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问题在中考中的解答

时间:2022-08-29 04:06:15

动态问题在中考中的解答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8-01

探究几何图形(点,直线,三角形,四边形)在运动变化过程中与图形相关的某些量(如角度,线段,周长,面积及相关的关系)的变化或其中存在的函数关系,这类题目叫做图形运动型试题。

对于图形运动型试题,要注意用运动与变化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图形,把握图形运动与变化的全过程,抓住其中的等量关系和变量关系,并特别关注一些不变的量,不变的关系或特殊关系,善于化动为静,由特殊情形(如特殊点,特殊值,特殊位置,特殊图形等)逐步过渡到一般情形,综合运用各种相关知识及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等数学思想加以解决。当一个问题是确定有关图形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建立函数模型或不等式模型求解;当确定图形之间的特殊位置关系或者一些特殊的值时,通常建立方程模型去求解。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运动观点;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下面以一道题为例,分析一下解法及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问题再现

题目: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B在x轴上,点C、D在y轴上,且OB=OC=3,OA=OD=1,抛物线y=ax2+bx+c(a≠0)经过A、B、C三点,直线AD与抛物线交于另一点M.

(1)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2)P为抛物线上一动点,E为直线AD上一动点,是否存在点P,使以点A、P、E为顶点的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请直接写出将该抛物线沿射线AD方向平移 个单位后得到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本题作为解答题的最后一题即压轴题,有难度,知识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突出核心知识、思想和方法的考查。虽然题干简洁,图形不复杂,但题目的解答不简单,要求学生把分散的信息串联起来,重新进行整合。

二、分析探究

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有顶点式、双根式、一般式等多种途径。根据已知条件OB=OC=3,OA=OD=1,可得A(1,0),B(-3,0),C(0,-3)三点的坐标,因此可用一般式求解。

AP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三种可能的情形,需要分类讨论:

由于P、E都是动点,只有A点是定点,看起来好像很难找到突破口,但我们注意到条件要求AP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只要能确定P点,E点也就解决。

①以点A为直角顶点.过点A作直线AD的垂线,与抛物线的交点即为所求点P.首先求出直线PA的解析式,然后联立抛物线与直线PA的解析式,求出点P的坐标;

②以点P为直角顶点.此时点P只能与点B重合;

③以点E为直角顶点.此时点P亦只能与点B重合.

抛物线沿射线AD方向平移 个单位,相当于向左平移1个单位,并向上平移一个单位.据此,按照“左加右减、上加下减”的原则,确定平移后抛物线的解析式。

三、解法探析

解:1、根据题意得,A(1,0),D(0,1),B(3,0),C(0,3).

抛物线经过点A(1,0),B(3,0),C(0,3),则有:

,解得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2x3。

2、存在.AP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三种可能的情形:

(1)以点A为直角顶点。

如解答图,过点A作直线AD的垂线,与抛物线交于点P,与y轴交于点F。OA=OD=1,则AO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PAAD,则OA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F=1,F(0,1).设直线PA的解析式为y=kx+b,将点A(1,0),F(0,1)的坐标代入得: ,解得k=1,b=1,y=x1。将y=x1代入抛物线解析式y=x2+2x3得:x2+2x3=x1,整理得:x2+x2=0,解得x=2或x=1,当x=2时,y=x1=3,P(2,3);

(2)以点P为直角顶点。

此时∠PAE=45°,因此点P只能在x轴上或过点A与y轴平行的直线上.过点A与y轴平行的直线,只有点A一个交点,故此种情形不存在;因此点P只能在x轴上,而抛物线与x轴交点只有点A、点B,故点P与点B重合.P(3,0);

(3)以点E为直角顶点。

此时∠EAP=45°,由②可知,此时点P只能与点B重合,点E位于直线AD与对称轴的交点上.综上所述,存在点P,使以点A、P、E为顶点的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点P的坐标为(2,3)或(3,0)。

3、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2x3=(x+1)24。

抛物线沿射线AD方向平移 个单位,相当于向左平移1个单位,并向上平移一个单位,平移后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1+1)24+1=x2+4x+1。

四、解题感悟

1、紧抓“变与不变”。动点解答题涉及变化,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既要关注不变的图形与条件,也要关注哪些条件发生变化;能否通过类比将“变化的部分”进行转化,其实本题(2)小题就可围绕不变的45°展开。

2、要注意“数形结合”。很多学生在解决此类动点问题时,不知道根 据图形的性质,寻找关系列方程或函数,这就是“有数无形”或“有形无数”的弊端。

3、突出建模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模型思想

反观日常的解题教学,教师对模型思想的教学,尤其对几何建模教学往往不太重视,对几何问题中隐含的模型研究揭示不够,解题教学往往停留在浅层次的做题层面上,学生不仅失去体会模型思想的时机,建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难以形成。

本题不是实际情境应用型问题,故所涉及的建模不是由“外”而“内”的显性几何建模,而是数学自身内部的隐性建模,往往会因不易发现而被忽视,失去模型教学的时机。面对此类几何内部建模的问题,需要教师能认识到位,课前预设,科学引导。

上一篇:构建民族院校藏汉合班和谐英语教学环境的探究 下一篇: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