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骶髂关节韧带损伤的诊治 高东旭

时间:2022-08-30 02:08:39

急性骶髂关节韧带损伤的诊治 高东旭

骶髂关节韧带损伤是指骶骨与髂骨的耳状关节在外力(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下,或慢性劳损造成其周围韧带肌肉损伤和超出生理活动范围,使耳状关节面产生微小的移动而不能自行复位者。临床较为常见,按轻重分为骶髂关节韧带损伤和骶髂关节脱位。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如治疗不当,可转为慢性,引起持续性下腰痛。

骶髂关节是人体负重的枢纽,是躯干向下传达承重的重要关节,足和坐骨结节所受的外力也通过此关节传导到躯干,骶髂关节稳定,活动范围小,没有强大外力作用,是不易产生骶髂关节韧带损伤的。

解剖结构

骶骨的两侧耳状关节面与髂骨构成骶髂关节,关节间有透明软骨覆盖,外有骶髂前韧带,骶髂后韧带,骶髂骨间韧带等韧带加强。

病因病理

骶髂骨间韧带稳定骶髂关节,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和骶髂前韧带稳定骶推,限制骶推向骨盆内移位,因而骶髂关节只有极小量的活动度,当直立时,体重由躯干上部向下传到骶骨,可使髂骨相互分开,或使骶骨向下方移动的势,这种移动将牵引骨间韧还,使骶髂关节更紧密的对合,只有受到较大的重力冲击,才能推动骶髂关节超过生理允许的活动度,引起关节周围肌筋韧带损伤而发病,妇女在妊娠期和产后,因内分泌作用使骶髂关节松弛,如受到扭转、牵拉、碰挫、滑跌等而产生骶髂关节韧带损伤,严重的可使关节周围的韧带产生撕裂,使关节的稳定性降低,负重或活动时加重损伤的可能,轻微的骶髂关节韧带损伤有自行恢复的可能。如果骶髂关节反复损伤,未能及时正确治疗,局部出血、挤压、瘢痕形成充填的空隙,造成复位困难和关节不稳,久之引起顽固性持续下腰痛。

临床表现

患者大多有明显外伤史,下腰部疼痛,并有单侧或双侧骶髂关节处臀外上方疼痛,有的可能发生类似坐骨神经样疼痛,患侧下肢不能负重,须拄拐或跛行,弯腰、翻身、仰卧等可引起疼痛加重,向臀部、大腿及小腿部放射,上下楼梯时需患肢先行,上下床铺需人作牵引扶持。

检查

可见患侧骶髂关节处肿胀,较健侧突起,患侧髂后下棘的内下角有压痛、叩击痛,双侧对比可感觉患侧有凸起或凹陷。下肢重轴叩击痛阳性。①双下肢量比检查:双下肢足跟量比差1cm以上有确认意义,通常不超过2cm,患侧下肢短缩,髂后上嵴凸起,为向后错位,患侧下肢变长,髂后上嵴凹陷,为向前错位骶髂关节韧带损伤无移位时,无量比差出现。②单髋后伸试验:患者俯卧,检查者一手握住患侧踝部或托膝,使髋关节后伸,另一手压住骶部,患都骶髂疼痛加重者为阳性。③骨盆分离试验、“4”字试验、床边试验、旋腰试验均为阳性,单腿跳跃时,同侧骶髂关节疼痛或疼痛加重,甚至不能跳跃。④X线检查:骨盆X线片一般无明显变化,有的患侧骶髂关节间隙略改变,耻骨联合略有上下移动,陈旧性者则可见骶髂关节上下边缘出现骨质增生现象。

鉴别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骶髂关节损伤后,局部肌肉痉挛,腰骶部有侧弯和前屈畸形,可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但腰椎间盘突出者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疼痛,脊柱两侧肌肉紧张,椎旁有明显压痛及向患肢的放射性窜痛。

骶髂关节结核:无外伤史或仅有轻微外伤史,有全身症状,如低热、盗汗、消瘦等。X线片检查有骨质破坏。

治疗

本病的治疗以手法治疗为主,无移位的骶髂关节损伤,休养后可自行恢复,骶髂关节韧带损伤严重,有移位的,可先在局部进行按摩,以疏通经络,缓解痉挛,然后施以复位手法,常用的治疗方法有:①脚蹬手拉复位法:患者俯卧床上,术者立于患侧,右侧骶髂关节韧带损伤(为例),术者用右足蹬在患者坐骨结节上,双手握住患者足踝部,然后用力向上蹬患者坐骨结节,同时用力牵拉下肢,使其复位。②推送复位法:患者俯卧位,一助手双手重叠压位患者坐骨结节,准备向上顶推,术者立于助手对面,双手重叠压位患侧髂后上棘,准备向下推送,人工同时用力相对推送,使其复位,亦可在推送的同时,让一助手握住患侧下肢踝部向下牵引。③过伸压推复位法:患者侧卧位,患侧向上,术者站于患者背侧,一手压住髂骨,一手握住患肢踝部,先使其膝关节屈曲90°,然后一手推骶骨向前,另一手拉患肢向后使之呈过伸位,先轻轻推拉数下,再用力向后一拉,使髂骨向后旋转而复位。④牵抖法:患者俯卧位,双手抓住床头,术者站于床尾,两手分别握住患者双踝,逐渐向下牵引身体,同时抬高下肢,使小腹部略离床面,然后左右摆下肢数次,在摆动下肢的过程中上下抖动数次,使其复位。⑤顺水推舟法:患者仰卧位,医者站于患侧床旁(以右侧为例),双手握住患侧小腿,使之膝髋关节极度弯曲,医者用左肘鹰嘴部拨患侧膝关节呈外展外旋位后,令患者用全力伸直患侧下肢,此时患者用不上力,医生可协助其缓缓伸直,一旦感到手下有力时,即紧握其小腿猛力拉直,患者即能感到骶髂关节部有“咯噔”复位声,此即表示复位成功。上述各法复位成功后,患者俯卧位,轻轻地给患侧骶髂关节部以平顺周围韧带为主的按摩,手法恢复结束,复位后仰卧硬板床休息1~2周,然后可逐渐进行活动,无需特殊功能锻炼,在生活、工作中可逐渐恢复。手法复位后可配以中药舒筋活血,治疗,及局部热敷等理疗。

上一篇:系统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下一篇:眼眶爆裂性骨折17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