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介入运动疗法对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

时间:2022-08-30 07:07:28

早期介入运动疗法对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介入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和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将96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8例,其中1组为运动疗法组,强调早期即介入运动治疗。另1组为常规对照组,强调卧床休息。全部病例均采用牵引推拿及口服中西药对症治疗。结果:治疗4周及治疗1年后随访,观察疗效,运动疗法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介入运动疗法可以提高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 症运动疗法 疗效观察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5年3月~2007年5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就诊并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6例,所有患者均有腰腿疼痛,并经CTAMRI证实为腰间盘突出。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疗法组和常规对照组。运动疗法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37.5±9.3岁。对照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36.5±8.6岁。两组治疗结束及治疗后随访无脱落。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运动疗法组,予以牵引、推拿和中西药对症治疗,强调早期介入运动疗法,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决定运动幅度和运动量,其顺序与方法为:①第2~3天即行拱桥锻炼:直腿拱桥锻炼或屈腿屈膝拱桥锻炼,每次呈拱桥型停留3s~5s时间,每组10~30次不等。②仰卧屈颈锻炼双下肢自然伸直,双手指交叉环抱头枕部,上半身向腹部上方向屈曲,尽量使头颈肩背离床停留3S~5S,每组10~30次不等。③仰卧,屈膝屈髋,双膝并拢,左右摆动骨盆,幅度要求尽量达到一侧下肢外侧触床。④直腿抬高:仰卧位、患肢伸直、足背屈,直腿抬高至稍感疼痛位,停留3s~5s,每组10~30次不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训练过程要以不增加患者疼痛为前提,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幅度和次数。每天坚持1~3组锻炼。(2)常规对照组:予以牵引推拿及中西药对症治疗,强调卧床休息。

1.3 评定方法 ①疼痛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iAnaloguescale,VAS)。②疗效判断标准:根据stauffer和coventry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法标准:良:背痛和下肢痛大部分(76%~100%)解除,能从事惯常工作,身体活动不受限制或轻微受限。可:背痛和下肢痫部分(26%~75%)解除,能从事惯常的工作但受到限制,身体活动受限制。差:背痛和下肢痛减轻很少一部分或没有解除(0%~25%),或疼痛较前严重,不能工作,身体活动极度受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记数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实验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疼痛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VAS评分分别与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VAS评分下降程度比较,运动疗法组VAS评分下降程度较对照组VAS评分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4周后效果比较 两组间治疗结果良率和总有效率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0.05,bP<0.05)。总有效率为良率和可率之和。见表2。

2.3 随访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1年后随访,两组良率与手术(或需手术)率均有显著差异(aP<0.01),见表3。

3 讨论

3.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纤维环及软骨板的不全或完全断(破)裂致使髓核向裂隙方向移动,对周围的结构如脊髓、神经根等产生压迫而导致一组证候群,髓核在负重时移动顶起薄弱的或经纤维环裂隙突出,会压迫相邻的组织,如脊髓、硬膜囊、神经根及血管等,引起局部充血、淤滞、炎症、水肿。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绝大多数可通过非手术治疗达到临床症状减轻或消除,仅有10%~20%的患者需经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方法如牵引、推拿、注射疗法及中西药对症治疗等已被大量临床研究所证实为该病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本人通过近20年的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本病的疗程长,个别症状具有迁延性,再有即使临床症状消除,某些劳累、受凉等因素会使症状再现,为此感到困扰。

3.2 近几年,随着对康复医学的学习,尤其是人体生物力学的学习,再回过头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及治疗进行思考,过去普遍认为间盘突出可能是反复的应力致使纤维环最终撕裂的结果。

但kirkaldy-willis与Bernard等认为此病变是肌肉失衡所致的功能障碍造成的。久坐的生活方式与肥胖症也是危险因素,因此在非手术治疗本病时不但要重视脊柱解剖结构的微调,同样要重视肌肉失衡问题。

3.3 早期介入运动治疗。一方面为了避免粘连,在患者能够忍耐的范围内尽早开始主动无痛的活动,有研究证实,伤后即刻开始有限的运动能够促进愈合,不引起症状的任何运动都是有益的。通过运动改进肌肉的功能状态和强度,控制末稍肌肉泵调节细胞间质的流体静压,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和炎性产物的代谢与吸收,从而减轻局部充血、炎症及水肿。另一方面,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和柔韧性。腰椎的稳定性依靠脊柱本身(被动稳定系统)和与之相关肌肉系统(主动稳定系统)来维持,任何一系统的功能或器质性病损所引起的腰椎不稳将由另一系统代偿来维持稳定。因此主动的功能锻炼,能够提高腰椎本身的稳定性。拱桥锻炼:可以促进背伸肌或韧带力量的增加;仰卧屈颈:腹肌收缩使腹腔内压升高,从而减轻脊柱伸肌负荷,阻止腰椎生理前凸增加;直腿抬高:可以增加神经根轴向应力刺激,促进神经根伸长,松解粘连,缓冲张力;屈膝屈髋摆动下肢:可以起放松腰腹肌,缓解张力,增加腰椎的柔韧性和灵活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早期运动疗法其方式及强度必须以不增加患者疼痛为原则,暂且选择上述一项或多项运动,根据病情的改善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幅度和锻炼的次数,切不可盲目让患者超限度锻炼而增加病情。

总之,早期介入运动疗法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卧床休息,等待局部炎症水肿的自然吸收,而是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早期即介入运动疗法其能增加与脊柱相关联的肌肉、韧带的协调性和柔韧性,完善主动系统功能来增强腰椎的被动稳定系统,恢复腰椎最佳的生物力学动态平衡状态,从而达到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良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上一篇:强壮身体小功法 下一篇: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