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策略探究

时间:2022-08-29 10:46:45

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策略探究

[摘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计导读和问题,让学生求疑自设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识文体,明中心,理思路,找疑难,知特色。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感知;设问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内容和要求”是这样描述的:“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整体感知又叫整体感悟、整体把握,是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包括认识生字和新词,对课文进行通读,识文体,明中心,理思路,找疑难,知特色,是有别于肢解文章整体性的一种阅读方法。

一、感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感知是智力因素活动中最原始的因素,是学生在阅读中产生认知的开端。同时,感知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通过感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感性思维和理性认识,从而不断地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2.感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因素。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形成和过渡阶段。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多种直观形象的方法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形成认知;语文阅读是一种情感丰富的活动,也是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学生在语文阅读中一般先形成视觉感知,再过渡到独立思考,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培养学生独立认知的活动中。

二、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1.做好导读。导读是语文阅读感知教学的开端,主要包括预习、解题、介绍有关资料等。预习,是学生进行课文阅读学习的准备阶段。学生可以进行课前预习,也可以在课堂上预习,通过预习学生能够认识生字和新词,对课文有大概的了解。解题,主要是理解课文的标题。标题一般有直接揭示主题型,即标明文章的中心思想,如《父子情》;有用修辞方法间接揭示主题型,如《摆渡》等;有指示取材范围或重点题材型,如《我的老师》《登泰山记》《紫藤罗瀑布》等。教师介绍有关资料,主要包括作者生平、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为学生理解课文打好基础。

2.教师巧设阅读“问题”。由于个人学习的方式不同,知识储存和理解力水平不一,接受或加工信息各有特点等,不少学生易出现对文本选择性阅读,产生局部误解,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不准等问题。所以,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巧妙地将学习内容转化为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初读,感知课文语言材料的“形”和“意”,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进而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情感态度等产生认知共鸣或冲突,促发思考。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目的性、新异性和适应性,并具有一定的难度。

(1)固定程序设问。每读一篇课文,教师给学生提供阅读的固定程序设问:文章的大意;文章最能打动你的部分;文章给你的感受和启发。这样可以让学生阅读时有明确的思维指向,一看文章就自然循着这些问题去理解,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

(2)据文体设问。根据文体的不同特征来确定整体感知的问题,如记叙文从记叙的“六要素”入手,议论文从议论的“三要素”入手等。

(3)按易难顺序设问。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设计的问题易难度合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易于回答,乐于回答。如教《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老师可以问: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本文的情节,并说出理由?为什么这些人都受骗又去骗别人?只有一个人没有受骗也没有骗人,就是那个小孩,他为什么没有受骗也没有骗人?这样既能训练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又能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依结构设问。有些课文结构简单清楚,可按课文本身顺序提问,如文言文《愚公移山》,教师可提这么几个问题:谁移山?为什么移山?对移山有几种不同的态度?结果如何?有些课文结构比较复杂,教师设问就要打破原文的顺序,从学生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成学生容易理解的顺序。

3.学生求疑自设问题。“问题”是学习的载体,学生要学会发现、选择和确定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并在学习中去解决问题。有的课文适宜让学生自己求疑设问。学生初读这类课文后会发现多处“信息点”,不同的学生发现的疑惑点、难点、模糊点会不一样。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并让学生将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向全班学生推荐,师生共同解决。

有的课文刻画了多个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内涵丰富,学生初读后会产生一系列疑问。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学生往往会从盲孩子、影子两方面提出疑问,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各自确定的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进而整体感知课文。

上一篇:关于超常智力生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