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流失与补偿

时间:2022-08-29 12:42:01

英汉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流失与补偿

摘要: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由于英语与汉语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英语转译为汉语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多信息流失的情况。信息的流失不仅遗失了源语言(source language)语义的传递,破坏了特有的意境,同时也削弱了源语言的文学性,因此在目标语中(target language)对文化信息进行补偿(compensation)就十分重要。本文以《消失的地平线》(lost horizon)两个中译本为例,对转译中信息的流失与补偿进行举证,从而加深对信息进行补偿的重要性的认识。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信息;补偿;《消失的地平线》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18-02

一、引言

翻译通常的标准是忠实(faithfulness)和通顺(smoothness),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一般都能根据具体情况对两者进行不同程度的调和,以实现最佳译本;但是,也存在诸多两者难以调和的情况。诸如,源语言中存在一些词语含有其特有的文化信息,但是这些词语在目的语中却缺少对应词汇,或者与目的语的词汇的含义不同,这就使得译者不得不或者当机立断采取舍弃,或者努力尝试对其进行信息补偿。2009年版的吴夏汀、朱红杰的译本(下文中冠以W),以语言简洁、凝练为特点,2013年版的胡蕊、张颖的译本(下文中冠以H),以语言生动丰富、内容详尽为特点,笔者通过这两个译本对一些句子的不同的翻译的比较,深刻体会英汉翻译中文化信息造成的语义、语境、文学性三大方面的损失,以深刻理解进行信息补偿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

二、文化信息流失造成的损失

(一)语义的丢失

翻译中,常出现很多英语文化有的名词,很多时候为了避免对“细枝末节”的词语进行解释从而削弱读者对主要信息的获得,译者有时候会直接舍弃这些信息。然而,这种措施在高效地传递主要信息的同时,也丢失了大量的政治、历史、人文等方面的信息。例如:

原文1:I had already reached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slight touch of priggishness which I remembered in Wyland Tertius had not diminished with years and an M.V.O.

W:我感到怀兰身上曾经那种隐隐的自命不凡经过这些年并未消失。

H:我从交谈中发现多年前在维兰德・特西尔身上感到的那种自命不凡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消逝而消失,仍然像一位皇家维多利亚勋章得主(MVO)那样傲慢得不可一世。

在译文W中MVO一词所含的信息已完全被舍弃,读者无法得知Wyland获得过“皇家维多利亚勋章”这一事实。结合本书撰写的时代背景――大英帝国已经日渐衰落,同时考虑到嘲讽Wyland的priggishness这一语境,可以得知,原著作者在表达MVO这个获奖信息以外还暗含着另一种深层的信息,既对大英帝国衰落的嘲弄。但是译本W虽然保持了语言的简洁,却没有在目的语中实现与源语言的同等的影响力。

原文2:Cheerfully he might endure the rigors on the road to Samarkand,but from London to Paris he would spend his last tenner on the Golden Arrow.

W:他的精神又振奋起来,心想尽管到撒马尔罕的这段旅程可能有些艰苦,但最后从伦敦到巴黎的这段可以舒适而安逸地在飞机上度过。

H:他很高兴,虽然要经受到撒马尔罕的艰苦旅程,但最后从伦敦到巴黎的这段路程可以在舒适的“金箭”豪华列车上度过。

以上两个译本,译本W出于语言的凝练性要求,直接舍弃了对Golden Arrow的语义转译,虽然安逸、舒适、奢华的意思表达了出来,但是考虑到《消》是一本结合现实与虚构的文学小说,并且带有悬疑色彩,因此作者在选择一些词汇很有暗含着事务发展的线索,省略这些信息直接影响了译作质量。

(二)意境的破坏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意境的营造是十分重要的。当意境的营造是由一些特有的文化词汇承担时,意境却时常成为通顺的牺牲品。

原文1:―something remote or impersonal,a Wehmut or Weltschmerz,or whatever the Germans call it.

W:那是一种漠然或者说没有任何特点,带着些许无奈,些许失意的表情。

H:那是一种冷漠的或者说是无人情味的表情。可以用德语Wehmut(悲伤),或者Weltschmerz(悲观),或者其他类似的词来形容他的样子。

第三语言的引用通常能增加文本的深度,因为有些意象或者意境在某一种语言中存在对应,却在另外语言中存在空白,而这些独一无二的词语往往对文本的意境营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第三语言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译文W中直接舍弃了德文,选择了中文中的近似词来替代,无法将比“无奈”、“失意”更为悲伤的意境传神地表达出来。破坏了原文中年轻俊朗、堪称全才的男子对于自己失忆的事实时格外的忧伤与无奈。

原文2:This seemed beyond comment in the narrow space and time of an elevator ascent.

W:短暂上升的电梯似乎不是讨论这件事的合适场所。

H:电梯上升时,在那么狭窄的空间里谈论这个话题似乎让我有点承受不了。

译文W中,丢失了对“narrow space”的转译,未能有效地传达原文中当时压抑的气氛。

(三)文学性的减弱

一些英文有的表达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典故,这些文化典故使一部作品具有更深厚的文化、人文方面的背景,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在诸多典故中,最为广泛引用且历久弥新的引用当属出自《圣经》的典故。见下面一个例句:

原文:We are a single lifeboat riding the seas in a gale;we can take a few chance survivors,but if all the shipwrecked were to reach us and clamber aboard we should go down ourselves…

W:确实太多,亲爱的康维,我们就是这场风暴中唯一的救生艇。可我们只能搭救一小部分幸存者,要是所有的遇难者都往我们这艘艇上来,那我们也会不堪重负而沉没的……

X:太多了,亲爱的康维。我们就是在狂风巨浪中航行的唯一一艘救生艇,我们可以救一小部分,可是如果所有遇难者都要冲我们的船攀爬上来,那我们这艘船就会自动沉下去。(此处的lifeboat,引用了《圣经》中的典故)

两个译本正文中包含的信息差不多,但是译本X对正文译本进行了备注,对lifeboat一词的出处作出了解释,使该词在句中的意象一下子丰富了起来,其寓意更为深远。从而增加文本的深度与广度,体现了作品的文学性。

三、总结

以上是笔者学习了两个译本,挑选出的几个较为典型的例举进行的分析,以证实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进行信息补偿对于语义的准确转译、语境的保护,以及对于作品的文学性的维护的重要性。不同译本有各自不同的缺陷与长处,但愿通过对比能够促进翻译学习,彼此借鉴,获得新的领悟。

参考文献:

[1]吴夏汀,朱红杰,译.消失的地平线[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

[2]胡蕊.张颖,译.消失的地平线[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

[3]杨承淑.翻译中的文化语境:剖析及对应[J].中国翻译,2008,(2).

作者简介:王柳烟(1992―),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浙江传媒学院,大学本科学历。

上一篇:《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方法分析与探讨 下一篇:高校管理类课程课堂教学评价问题及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