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课上的素质教育

时间:2022-08-30 12:09:21

论体育课上的素质教育

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是当今发展的必然走向,同时也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

一、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要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1.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了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2.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能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要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良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4.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5.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体育教学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老师的讲解与示范,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二、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求真。

1.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体育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做体育器材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3.对学生进行“三基”教育。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才能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

4.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所以,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卫生习惯,培养学生脑体结合、综合适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

1.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个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2.培养学生健身锻炼,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的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气功等,都可以进行健身活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审美艺术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爱好。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2.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通过选修体育课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味出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从中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五、劳动素质的培养

要让学生学会劳动,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得到锻炼,提高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敬业爱岗思想。

1.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而且往往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基础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得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这一道理,所以通过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2.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和敬业教育。学习体育动作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经得起反复磨练。而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同样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爱岗。

综上所述,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是关系到学生全面成才的关键。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特别是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教育面向21世纪的必然要求。

上一篇:要重视对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下一篇:探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图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