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运动和谐发展的理论探析

时间:2022-08-30 02:51:30

竞技运动和谐发展的理论探析

摘 要: 以和谐意蕴关注竞技运动的整体发展,运用协调发展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专家 调查基础上,确定了竞技运动和谐发展的原则和目标路径,实现竞技运动内部系统的和谐以 及与社会大系统之间的和谐,推进新时期中国竞技运动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竞技运动;和谐;原则;目标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3612(2010)02-0111-05

An Exploration on the Theory of Athletics Movement Development i n Harmonious

FANG Qianhua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cienc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Fujian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ory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 ment with harmonious view, the paper proposes the principle and way of harmoniou s sport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experts’ survey, to realize harmony inside

athletics movement system and the socialwide system so as to promote the entir 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thletics movement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athletics movement; harmonious; principle; goal

竞技运动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产物,已成为一种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文化活动。由 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以和谐意蕴关注竞技运动 的整体发展,运用协调发展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专家调查基础上,确定了竞技运动和 谐发展的原则和目标路径,实现竞技运动内部系统的和谐以及与社会大系统之间的和谐,推 进新时期中国竞技运动的整体发展。

1 竞技运动和谐发展的理论路径

竞技运动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各要素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和相互转化的有 机联系。以和谐意蕴关注竞技运动的整体发展,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竞技运动组织细胞的和 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竞技运动的和谐发展;既要追求竞技运动各子系统的内部和谐 ,又要形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

以和谐意蕴关注竞技运动的整体发展需要协调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协调 发展理论要求把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社会内部与外部、社会结构中的主导方面与非主 导方面等作为研究和考察的基本背景[1]。以协调发展理论为基础,强调辩证地处 理整体和 部分的关系问题,思考竞技运动系统中的子系统不和谐因素,寻找和谐的解决路径,使得构 成整体的部分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与其他部分、与整体发展相协调一致,实现竞技运 动整体的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在分析问题时具有以下特征:1) 整体性特征 ,即在空间维度上体现着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在时间维度上体现着现在和未来的统一,在文 化维度上体现着理性与价值的统一。在横向上追求的是竞技运动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 的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在纵向关系上注重把持续的和长远的利益作为竞技运动发展的一个 重要衡量标准;2) 有机协调性特征。关注竞技运动系统的有机性,认为系统各部分是相 互规定、同构共生、协调发展的关系,强调各部分功能的正常发挥对保持整体稳定的重要性 ;3) 以人为本的特征。强调竞技运动发展应当建立在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关注社会发展 的未来,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运动系统和社会环 境,不对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从理论内容和价值指向看,协调发展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协调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可持续发展是协调发展理论的延伸和拓展,并规定了协调 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协调发展着眼的是整体与系统本身的内在关系,而可持续发展则侧重于 未来。以和谐意蕴关注竞技运动的整体发展,运用协调发展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初步提 出竞技运动和谐发展的12条原则和目标路径,采用德尔菲法,选择10位竞技体育理论研究专 家对其重要程度进行判断,并可增加其他原则和目标路径,共进行了两轮专家调查(图1) 。在第一轮专家调查中,根据专家意见,在合并和删除后确定了8条原则和目标路径,在此 基础再进行了第二轮的专家调查,根据专家意见,修改了部分原则与目标的名称,在专家基 本达成一致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竞技运动和谐发展的原则和目标路径(图2)。

2 竞技运动和谐发展的原则及目标

2.1 遵循观众服务原则,满足观众欣赏需求

满足观众欣赏需求是竞技运动的价值体现。根据审美理论,竞技者呈现出的身体美需要 欣赏者参与、品位、享受,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转化,竞技运动审美才最终得以完成。现代 竞技运动发展逐渐开始关注观众欣赏的需求。一方面,竞技运动技术不断趋向欣赏性,如职 业篮球限制了外线的身体接触,鼓励进攻,加快比赛最后阶段的比赛节奏,保证整场比赛的 流畅性。奥运会和世界单 项锦标赛也在通过规则变化,达到吸引更多观众的目的,如乒乓球比赛把小球变成大球,增 加来回攻守的次数,激发观众审美情趣和情感参与。另一方面 ,竞技运动推广注重观众群体的培育,在欧洲、美洲等经济发达国家,竞技运动的发展以俱 乐部联赛为依托,注重观众群体的培育,以高质量的精彩表演满足观众需求,实行产业化的 良性运作,增强自身的造血机能,有效地推动竞技运动的发展。作为全球最有影响的综合赛 事――奥运会,也越来越重视观众,打破职业运动员与业余运动员的界限,引入高水平 的职业选手,修改规则,提高竞技水平,以满足观众欣赏需求。

满足观众欣赏需求,不仅让更多的人们参与到竞技欣赏,共享竞技的狂欢,更重要的是 让观众在享受竞技快乐的同时,将竞技运动的理念内化,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在现实生 活中,人们喜爱欣赏的运动项目与经常实践的运动方式具有一致性,根据福建省5所高校大 学生群体调查表明,大学生喜爱欣赏的运动项目和喜爱参与的运动项目排名前10位的一致率 达到80%。美国有学者研究,美国的高尔夫、篮球两个项目的观众和参与该项目的人群重合 比例分别达84%和81%[3]。可见,个体欣赏运动与个体参与运动是相互促进的,人 们可以通 过欣赏喜爱的项目,从而养成参与该项目锻炼的习惯,也可以是原来参与该运动项目锻炼, 促使其喜爱观看该项目的比赛,进而也加强稳定锻炼的习惯。然而,我国部分竞技运动项目 的职业化和商业化过程中,由于缺乏观众意识,仅仅按照其自身内部的规律进行运作,造成 了竞技运动指向的错位和失衡,形成了“联赛多,观众少”的尴尬局面。

观众是竞技运动存在的基础,因为观众参与而使得竞技运动更有意义,因为观众参与而 使得竞技运动价值得到实现与升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竞技运动发展需要确立观众为中心的思想,遵循服务观众的原则, 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

2.2 遵循效益平衡原则,建立双赢运作模式

在竞技运动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巨大张力,我们需要 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双赢运作模式。

现代竞技运动可以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也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一方面,竞技运 动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其社会效益包括了竞技运动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振奋民族 精神、提升国家社会地位、维护社会的稳定、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另一方面,竞技运动可 以产生巨大的经 济效益,特别是随着竞技运动的职业化与商业化的发展,体育与经济的关系进一步的加深,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因此,竞技运动的发展既不能离开社会效益的基础,也不能没有经济杠 杆的支持。

从古奥运会到现代奥运会,在不同的的历史发展时期,都出现过某种效益的单维倾向发 展状态,出现效益失衡的情况。古奥运会正是由于后期过渡商业化导致了竞技者物欲膨胀, 经济追求成为竞技者奥运参与的主要动机,这种过度物化的竞技运动成为古代奥运会消失的 重要原因。现代奥运会发展初期,为了复兴古代奥林匹克精神,为了追求崇高的奥林匹克理 想,把社会效益重新提到了重要而且唯一的位置,抵制金钱腐蚀,提倡“业余主义”原则。 然而,这种矫枉过正的单一追求社会效益的倾向,使得竞技运动的发展逐渐脱离了社会的现 实,也渐渐失去了存在的活力。到了20世纪80年代,奥运会开始朝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 结合的方向发展,到了20世纪 90年代后,竞技运动的经济效益有不断加强的趋势,经济支持制约着整个竞技运动的发展, 从对优秀运动员的个人到俱乐部的集体,再到奥林匹克等国家赛事,处处充满着商机,体育 与商业的结合本身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但如果不能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找到 平衡的话,竞技运动的发展未来令人堪忧。

历史实践证明,单一效益倾向会破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均衡,原有的张力就会 变成破坏力,都无益于竞技运动的发展,只有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才能真正成为竞技运动 发展的动力。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环境的约束机制还不完善,不同主体有不同的利益 逻辑,商业投资者过于注重竞技运动的商业效益,经常就会出现一些违背竞技运动内部规律 的现象;而体育行政部门因为关注社会效益,还没有完全改变计划经济时期的竞技运动管理 模式,对竞技运动市场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甚至对其的资源实施垄断,在一定程度上与市 场对体育资源有效配置的规律不相协调,挫伤了部分商家的投资激情。因此,如何协调两种 效益之间的关系,还必须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地摸索与改革,既要防止“以物为本”的过分经 济效益的追求而忽视了社会的发展,也不能以唯社会效益中心而排斥经济成分进入,从而促 进现代竞技运动的真正繁荣。

2.3 遵循项目均衡原则,打破优势垄断格局

现代国际体坛呈现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项目优势倾向,出现了竞技运动项目的失衡现象 ,并不利于竞技运动的长远发展。因此,竞技运动应该遵循项目均衡原则,打破优势垄断格 局,全面提高所有竞技运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与参与水平,才能真正促进竞技运动的和谐发展 。

在各个运动项目发展的初期,人们对技术的内在规律缺乏深入认识,不同国家(或地区 )的运动训练处在相对“较低”状态,竞技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能优势,国家( 或地区)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小,运动项目发展也相对处于“平衡”状态。随着竞技运动项目 的技术化发展,各国家根据自身特点,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探索项目的发展特征与制胜规 律,形成了自身优势项目。如美国在田径、游泳等项目长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在第26届和 27届奥运会上,分别获得27枚和25枚金牌;俄罗斯的体操、摔跤项目是其传统强项。我国也 有自己的优 势项目,自建国以来,乒乓球、跳水、体操、羽毛球、射击五大优势项目一共获得了516.5 个世界冠军,其中,乒乓球130.5个、跳水119个、体操76个、羽毛球93个、射击98个[ 2]。 各国形成自己的优势项目,对促进本国其他竞技项目的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荣誉感是有 很大作用的,但是,客观上说,这种国家优势项目群的形成,特别是绝对优势项目的形成,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恶性循环:一个国家优势项目越来越好,投入越大收效越大,与劣势国 家地区的竞技水平差距也越来越大。这样发展必然会破坏国际竞技运动表演的生态环境,削 弱了劣势竞技团队的发展动力,影响其参与积极性。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参与的国家达到20 1个,在301个小项的929枚奖牌被75个国家或地区的选手瓜分,意味着有126个国家或地区的 选手不能拿到一枚奖牌(占参与国家或地区的62.7%),在75个获得奖牌的国家或地区中, 有超过一半的国家或地区(39个)只有获得5枚或5枚以下,而美国和俄罗斯却获得了103枚 和92枚;301枚金牌被57个国家或地区瓜分,有144个国家没有获得金牌(占参与国家或地区 的71.6%),在57个国家或地区中,有32个国家只获得1-2枚金牌。显而易见,一些国家对 于参与奥运会成为一种形式,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的非洲某国家只派中学生业余选手参 赛,这种国家参与兴趣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竞技运动的发展,从长远来看,项目的 “不平衡”也不利于竞技运动的发展。

可见,打破项目优势垄断的格局,应该成为今后竞技运动的发展方向。为实现这一目标,具 有优势项目的国家应该持开放型态度,加大国际交流与国际援助的力度;具有劣势项目的国 家应该积极主动,争取国际合作,不断提高自身发展水平,从而促进竞技运动的和谐发展。

2.4 遵循文化多样原则,形成多元竞技文化

竞技运动凝聚了人类文化的精髓,与特定的文化土壤不可割断,其内涵具有深刻的文化 性,正是由于这种文化属性,使得竞技运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成为人类文化的美丽奇 葩。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土壤和文化特质,因此,竞技运动内容也应该具 有多样性,例如在早期英伦三岛的近代户外运动;北欧的挪威、瑞典和中欧的阿尔卑斯山地 区的滑雪运动;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冲浪运动;北美的冰球运动等等,这些运动内容与其特殊 的地域、民族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竞技文化。

今天在国际竞技舞台中主要存在着两大文化,即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竞技内容。东方 大多数民族生活在大河流域具有丰富物产的自然环境中,人们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 ,习惯于和谐、宁静及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养生健身运动,例如印度 的瑜珈、中国的气功、象棋等项目。西方竞技运动继承了古希腊和罗马文化,追求速度、力 量等竞技性风格,特别在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工业革命兴起,诞生了许多以集体竞赛为主的 竞技内容。在资本主义的扩张和殖民主义的侵略过程中,这些具有凝聚西方文化的竞技内容 在全世界范围传播。随着现代奥运会在欧洲的兴起,以西方竞技内容为主的奥林匹克运动文 化,进一步促进了其国际化的发展。从项目设置、参与人数以及举办地点看,西方竞技文化 在整个现代奥林匹克圈中明显处于强势地位,世界上最大影响的奥林匹克盛会并没有完全容 纳世界各民族的竞技文化内容,也没有真正举办成多元文化的体育盛会,在一定程度上充当 了向全球普及西方体育文化的传播载体。现代奥运会虽然倡导各国人民积极参与,但又通过 项目的准入原则设置了西方以外的其他优秀文化参与的障碍,各民族传统体育要获得国际化 就必须进行西方化改造,抛弃了本身民族文化的东西,进而融入到奥运内容体系,例如柔道 、跆拳道因进入奥运会并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而选择了动作的简单化,在传播的过程中流失 了其民族文化的特质,其实也就是丧失了一些深层次的人类文化内涵。实际上,如同生物多 样性是维持生物平衡和生命在地球上延续的根本原则一样,文化多样性对奥林匹克而言也必 不可少,它关系到奥林匹克文明续存的根本问题。

尊重和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普遍接受的国际关系准则。 世界各国,无论强弱,无论大小,都应在尊重各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 系。应当提倡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处、取长补短,提倡各种文明相互间共处而不是冲突,对 话而不是对抗,交流而不是封闭,兼容而不是排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奥林匹克运动的 普遍性只有通过文化的多样性才有可能达到。文化的多元化意味着将不同的体育文化形态纳 入奥林匹克运动,以制约全球化过程中带来的不良影响。当然,纳入奥林匹克运动的传统体 育并非过时的旧模样,它们是相互尊重的而非相互轻视的;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可共享的而 非不可交流的[3]。经济全球化不应导致世界文化走向单一,只有处理好民族文化 与国际文 化的关系,实现文化之间的互补与交融,提倡世界其他优质文化的参与,形成多元文化的奥 运生态圈,这样的奥林匹克运动才是真正成为全世界的盛会,才能在促进世界各国的文化交 流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5 遵循多元参与原则,鼓励社会资源参与

竞技运动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以竞技赛事为核心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奥运 会等大型竞技赛事具有社会公共文化产品的性质,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 集国家资源和社会资源共同促进其良性运作。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独自办体育的弊端逐渐暴露,“中国体育改 革是在原有体制效率开始下降,但尚有潜力;原有机制受到挑战,但尚可运行;已感觉到迅 速变化的环境压力,但尚可对付的背景下进行的。[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我国 竞技运动体制随之改革,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完善,竞技运动已经从封闭逐渐走向开放,竞 技运动投入已经从单纯依靠国家的局面逐步转变为以国家为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新格 局。在竞技运动领域,遵循多元参与原则,建立国家和社会共办体育的新体制符合社会发展 的需求。社会力量参与,有利于节约国家公共资金的投入,改变原来国家单一投资的格局; 有利于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竞争管理体制,改变原来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一行政手段管理 体制;有利于更多有潜力的人才进入竞技运动领域,改变了原来竞技选材面狭窄的局限性; 有利于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交流合作,改变了原来人才封闭发展的局面。现阶段国家和社会共 办体育的新体制中,国家力量仍然起到主导作用,对于社会化程度不高的项目和奥运重点项 目仍然以国家投资为主,对于群众基础好的项目则可以以社会力量投资为主。

遵循多元参与原则,鼓励社会资源参与竞技运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竞技后备人才的有 利保障和增加竞技赛事的社会资源开发与利用两方面:1) 建立一个符合竞技运动可持续 发展的后备人才新体系。在新时期,“鼓励社会力量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进一步探索体教结 合的模式,拓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渠道。”我们要遵循多元参与原则,在原有的基础上进 行创新,改变由国家单独投资进行后备人才培养的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学校和俱乐 部为依托,增加后备人才总量,明晰后备人才产权,形成有偿培养、有偿输送的多元竞争格 局,为竞技运动的开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2) 积极引导社会资源的赛事参与。随 着现代大型赛事规模的不断扩大,赛事组织者逐渐意识到利用社会资源为赛事服务的重要意 义。组织者积极鼓励社会的财力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的参与,既保证赛事 的顺利开展,又加强了赛事与社会的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

由此可见,大型竞技赛事通过市场化运作使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其中,社会化和产业化成 为竞技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竞技运动发展需要改变国家的单一投资主体,向多元投资主体 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加大后备人才培养途径,增加竞技赛事融资渠道,才能形成一 个开放、多元的国家和社会共办体育的新体制。

2.6 遵循公平竞争原则,维护竞技基本理念

公平竞争是竞技运动的灵魂,失去公平竞争精神,就失去竞技运动社会存在的根基。公 平竞争作为人类生活态度的显现和人的生命意志面对未来的投射,它渴望通过体育运动这一 形式来激昂生命的创造,通过人体运动的形式把握人生、塑造人生、实现自我真正“公平竞 争”存在的深刻的价值[5]。

公平竞争作为竞技运动运行的基本准则,长期以来,无论是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 协会,还是国家奥委会、国家体育管理组织以及运动员个体,都在不懈努力维护公平竞争的 理念,树立竞技运动的良好社会形象。但是在竞技运动的现实中不公平竞争现象依然存在, 根据其表现方式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类型。显性的不公平竞争现象主要表现在竞技者服 用兴奋剂、裁判员的偏袒、虚报年龄等行为等。对于显性的不公平竞争现象,我们主要采取 道德规范加以预防和运用法律手段加以处罚。法与道德,一刚一柔,一外一内,一为治标, 一为治本。两者分离,则顾此失彼、越治越乱。两者结合,则刚柔相济、内外兼顾、标本兼 治。“法治”与“德治”相依相存,共同支撑着绿茵场上的一片蓝天。[6]隐性的 不公平 竞争现象主要表现在不同国家的科技水平及投入不平衡、制度规则的话语权的控制等。在竞 技运动发展早期,其威胁较小,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竞技运动竞争的愈加激烈, 其威胁程度也逐渐加强,加大了竞技运动水平的两极分化,形成了优势垄断局面。对于显性 的不公平现象我们通过检测、核实、录像等手段可以发现并加以抵制,而隐性的不公平现象 却比较复杂,即使明知不平等,却难以从制度层面加以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援助、交 流等方式逐渐减小隐性不公平竞争:首先,建立国际运动项目发展基金,扶持经济落后国家 的竞技运动发展,添置必要的科学仪器;其次,加强国际竞技人才交流,向经济落后国家派 遣科技专家,协助运动训练,加强训练科学化水平,从我国教练员的援外情况看,根据国家 体育总局统计表明,截至到2000年12月31日,我国共派往116个国家或地区,援外人次有2 2 74次,人数达到2 166人[7];第三,制度规则修改体现民主性,本着有利于要竞 技运动长远 发展的原则,让更多的国家代表参与修订,多听大家的意见,而不是少数成员控制话语权, 真正发挥出制度规则的制约和调控作用。

总体而言,在竞技运动的现实中存在显性和隐性两种类型的不公平竞争现象,需要以道 德与法律维护和援助与交流维护竞技运动的公平竞争理念,塑造竞技运动的良好社会形象。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在2008年北京奥运的机遇与挑战中,加强竞技运 动领域的公平竞争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在北京奥运会中,我们需要加强自律,保证中国 运动员和裁判员不出现兴奋剂、偏袒等有失公平竞争的行为,建立公平的良好竞争环境,维 护中国竞技运动以及国家整体的国际形象;另一方面,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维护好 竞技运动的公平竞争理念,使得竞技运动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塑造人,有利于社会公 平和正义的形成,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7 遵循协调发展原则,促进大众体育发展

竞技运动与大众体育两者之间互为促进,只有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才能真正促进竞技运 动的长远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竞技运动的社会价值。

竞技运动与大众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大众体育是竞技运动发展的基础,只有 国民喜爱参与并具有广泛基础的运动,才能发现优秀的竞技者,只有国民通过参与运动提高 体质,才能提升竞技运动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竞技运动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在不同时 期的竞技运动项目辉煌发展成就大众体育的一次次热潮,如中国的“乒乓热”、“排球热” 等现象,竞技运动中的体育明星对大众的参与具有积极的号召作用,竞技运动中形成的运动 内容、运动形式、运动规则成为大众体育的样板,竞技运动中的科学训练也为大众参与锻炼 提供了科学指导。《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8],竞技体育 作为社会发 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整个国家的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国民体质的提高有着特殊的推动 作用。竞技体育也必须与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才能保持其生命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竞技运动与大众体育发展的关系,逐渐 加深了认识。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明确提出,将竞 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协调发展”的方针政策纳入国家法律,国务 院也先后颁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表明了国家对竞技体育与 大众体育的关系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面对北京奥运的历 史机遇,我们需要以“协调发展战略”指导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发展实践,思考《全民健 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同步发展问题。我们不仅要发展以奥运会为最高层 次的竞技运动,展现人类的拼搏与顽强精神,激发大众的健身热情,为大众体育提供完美示 范、科学方法和技术指导,吸引人们关注体育,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而且也要理解全 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功在千利”的意义,开展了一系列“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 活动,大力发展大众体育,为竞技运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为竞技运动提供人才资源 和欣赏群体,推动竞技运动的发展。党的十六大将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构建全民健身体系 确定为体育事业的奋斗目标,使大众体育发展第一次成为国家目标,成为“硬指标”,成为 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并列的“硬任务”,这无疑为大众体育发展带来了最大的发展机 遇。

2.8 遵循社会和谐原则,推动社会健康繁荣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涵,十六届 四中全会又强调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 激 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理念的提出,顺应民意,也 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竞技运动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必须与社 会发展相契合,以促进和谐社会为使命,推动社会健康繁荣发展。

竞技运动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资源。现代竞技运动之所以被全世界人民广泛认同,就在 于它建立在具有普适性的精神基础上,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包括人类和平、公平与公正 、审美思想等,这些思想能够内化到人的心灵深处,约束人的行为,有助于规范社会秩序, 减少和避免社会冲突,帮助实现构筑和谐有序的社会。首先,竞技运动倡导的和平思想有利 于促进世界和平;其次,竞技运动蕴含的公平竞争思想有利于培育文明的社会风尚;再次, 竞技运动体现的审美思想有利于提升人的精神文化素养,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 境。可见,现代竞技运动追求与社会发展追求的“和谐”思想相契合,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 发展。

竞技运动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具有激励功能的精神力量提供强 大的动力支持,竞技运动所具有的精神符合民族和时代的要求,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巨 大的能动作用。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提到“国运盛,体育兴。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极大 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为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 力。[2]”在竞技运动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拼搏进取精神,已经成为民族精 神的重要 内容,成为动员和团结全民族为共同理想目标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必须大力弘扬以竞技运动拼搏进取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利于在全社会普遍形成开拓、进 取、竞争、发展、创新的主导观念和主流精神,使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创 业、创优争先成为社会思想文化的显著特征,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充分的调动和 发挥,整个社会就会充满蓬勃朝气和旺盛活力。

促进社会和谐是竞技运动的时代使命,竞技运动契合了社会发展需求,成为社会发展中 不可或缺的内容。[9]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性竞技赛事和 文化活动, 将在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筹办和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 进一步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 就,让世界感受中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面貌和充满无限活力的发展前景,而且,也为中 国社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创造了机会,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让中国走向世界,也 让世界了解中国。[10]”正如任海教授所言:“北京奥运会需要以‘和谐奥运’ 的理念统领 全局,整合已有概念体系,进一步明确作为奥运会举办国应扮演的角色和履行的责任,并以 此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11]”。

3 结 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以和谐意蕴关注竞技运动的整体发展,需要协调发展理论与可持续 发展理论的指导,遵循竞技运动和谐发展的原则和目标路径。遵循观众服务原则,满足观众 欣赏需求,观众在欣赏竞技同时也参与享受竞技,实现了欣赏生活化到活动生活化的转变; 遵循效益平衡原则,建立双赢运作模式,防止“以物为本”和“唯社会效益中心”的思想, 科学把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辩证关系;遵循项目均衡原则,打破优势垄断格局,全面提 高所有竞技运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与参与水平,加强国际间的体育资源的流动,推动现代竞技 表演的均衡发展;遵循文化多样原则,形成多元表演文化,尊重和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提倡世界其他优质竞技文化的融合,形成多样的奥运文化圈;遵循多元参与原则,鼓励社会 资源参与,建立一个开放、多元的国家和社会共办体育的新体制;遵循公平竞争原则,积极 努力消除显在和潜在的不公平行为,维护竞技基本理念;遵循协调发展原则,解决好竞技运 动与大众体育之间的关系,有效利用资源,促进其共同发展;遵循社会和谐原则,为和谐社 会提供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推动社会健康繁荣[12-16]。

总之,和谐意蕴是竞技运动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整个中国体育和 谐发展也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我们应该抓住这历史性的机遇,加快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 步伐,促进竞技运动系统与社会各系统之间以及竞技运动系统自身各组成部分和各要素之间 协调发展,推进新时期中国体育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屠春友.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理论学刊,2004(12):21-24.

[2]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Z].2006-07-21.

[3] 郭剑.竞技体育交流是柄双刃剑[N].中国青年报,2004-12-07.

[4] 任海.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多样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2(1):81-8 3.

[5] 郭建军.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组委会新闻会上的讲话[R].2005-10-23.

[6] 陈玉忠,曲京寅,肖焕禹.2008年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多文化视角审视[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3) :46-47.

[7] 任海.体育“法治”与“德治”辩[J].体育科学,2006:封2

[8] 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管理信息数据库资料[Z].2001:7.

[9] 刘鹏.充分发挥体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N].人民日报,2006-05-21.

[10] 方千华.论竞技运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使命[J].体育文化导刊,2007(9):37- 39.

[11] 杨桦,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声望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 ,26(5):3-6.

[12] 任海.以和谐奥运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6(12):29-31.

[13] 杨树安.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五大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2003(5):3-5.

[14] 骆郁廷.“精神动力”范畴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6(4):498- 540.

[15] 杨桦.“两个战略"协调发展与体育院校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 12

[16] 金玉,潘绍伟,彭杰等.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20 06,27(5):82-86.

上一篇:健身防风嗒嗒球的研究与开发 下一篇:CUBA专项运动机能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