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写 开发习作潜能

时间:2022-08-29 09:59:31

以读促写 开发习作潜能

如何有效地把阅读教学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从中形成一种密切联系实际、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扎实学风?如何使学生切实从精彩的“范文”中受益,灵活而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如何通过读写演练,使得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享的一道精神美餐?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际,浅谈以读促写,开发学生习作潜能的几点做法。

一、读中感悟写法。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某些特点进行写作,使学生从范文中得到启发借鉴。

1.对于人物的刻画,离开了心理刻画是不完美的,掌握了心理刻画,就很大程度上掌握了写人物的技巧。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探索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思想,这样便能把内在的、隐秘的心理活动形象化,从而让学生能够真正领会人物的真情实感。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课文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抓住课文这一特点,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能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也能更好地使学生体会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

2.选择文章中典型实用的写作技法,让学生领会学习,与作文的单项训练相结合。因为是单项训练,因为有典型例子,所以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某一种表达的技巧,比如衬托的方法。运用衬托的方法,可以使描写的景物、人物、动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如《麻雀》一课第三自然段,在写小麻雀的孤单无助前面有这样一句话:“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为此,我联系《钓鱼的启示》和《雨中》等课的相关语句说明景物的实写和虚写。

3.说明文是要求小学生掌握的一种文体,在指导学生学习抓住事物的性质、特点的方法来写说明文时, 可以凭借教材中的说明文使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松鼠》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都很有特色。课文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课文还写了松鼠的活动和它的乖巧、聪明、警觉、轻快等。在学习了《松鼠》这篇文章后,我让学生进行 一次改写练习,引导学生仿照本文的表达方法将课文《鲸》进行改写,学生在读文章中感悟到了抓住事物的性质、特点的方法来写说明文,改写的文章自然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

二、读中引起共鸣。读书的过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的过程。孔子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一篇课文,读得越熟领会越深,与作者的共鸣就越多,因此我们要在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语感,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1.读好一篇课文,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拓展理解、生活化解读和对作者思想、人格的深入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感悟能力。学生写作有两大源泉,一个是直接生活,一个是间接生活。直接生活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间接生活是学生通过阅读得来的生活,包括作品所展示的生活情景、作品中人物的生活感受体验,作品的思想内涵等。在教学中,我不仅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贴近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还要引导学生将文本生活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此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基于这种阅读的写作就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解读作品、提升认识、积累经验的最佳途径。

2.学生在深入阅读文章时,对文章的内容、语言或表达的形式进行审美鉴赏,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一边读一边在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思之处做上批注,读完后整理自己的思路,把自己的审美体验或观点记录下来是学生读文后与作者共鸣的最好体现。它包括读后感、精彩片段赏评、艺术特色赏析等,最常见的是读后感。在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的读评训练,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角度对文章进行赏评,并且将赏评的内容形诸文字,要学生把语文学得大气一点,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自由一点,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读中积累素材。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唐代诗人杜甫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素材。

1.立足课本,让课本成为学生习作的主要材料,这是习作素材积累的一个主要途径。小学生积累的素材有限,要想提高习作水平,就必须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把握教材中的因素,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在朗读中积累语文素材,增强语感。

2.学生仅仅只积累教材中的经典文段显然是不够的,课外阅读在学生学习语文,习作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经常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书目,把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课内迁移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不断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我鼓励学生将不同文章中的词、句、段分类摘抄下来,形成写作资料,长期坚持这样的积累,学生在习作时又怎会无材无料,心中茫然呢?

上一篇:引导自主探究提高课堂实效 下一篇:民族地区小学主体性教学研究