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生产的制约因素及技术对策

时间:2022-08-29 10:19:33

玉米生产的制约因素及技术对策

玉米是当地三大主栽作物之一,提高玉米产量,改善玉米品质,有利于减少国外农产品对国内农业的冲击,有利于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也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当地粮食主产区的地位。随着畜牧业和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玉米的需求量将继续增大。因此,分析玉米生产主要制约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技术对策,对提高玉米产量、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畜牧业、食品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玉米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

1.1品种应用多乱杂

由于种子市场的放开和农民片面追求产量而忽视了玉米品质,越区种植现象较普遍,造成秋后玉米含水量大,品质低劣。造成销售困难。

1.2整地质量差和土壤肥力退化

由于人们通过农业生产不断地从土壤中索取,使土壤养分状况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一是土壤有机质和大量养分明显下降;二是犁底层逐年上升致使耕层变浅,土壤板结;三是不能进行合理轮作。

1.3播种和管理标准低

由于长期养成的广种薄收思想,当地存在部分农户播种和管理粗放的问题,一是种地赶趟不着忙,播期拖后;二是还存在着干籽直播现象;三是间苗定苗晚,铲趟不及时;四是不进行隔行去雄,不能促进玉米提早成熟。

1.4种植密度不合理

目前种植的玉米品种都为收敛性和半收敛性的品种,比较适合密植栽培,但农民还是根据过去的种植密度习惯,玉米的产量提高速度较慢。

2技术对策

2.1精选良种,保证品种高产潜力

应选用审定推广、抗逆性强、生育期适宜的优质、高产的玉米品种。适于当地种植的丰产玉米品种有吉单27、吉单517、鑫鑫009等。播种前种子要精选,使种子质量达到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90%,含水量不高于16%。

2.2轮作整地,改善耕层结构状况

选择大豆、马铃薯等肥力较高的茬口作前茬,实行三年以上轮作,使各作物生长发育及土壤状况进入良性循环。实施以深松为基础的松、翻、耙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三年深翻一次。耕翻深度20~23厘米,做到无漏耕、无立垡、无坷垃,平整细碎。秋起垄镇压,达到待播状态。秋翻秋起垄尚未镇压的地块,要抢在清明前镇压完。轮作整地,改善耕层结构状况,为玉米创建高产土壤环境。

2.3科学施肥,提高土壤肥力

玉米是喜肥作物,丰产栽培需要较多的肥料,应遵循底肥为主、追肥为辅和化肥中氮、磷、钾按比例施用的原则。在生产过程中依据玉米生长规律、需肥特点及地力等条件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做到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合理搭配,满足玉米整个生育期间的营养需求。氮、磷、钾的最佳施肥比例为2.5~2.8:1:0.8~1。偏碱的土壤易缺锌,每公顷加施30公斤锌肥,科学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为玉米高产奠定基础。

2.4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当耕层土壤温度稳定通过7~8℃时抢墒播种。播种吋依据土壤温度、土壤墒情、品种特性等因素,并按先岗地,后洼地;先沙质壤土,后黏重土壤的顺序进行适时播种。根据不同栽培方式、不同品种、生产水平、地力等因素确定玉米播种密度。总的原则是若玉米与矮棵作物小比例间作可适当增加密度,每公顷保苗6.5万株左右;清种时,半收剑型品种,每公顷保苗6万株左右;株型繁茂品种,每公顷保苗4.5万株左右。

2.5加强田间管理,提高玉米产量

在玉米3~4片叶时,及时查田补栽,将弱苗、病苗、小苗去掉,一次等距定苗。出苗后进行铲前深松或铲前趟一犁。做到二铲三趟,达到放寒、增温、松土、促根、灭草的目的,促进生长发育。在土壤墒情较差的地块,在玉米3~5叶期,杂草2~4叶期茎叶喷雾除草;在土壤墒情较好的地块,选用播后苗前除草。

及早发现并去除无效蘖以免徒耗养分。玉米7~9叶期或拔节期进行追肥。根据田间长势,调控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若营养生长过旺,喷施化控剂适当化控;若营养生氏不良,喷施叶面肥促进生长。提高抗逆性。8月中旬及时放秋垄拿大草,进行隔行去雄,于玉米蜡熟末期站杆扒开玉米果穗苞叶晾晒,促进玉米籽粒降水,争取适时晚收。

(作者单位:150001黑龙江省省国营渔场管理指导站、黑龙江省农业信息中心)

上一篇:优质高产大豆的栽培技术 下一篇: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