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常用方法例谈

时间:2022-08-30 08:58:16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常用方法例谈

摘 要:课堂小结,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收尾环节。这个环节可以对课上零散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若教师能够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课堂小结,就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会带着学生从板书设计、教材编排归纳总结、朗朗上口的口诀,从兴趣激发方面、比较异同方面、拓展延伸等方面去总结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也便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逐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课堂小结;常用方法

课堂小结是每个教师上课末尾都会进行的一项总结性工作,是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性的概括。精彩而恰当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概括全课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帮助理解记忆、激发探究兴趣的作用。笔者用举例的方式谈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几种课堂小结方法,希望对同行有所启迪。

一、归纳总结式

归纳总结是我们所熟悉的办法,即对所讲知识进行完善的概括。例如,在学习“用方程解决应用题”时,可将方法归纳总结为:一审,二设,三列,四解,五验,六答。之后再用一个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通过归纳这个解题步骤,学生就会对方程的应用问题有了全面的熟悉、系统、了解。

例如:货轮从A港口到B港口,去时速度为每小时50km,比计划早到1小时;返回时,速度为每小时35km,比计划晚到1小时,求A、B两地的距离。

分析:此题为行程类的问题,首先考虑计划时间与去的时间、回来的时间比较,其次再找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最后列出方程。

解:设计划时间为x小时,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50×(x-1)=35×(x+1)接下来,就是解方程。

简洁明了地分析题意,总结归纳,能让学生较快地理解题意,接受新知识,在遇到实际行程类的问题时能自信应对。

二、背诵口诀式

朗朗上口的口诀是人人都喜欢的记忆方式,在我们每个人的幼年时期,就通过口诀对一些简单的知识进行理解。在数学课堂小结时口诀也可以很好地被运用。比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时,可以引导学生将运算方法归纳为: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大”减“小”。再如,教学完全平方公式、一次函数性质、勾股定理等,都可以引导学生用口诀的形式归纳出来便于记忆。有些教师可能会认为应用口诀帮助理解和记忆好像是“小儿科”。其实不然,口诀对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新知识有不容小觑的作用。

三、兴趣激发式

学习的本质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对于那些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来说,学习毫无意义而且让人感觉疲惫。对此,教师要利用最后的小结,吸引学生的目光,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线段、射线、直线”的课堂小结时,让三个学生分别代表线段、射线和直线,然后让他们自己结合生活实际,分别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说说自己和别人的相同点,以及具体的特征和这些特征的作用。这种新鲜的扮演方式对于刚接触知识的初中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效果,他们的学习热情很容易被激发出来,通过互相之间的角色扮演和交流,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激发了学生日后的解题热情,以便有信心来应对深层次的难题。

四、比较异同式

比较异同是学习知识的有效手段。在初中数学中,有些已学概念和新学知识点看上去大同小异,很容易被学生混淆。对于新概念的特征与已学概念的相似处,教师要进行特殊强调和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对此,教师要突出强调菱形的性质和概念,同时复习矩形的性质,再讲解两者的本质区别。通过针对性的比较,让学生了解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在习题中有明确的应用。例如:在教学计算(1)a3+a3;(2)a3・a3时,容易把运算性质混淆。因此,教师要进行思路引领:第(1)题是单项式的加法,合并同类项就可以了。第(2)题是同底数幂的乘法。可以引导学生应用同底数幂相乘的法则,就可以计算出结果。在总结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比较习题的不同点、计算方法的不同点。即同类项可以合并,只有系数的变化,底数和指数都不变;而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五、拓展延伸式

知识是枯燥乏味的,如何让死寂的知识生动起来,这是我们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授课时,可以同生活中的事例结合起来,拓展延伸知识的可塑性。例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后,可以让学生扩散思维,举几个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甲乙两地的直线距离一定,飞机飞行的时间与飞行速度成反比;小明拥有的硬币数量一定,他购买玩具的数量和玩具的单价成反比。这样的拓展延伸,使数学知识丰富多彩起来,也让学生很好地巩固了所学知识。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课堂小结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应充分重视课堂小结的作用,同时也要尝试一些新颖有用实际的小结方法,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王永健.初中数学课堂小结漫谈[J].数学大世界,2013(6).

上一篇:高效教学从课堂导入开始 下一篇:关于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