发展模式及其与银行的协同效应也还有待培育和观察。

推动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逐步探索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随着银行业综合化经营试点工作的推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进一步改善,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从传统的以存款、贷款为绝对主导的业务架构,逐步转变为资金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多元化发展模式,正在探索建立以客户或产品为导向的现代银行经营制度。

试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综合化经营形态多样,适用监管要求有待统一。当前我国金融业综合化经营的实践形态较多,其中既包括中信、光大集团等金融控股公司形式,也存在像中石油等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入股多家金融机构,既没有纳入我国国务院综合化经营试点的总体规划安排,也尚未建立起类似并表监管和“隔火墙”等配套风险管理机制的形式。

监管协作机制的规范化、常态化建设有待加强。我国金融监管奉行分业监管模式,银行、证券、保险三业各自的监管部门之间联席会议机制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相应的约束力。综合化经营试点以来,不同金融行业间仍然存在试点准入标准不统一,并表管理建设进度不一致等问题。同时,日常监管协调难度大,尚未形成常规性、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在某些领域监管职责尚未根据各自监管目标取向进行厘清,重复监管和监管空白并存。

综合化经营试点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试点过程中发现部分机构综合化经营的领域与自身战略协同性不强。一些机构在经营领域上求大求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此外,试点目标容易集中于规模大、牌照意愿强的银行,一些试点持续期较长,影响了试点与非试点机构竞争的公平性,进一步增强了机构“早占早得”的政策投机心态。

关于推进我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的几点思考

从国际实践看,综合化经营业态的本质是由一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决定的,取决于自身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而不存在“分业”抑或“混业”的简单区分。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需要,根据现阶段试点经验,本文认为,我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试点工作具有一定探索价值,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主体多元化。现有的综合化经营试点大致符合现阶段我国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但相应的配套机制还不健全,需要认真评估,客观分析,不断完善,审慎推进,并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简单、实用、透明原则。即保证综合化经营试点的模式、产品和机构数量简单有限,便于监测风险和发现问题;坚持综合化经营试点具有明确的实体经济真实需求导向,并必须充分体现收益性,具备商业可持续性和合理性;坚持信息充分披露,防范不合理的关联交易和相关风险。

风险可控原则。综合化经营试点应限定在较小范围内,绝大多数机构仍将以传统业务为主。注意甄别现实市场需求和非商业性非理性的冲动,始终将坚持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做到分批有序试点,控制好节奏,注意积累经验,能试能停。

制度先行原则。建立相应的试点工作法律法规,明确游戏规则,及时进行总结、修改、完善。

突出主业原则。坚持综合化经营试点机构的跨业投资和经营行为必须以围绕其主营业务为核心,有利于提升主营业务的服务效率和竞争能力,同时节约机构成本、市场成本和社会成本。

下一步政策思考

目前,我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试点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各相关部门需要对我国金融业综合化经营试点统筹规划,安排好轻重缓急。同时,在试点机构的选择上应根据战略需要和比较优势进行调配,突出业务侧重点和试点典型性,避免综合化经营试点集中于某一类或某一家机构。本文认为,当前需要关注和考虑如下问题:

逐步建立统一有效的综合化经营试点监管体制。针对金融控股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投资设立或入股不同行业的金融机构等情况,逐步建立与其风险水平相适应的约束管理机制,按照风险关联性明确监管主体,理清监管职责,建立监管安排。

加快推进监管协作机制建设,提高跨行业风险监管效率。我国完全有必要加快完善监管协作机制,切实发挥监管协作效力。可以考虑以行政规章的形式对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予以确认,赋予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更高的议事规则依据,适当扩大金融监管联席会议成员,切实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形成合力。对于联席会议反复磋商未能达成一致的问题,可报请国务院的金融旬会制度研究决定。

明确准入门槛和退出机制,做到能试能停。下一步,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应进一步明确试点机构战略目标的制定和执行要求,制定试点机构资本回报率不低于本机构主营业务,商业回报率不低于目标行业平均水平的具体考核目标。按照目标行业的基本商业运行规律和经济发展条件,明确分档设定三年、四年、五年、七年等试点观察期限。配套建立严格的平衡记分卡制度,定期进行测评和相关后评估。对于在规定观察期限内未能实现试点目标,达不到监管要求的,可责令其出售跨业试点资产,退出相关行业。同时,应进一步坚持明确的审慎性指标,包括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2%(比基准要求高50%)、中小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比基准要求高25%),其中普通股占比不低于75%,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流动性始终良好、大额风险集中度远低于标准线10%到15%,不良贷款基本上能做到持续、真实双降等要求。此外,控制好试点节奏和范围,按照“成熟一家审批一家”方式进行审批。有针对性地探索建立综合化经营的差异化准入机制,探索建立有限牌照机制,根据试点机构战略适宜度和风险管控能力赋予其在跨业领域的业务资格。

进一步加强并表监管能力建设。坚持广义的风险监管并表,包括资本充足率、大额风险暴露、内部交易、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等内容,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加强并表监管机制建设。继续完善监管要素、信息披露、风险评估等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完善非现场监管信息监测、跨市场监管控制、跨业经营资本监管手段;督促商业银行加强制度、IT、人才等并表管理体系建设。

夯实制度基础,完善环境建设。加快综合化经营试点的各项配套制度法规建设。持续完善“防火墙”制度,防范风险跨业传递。落实投资控股方董事会最终责任和非执行董事对“防火墙”的监督管理,确保业务场所、经营决策、人员、财务、信息系统有效隔离。严格要求银行对投资行业的专业管理和风险管控能力。对部分试点领域股东结构坚持“三三制”原则,实现有效的公司治理制衡机制。此外,对试点效果明显的领域(如商业银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着力完善财政、税收、工商、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基础建设;对大型企业集团通过股权方式进行金融跨业经营的,可考虑探索规范化的发展措施,由相应金融监管部门依法对金融机构股东行为实施必要规范和监管。

(作者单位:特华博士后流动站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董秘办)

上一篇:国外碳金融产品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下一篇:下半年货币政策将真正回归至“适度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