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抢救73例护理体会

时间:2022-08-30 04:19:53

应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抢救73例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 缩短新生儿窒息时间,提高复苏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方法: 强化人员培训及护理环节工作,应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抢救新生儿窒息。 结果: 73例新生儿平均窒息时间为1.9min,与国内同类报道比较P<0.05,5min复苏抢救成功率为97.26%,无新生儿窒息死亡。体会:《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科学、简捷,便于施行。强化人员培训及护理环节工作,对实施《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争分夺秒缩短新生儿窒息时间,提高复苏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178-02

新生儿窒息是围产期婴儿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把握好新生儿出生窒息时2分钟(min)时机实施复苏全流程各项抢救措施,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在复苏抢救全流程中,护理环节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我院近3年来推广应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复苏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2010年发生新生儿窒息73例,足月产50例,早产23例。新生儿出生体重≥3000g者29例,<3000g但≥2500者31例,<2500g者13例。

1.2 复苏方法:参照2007年卫生部推荐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1],结合本院临床实际制定。

1.2.1 复苏准备

1.2.1.1 人员培训及准备:由护理部和产科共同组织,选择具有适当素质的医师和护士同时或分别进行培训。首先集中学习《指南》,要求每位参加学习人员必须熟悉、领会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要点及目的意义,然后用新生儿模特分别进行各项操作训练,最后再将医师护士编组训练。要求每位参训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准确、灵巧完成各自应该掌握的相关操作项目,并能默契配合,达到实战要求方可参与临床复苏抢救。

经培训考核合格的人员组成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小组,包括产科医师或助产士、护士、或麻醉师各一名。新上岗参与临床复苏抢救的人员,应在具有实际经验的上级人员具体指导下抢救一定病例,方可独立承担复苏抢救任务。具体医护人员可在不同时间及班次中轮换,能随时参与抢救。

1.2.1.2 器材准备: 护士准备吸痰器械、气囊面罩等给氧器械、抢救药物、预热红外线辐射抢救台和毯子等,随时备用。

1.2.2 新生儿窒息评估

1.2.2.1 新生儿窒息程度评估:按Apgar评分标准[2]执行。评分0~3分为重度窒息;4~7为中度窒息;8-10分为正常(无窒息)。此项评分首先由助产人员在新生儿出生时进行。实施复苏抢救成功即刻再次评分。

1.2.2.2 快速评估: 由助产人员在新生儿出生5秒(s)内,给新生儿评分的同时进行。在复苏过程中,应根据情况由医师或助产士进行再评估,以决定是否再次采取何种复苏抢救措施。

五项指标:①羊水是否清澈;②有无呼吸或哭声;③肌张力好否;④皮肤是否红润; ⑤是否足月妊娠。其中任一项为“否/无”则立即实施复苏抢救。

1.2.2.3 活力评估: 新生儿若有羊水胎粪污染,助产人员在新生儿出生5s内,给新生儿评分的同时评估如下3项指标:

① 有无呼吸或哭声;② 肌张力好否;③ 心率是否>100次/min。三项中任一项为“无/否”则立即实施气管内吸引胎粪等复苏抢救。

1.2.3 复苏流程及方法

原则上要求在2min内完成气道通畅、刺激、人工呼吸、给予肾上腺素四个流程步骤及抢救方法。

1.2.3.1 保暖快速断脐后,护士立即将新生儿放在辐射热源下, 用预热的毯子裹住。如为早产儿,应另加盖塑料单。保暖应贯穿在整个复苏抢救流程及操作方法中,中、重度窒息新生儿及早产儿置于保温箱,使体温保持在36.5℃-37.5℃之范围。(应增加保持多少温度等相关文字?)

1.2.3.2 清理呼吸道与摆正胎头一旦娩出,助产者用手将新生儿口咽、鼻内的分泌物挤出。护士在保暖的同时,应将新生儿摆正,即轻度仰伸颈部,肩部垫高2-3cm,保持“鼻吸气”,(使咽后壁、喉和气管成直线)。用8F或10F吸管先口咽后鼻腔吸净分泌物。

1.2.3.3 擦干身体:完成以上两项操作后,护士用毛巾擦干全身,随即用干毛巾更换湿毛巾。

1.2.3.4 触觉刺激:用手拍打或轻弹足底或摩擦新生儿背部2次,诱发自主呼吸出现。重新摆正,若出现紫绀,护士立即给予吸氧。经30秒(s)以上处理后评价,如呼吸正常,心率>100次/min,皮肤红润,为复苏成功,遂进行复苏后评分,护士给予支持护理。

1.2.3.5 如新生儿无活力(符合“3项”中任1项),则应立即将新生儿置于开放暖箱保暖下摆正(先不擦干),经口进行气管插管,自气管内吸引胎粪。吸引后,在完成初步复苏中实施擦干、刺激步骤,然后再评估呼吸、心率和肤色,决定是否需要正压通气。

1.2.3.6 正压人工呼吸:如呼吸暂停或心率<100次/min,用气囊面罩复苏器加压给氧。早产儿可用20~25 cmH2O正压行最初通气,未见胸廓起伏,则再增高至30~40cmH2O。足月儿先使用20cmH2O正压,若无改善方可再增加至30~40 cmH2O压力。气囊挤压速率为40~60次/min。经30s正压给氧后,如胸廓起伏适度,面色转红,自主呼吸建立,心率>60次/ min,证明效果满意,即停止加压给氧,继以面罩给氧。

1.2.3.7 胸外按压:人工通气30s后心率仍

1.2.3.8 药物使用:(1)经正压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30 s后,如触不到股动脉搏动,或心率仍100次/分。此时患儿肤色迅速转红,心率增快,缺氧状态缓解。(2)扩容使用生理盐水,首次剂量为10ml/ kg,经外周静脉或脐静脉缓慢注入(时间>10min)(3) 纳洛酮使用两个指征:使用人工正压呼吸30 s后心率及肤色恢复,但呼吸仍抑制;孕妇在分娩前4 h内曾使用过度冷丁。多采用静脉或肌肉注射,不气管内给药,剂量每次0.1 mg/kg。

1.2.3.9 气管内插管指征:有羊水胎粪污染且无活力;正压通气需要延长;气囊-面罩通气效果不佳;需要经气管内导管注入表面活性物质或肾上腺素者,考虑气管插管。

1.3 统计方法:73例新生儿复苏抢救前后Apgar评分构成进行统计描述;窒息时间用t检验。

2 结果

2.1 窒息程度与复苏后评分:73新生儿窒息复苏前最低评分为2分,最高7分,轻度窒息65例,占89.0%,重度窒息8例,占11.0%。复苏抢救后5min评分,≥8分者71例,5min复苏抢救成功率为97.26%。有2例由复苏前的2分仅升为7分,经进一步抢救,复苏成功。具体评分情况详见表1。

2.2 新生儿窒息程度与窒息时间:73例新生儿窒息实施复苏抢救后,窒息时间最长4.5min,最短1.0min;平均窒息时间为1.9min,与国内同类报道[4]平均窒息时间3.4min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窒息程度与窒息时间情况详见表2。

3 讨论

3.1 《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科学、简捷,便于施行 《指南》中2min窒息复苏技术汲取了新法复苏ABCDE方案的精髓,它将呼吸、心率、皮肤颜色这3项容易观察的指标与抢救措施密切结合,将ABCDE复苏方案融合于2min以内的4个时间段,方便快捷、简单易行,节省了宝贵的抢救时间,体现了抢救的积极性―早、快、高效。

表1 73例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前后Apgar评分情况

注: 0-3分为重度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8-10分为正常。

表2 73例新生儿窒息程度与窒息时间 (x±s,min)

注: 与国内报道窒息平均时间3.4min比较P<0.05

3.2 强化人员培训是实施《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的前提我们在《指南》的实施准备中,特别强化了人员培训并严格考核要求。通过培训促使以往具备复苏经验的围产人员摒弃陈旧的观念和技术,所有参训人员都必须领会《指南》的新理论、新技术,每个参与复苏抢救的人员都能准确、快速执行各自的相关操作项目及内容,并能相互默契配合,然后方可参与临床复苏抢救。新生儿窒息的病理和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变化快,复苏抢救现场气氛紧张,要求医护人员密切配合, 快速有序,争分夺秒。因此,强化医护人员的培训准备工作,便是成功实施《指南》的前提条件。这可能也是我们较国内同类报道进一步缩短新生儿平均窒息时间的重要原因之一。

3.3 护理环节工作在复苏抢救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新生窒息复苏从人员培训、器材准备到实施抢救全过程中,护理环节工作与其它相关措施及抢救技术操作,具有同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应选择具备既反应敏捷,又沉着细致等良好素质的护士进行培训。如抢救器材等齐备、完好能随时启用;确保新生儿体温维持在36.5℃-37.5℃的保暖措施[5]等,在整个复苏抢救过程中,虽然仅是一些很小的环节,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可同样决定复苏抢救的成败。至于是否能及时准确进行脐静脉或气管内用药,其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的。

总之,强化人员培训,重视护理环(细)节工作,是我们成功实施《指南》的体会。

参考文献

[1] 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2007北京修订)[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7.10(4):219-222

[2] 洪黛玲.儿科护理学.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09

[3] 陈晖,张杏敏.新生儿窒息2min流程图的推广及成效.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2(8):699-701

[4] 赵玉芳,秦 瑛.新生儿窒息复苏新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62

[5] 徐素珍.母婴同室与母婴分室新生儿体温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1997,33(9):520

上一篇:外伤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配合 下一篇:下肢截肢术后病人康复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