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语文训练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8-30 03:19:49

高效语文训练的几点思考

江苏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在这样的一种形式下,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的练习作业,我们都应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几年的课改实验确实让我们的老师们一改上课模式,也能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在练习上的改革。我们要在把握考纲和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设计我们的作业,要把评判作业的权利让权给学生。

练习作为教与学的一个环节,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无需赘述,但具体到进行什么样的练习和如何进行练习,从教学实际来看,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

第一、 关于练习的目的和意图

作为教学必备环节的练习,它的作用应该是能巩固学科素养,巩固学科知识,巩固学科技能。因而,无论练习的形式如何,都应该有助于三个巩固中的一点,教师在设计和布置练习时,都应该明确练习的意图是为了什么,力求"有的放矢"。但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常常见到目的和意图不明显的练习。

比如我们无论教哪一课,都习惯于叫学生个人读、集体读注释1。注释1一般是有关于常识类的解释说明,比如必修五《论厄运》的注释1是这样写的:选自《培根论人生》,何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品有《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等。

个人读、集体读注释1,固然也是一种练习,到底能达到什么目的呢?教者自己说,可以使学生巩固文学常识。真的如此,恐怕不一定。因为要识记文学常识,也必须有一个学生潜心识记的过程,况且这个注释中,似乎并没有什么值得学生记忆的文学常识。可以说,这是一条缺乏明确练习意图的练习题,更谈不上有什么探究的意义。

考试,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练习,也应该能对学科学习起到巩固强化作用,也应该有明确的练习意图,缺少明确练习意图的练习,往往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摸不着头脑,或者和教学内容脱节,起不到对学科学习的巩固强化作用,除了浪费学生的时间,实在于事无补。

第二、关于练习的形式和量。

如前所述,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巩固学科素养,巩固学科知识,巩固学科技能。但在实际教学中,考试压倒一切,进而考试取代一切,无论在练习的形式和练习的量都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练习形式的单一性。本来为达到各种目的,语文练习的形式各种各样,丰富多彩,通过多样化的的练习,来实现丰富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文技能的目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提问、朗读、讨论、辩论等形式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听说能力,也可以采用背诵、默写、仿写、快速作文等形式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写作能力,还可以采用课文分析、辨析、质疑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思维阅读能力、在课后,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阅读名著、收看电视、上网查询等作业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采访、调查等活动来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分析社会的能力。

各种形式的作业、练习本来和考试一样,都是为了能丰富学科素养,巩固学科知识,强化学科技能,但现在考试压倒一切,所有的练习都必须围绕考试转,都必须有利于提高考试成绩,因此所有考试考不到的练习形式都为教师所抛弃。

就语文练习的形式来讲,本身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抄写、造句、问答、默写等常规性作业;听写、朗诵、采访、主持、演讲 、调研、辩论等听写作业;看图说话作文、仿写、缩写、速写、扩写、话题作文、命题作文、自由作文等写作作业;阅读报刊书籍、观看电视电影等阅读性作业。练习形式的多样性,可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语文素养的培养,得到语文能力多方面的锻炼。但是,在一切为了考试成绩的的思想的指导下,语文练习主要是试卷练习,平时作业也主要是识记性的作业,作文变成中高考是什么题型,平时就作什么作文.,可以说,过分的重视考试成绩,已经让语文教学在许多方面异化成争取考试分数的工具,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端正教学思想,必须具有正确的教学观,必须对学生终身负责。语文是基础,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只有多样化的语文练习,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文技能。

语文素养的养成应该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因此语文练习的量的安排也应该是均衡的,应该遵循日积月累的学科规律,但我们不少语文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语文练习量的安排非常不科学。

第三 关于练习的阶段性和可操作性。

教师布置练习本应该考虑所布置的练习是否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能力相适应,在学科知识系列中处于哪一个段,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现在许多试卷高一、高二、高三都能做,甚至高一学生刚进校,有些老师就拿高考试题让学生练习,全不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实际状况。任何学科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都有一个序列,循序渐进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平时作业是这样,各类考试试题更是如此。

教师应该根据知识序列来安排学生练习,布置练习应该注意阶段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并不注意这一点。设计学生练习(包括试题),必须考虑到知识点在学科知识序列中的阶段性,必须考虑到知识的前后衔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设计。超越学生知识实际的练习、试题只能是增加学生学习的困难,极有可能造成学生厌学、放弃学习,往往是适得其反。

练习不单要注意知识的阶段性,还应该注意练习的可操作性。所谓练习的可操作性,就是布置练习时必须考虑到学生是否具有完成练习的必备条件,是否可以具体操作。这种可操作性包括时间上是否可行,地点上是否允许,是否具备完成练习的知识及物质条件,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所布置的练习必定是空练习,往往是有布置而无结果。

从时间上来说,布置练习必须考虑完成练习所需要的时间,平时作业每日在半小时左右为宜,因为学生不是只完成语文一科的作业,需要过多时间的作业,学生很难保证完成的质量,这一点看看我们学生作业本的书写就可以得到答案。有些老师动辄要学生抄写上千字,结果是学生草率完成,甚至有学生一齐用几字笔来完成老师布置的单纯抄写作业,在学生是一大发明,在老师是哭笑不得。

从地点上来说,布置练习时应该考虑学生完成练习是否受到具体的环境限制。从物质条件上来说,布置练习必须考虑学生是否具备完成练习必备的物质条件。教育是公平的,布置练习,同样应该对所有的学生是公平的,尤其是重大考试。

关于语文练习,我们还可以从许多方面来研究,本文的观点或者是肤浅的,或者是不正确的,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科学地研究练习,科学地布置练习,从而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

上一篇: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方法探讨 下一篇:如何培养职业学校女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